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项试验共分2个部分.(1)造林密度试验,小区面积为600 m2,5个处理,即1 667株.hm-2(A)、3 333株.hm-2(B)、4~983株.hm-2(C)、6 633株.hm-2(D)、9967株.hm-2(E);(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0.5为标准进行间伐,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1)造林密度试验,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优势高9a、平均高6 a、平均胸径5 a,密度间差异已达显著性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年龄增加而递增,5~7 a,密度间差异显著,8~18a,只有A密度与E、D密度差异显著;枝下高随密度、年龄的增加而递增,12~a后,C、D、E密度间的差异很小;冠幅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9~10a后,各密度则随年龄增加而缓慢递减.(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同一指数级,间伐后的林分与其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比较,其优势高、平均高差异不明显;立木蓄积前者小于后者;总蓄积(立木蓄积+间伐蓄积)前者大于后者;同一指数级,初植密度不同的林分,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林分的蓄积百分比,初植密度大的大于初植密度小的;指数级不同,而初植密度相同的林分,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总蓄积百分比,高指数级的比值大于低指数级的比值.  相似文献   

2.
对秃杉人工林开展不同造林密度和抚育间伐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随秃杉造林密度增加 ,其胸径、冠幅和整齐度减少 ,枝下高增大。单株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少 ,林分生物量及树干和根系占全部生物量比率随密度增大而增加 ,枝条和针叶所占比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根据培育目标 ,用下层间伐及中度间伐可切实有效地提高林分生物量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3.
杨树纸浆林生长预测及主伐年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了辽宁西部地区杨树纸浆试验林的生长预测和密度、主伐年龄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纸浆林林分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量可用Richards 方程进行拟合和预测;选择早期速生的美洲黑杨和欧美杨等造林品种,栽培密度适宜控制在1666-1111株/hm^2,主伐年龄确定在6-7a。  相似文献   

4.
不同母岩山地山合欢幼林的生长及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灰岩及片麻岩山地不同密度4年生山合欢水土保持试验林分的生长、生物量及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适宜造林密度。结果表明:山合欢是石质山地较好的水土保持树种,适宜的造林密度应在3333株/hm2以上。其幼林生物量及水文效应特征值都以片麻岩山地大于石灰岩山地林分。  相似文献   

5.
在低丘红壤上设立湿地松纸浆林每公顷900~2 700株的5种初植密度随机区组试验,8年的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增大,林分胸径、冠幅、活冠层长度和单株材积减小,不同密度间有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8龄时每公顷初植密度2 250株以上的林分已到间伐始伐期,但间伐下的小径材无造纸价值。结合造纸利用分析,每公顷1 350~1 800株是湿地松纸浆林较适宜的初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尾松4种造林密度的定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单株村积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对树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林分径级分布差异明显,密度为2500株/hm2和1250株/hm2的林分,其胸径≤6cm径阶的株数占57.2%和45.9%,≥8cm径阶的株数占42.8%和54.1%;而密度为10000株/hm2和5000株/hm2的林分,其胸径≤6cm径阶的株数占89.6%和76%,≥8cm径阶的株数占10.4%和24%;不同径级林分的合理密度通过胸径与树冠面积的相关关系,用回归直线方程y=a+bx分别求得各胸径最低保留株数,作为间伐强度、间伐开始期和间伐重复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肉桂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及桂皮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优质板桂和企边桂,探讨肉桂(Cinnamamun cassia)中大径材培育技术,以广西防城港肉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砍小留大的原则,分别在造林后5年,10年和14年进行间伐,比较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结构及桂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后保留密度Ⅰ(3 100株/hm2)、Ⅱ(2 400株/hm2)、Ⅲ(2 100株/hm2)的3个密度林分中,中大径阶的树木较对照明显增多,单株桂皮产量显著增加,其中,密度Ⅱ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皮厚及单株产量均高于其他密度林分,林分中的中大径阶林木分布较多,是培育肉桂中大径材,获得板桂、企边桂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8.
对比分析肉桂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 :随着肉桂林分密度的增大 ,单株生物量逐渐减小 ,林分生物量则逐渐增大 ,达到一定密度后逐步趋于平衡 ;造林密度 6 75 0株·hm-2 时 ,肉桂单位面积利润最高 ,其次是密度 5 6 2 5株·hm-2 ;密度 4 5 0 0株·hm-2 时 ,投资利润率最高 ,其次是密度 5 6 2 5株·hm-2 。  相似文献   

9.
5年生马尾松造纸工艺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树高受造林密度的影响较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平均胸径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的材积、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马尾松造纸工艺林造林密度3333株/hm2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湿地松优质高产纸浆原料林密度控制与管理技术,进行了不同初植密度造林与间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a生、12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和总产量有极显著差异,8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木材性有极显著差异.林分在8a生时,平均树高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树高越高,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效应是林分密度越小胸径越大,蓄积量的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蓄积越大,木材材性是以中等林分密度质量最好.营造湿地松高产优质纸浆原料林适宜初植模式为2 m×2 m、2 m×2.5 m,即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5株/hm2和1 995株/hm2,此时2 50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5%、1 99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0%后4 a(林分年龄为12 a),这二种密度林分蓄积分别为224.08 m3·hm-2和206.64 m3·hm-2,蓄积加间伐材材积的总产量分别为244.56 m3·hm-2和218.72 m3·hm-2.为培育出质量和产量兼优的湿地松纸浆原料林,当林分生长到8 a生时,应及时地进行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1.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密度效应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承祯  洪伟 《林业科学》2002,38(4):157-161
植物种群的调节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通过对种群的出生、死亡和生长等过程的控制,使种群的数量维持在生境可以容纳的最大水平上.尽管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可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在植物中,尤其对木本植物,主要是密度制约起着种群调节与控制的作用,这种调控的过程反映了种群对群落结构及相应环境条件的适应与利用,主要表现为植物种群密度效应(江洪,1992).种群密度效应一直是种群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前人在研究植物种群密度拥挤效应规律时,提出了大量理论或经验的表达式(Yada et al.,1963;唐守正,1993;方精云,1995;Hozumi,1977;1983;John et al.,1994;张大勇等,1985;吴承祯等,2000c;2000d;安藤贵,1968;洪伟等,1996;陈辉等,1992),反映了植物种群数量动态受多种限制因素影响,如有限的资源、空间以及种内、种间植物个体对资源的竞争,导致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即为密度效应  相似文献   

12.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predicting the dry matter content of single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stems from non-destructive field measurement data such as tree height, diameter and age. The material under study comprised 1612 stem discs originating from 235 trees grown at nine locations in Denmark and southern Sweden. In total, 153 trees (1054 discs) originating from a thinning experiment in southern Denmark were used for establishing the models, which were later validated on independent material. Results of the validation were that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single stem density was ±9 to ±16% when based on average ring width at breast height, but within ±7% when based on wood samples taken at breast height. The density models were combined with standard volume models in order to predict dry matter content. Validation on independent material showed that in general the dry matter content of single stems can be estimated with less than 10% error (RMSE).  相似文献   

13.
竹材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0个竹种竹材的实质密度、绝干密度和孔隙度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竹材的实质密度与木材非常接近,在1.481~1.514g/cm~3之间,平均约为1.500g/cm~3;其变化规律:基部和梢部、内层和外层分别小于中部与中层;丛生竹的实质密度略大于同龄散生竹;(2)竹材的绝干密度约为0.819g/cm~3,表现为从基部到梢部递增,孔隙度变化正相反,从基部到梢部递减,二者服从一元线性回归Y=99.95-66.726X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同龄纯林自稀疏方程验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长白落松和杉木验证了作者提出的同林纯林自稀疏方程式。In(N)=In(Sf)-In(D/D0)βγ+δ)/γ证明此方式正确描述了林分自稀过程,方程式中δ由林分初始决定,β是Reineke自稀疏系数,Sf为最大密度指数,γ是自稀疏指数,采用F检验方法证明,林分最大密度指数相当稳定且与立地,地区,年龄和初始状态无关,γ值也与立地,地区,年龄和初始状态无关,但可能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  相似文献   

15.
混交林疏密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个以云杉、华山松、落叶松、桦类和阔杂为优势树种的混交林小班疏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按优势树秆与分树种合计计算混交林小班疏密度之间的平均相对差异的绝对值为:云杉(25.63%)>阔杂(11.90%)>华山松(8.90%)>桦类(7.66%)>落叶松(1.73);同一优势树种,这种相对差异随优势树种组成系数的下降而呈增大的趋势。建议用分树种合计计算的方法准确、客观地得到混交林的疏密度。  相似文献   

16.
石竹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石竹产区内30块固定标准地的调查材料,配制竹林密度效应模型W=0.04192347N^1.206841D^1.833925复相关指数R=0.96,F检验值为141。偏相关系数R1=0.86,R2=0.98。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相关,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为调整竹林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密度指数与林分测树因子数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君然 《林业科学》1994,30(3):247-252
以落叶松(LarixgmeliniiRupr.)天然林标准地为材料,选取30块大样本标准地,通过N=aD-b得出林分测树因子数学模型。G=aSDIb(H-1.3)c式为密度指数、树高与断面积模型;以Y=aSDIbXo式为密度指数与直径、株数、断面积的模型。模型可用于编制树高标准表、直径标准表、密度标准表以及密度控制图等。  相似文献   

18.
软木砖导热系数与容重间存在着一定关系。20℃时,软木砖导热系数与容重间的关系,可用以下方程预测:K=0.1039ρ+0.02148式中,K—20℃时软木砖导热系数(KCal/m·h·℃)ρ—软木砖绝干时容重(g/C·C)本方程适于0.096<ρ<0.22(g/C·C),当颗粒大小合理均匀一致时,平均和最大预测误差分别不超过6%和15%。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西侧油松人工林椽材阶段林木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学勤  吕赞韶 《林业科学》1993,29(5):472-476
油松是山西太行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现有人工林16.2万ha,由于造林密度不够合理,不少地方成林不成材。确定适宜造林密度的标准和方法是较多的,从太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中需求一定数量小径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林分第一次间伐时,大部分间伐木能达到小径材(椽材)标准的密度,是较为适宜的密度,可获得较好的造林经济效益,“七五”期间,我们对太行山西侧的油松人工林密度进行了调查总结。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本地区马尾松林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分化严重的现象,为提高马尾松林分的质量,开展马尾松林合理的经营密度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分其冠幅与胸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运用冠幅与胸径的相关规律,推算马尾松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适宜的密度指标,并以此指导适时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生境条件,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