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吉县冬小麦种植现状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吉县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的影响下,冬季气温增高,暖冬天气频繁出现,极端低温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和冬季降雪过程增多的这种气候变化为冬小麦的东扩北移创造了条件。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顺应气候变化规律,抢抓机遇,积极实施了冬小麦东扩北移种植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西吉县冬小麦东扩北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加快了冬小麦东扩北移种植步伐,进而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找到了突破口,为山区抗旱减灾,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海原县冬小麦北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冬小麦扩种和北移的发展趋势,分析海原县冬小麦北移种植区域与传统区域发展差异,逐步引进适宜海原县种植的配套品种,摸索出海原县冬麦北移的一套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气候变化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未来气候将继续变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种植北界指标、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指标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指标,采用经典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分析与1950s-1980年相比,未来30年(2011-2040年)及本世纪中叶(2041-2050年)全国种植制度界限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变化.[结果](1)与1950s一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一年两熟带和一年三熟带种植北界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其中一年一熟区和一年二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省(市)为陕西省和辽宁省,且2041-2050年种植北界北移情况更为明显;一年两熟区和一年三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区域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境内,且2041-2050年种植北移情况更为明显.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于气温升高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由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区域内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可不同程度提高.(2)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在辽宁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在青海省冬小麦种植界限为西扩明显.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区域由于冬小麦替代春小麦可带来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在广西省和广东省境内北移情况比较明显.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结论]到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变化将会造成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1981—2007年2个时段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图,以及冬小麦种植北界图、双季稻种植北界图、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图。【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一年二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和辽宁省。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二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2)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由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3)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向北移动,单从热量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使其粮食单产不同程度增加。(4)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大部分区域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近年来该区降水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然而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8):1562-1570
 【目的】气候变暖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气候未来将继续变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指标以及热带作物种植北界指标,采用经典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分析与1950s—1980年相比,未来30年(2011—2040年)、及本世纪中叶(2041—2050年)全国种植制度界限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以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北界的变化。【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一年两熟带和一年三熟带北界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与1950s—1980年相比,基于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未来气候资料分别分析得到的一年一熟区和一年二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省(市)为陕西省和辽宁省,且2041—2050年北移情况更为明显;与1950s—1980年相比,由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资料分别确定的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分界线,空间位移最大的区域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境内,且2041—2050年北移情况更为明显。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于气温升高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由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区域内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可不同程度提高。(2)与1950s—1980年相比,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的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在辽宁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在青海省表现为西扩。由于冬小麦产量通常要比春小麦高,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区域由于冬小麦替代春小麦可带来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未来气候变暖热量资源的增加,将可能导致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双季稻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特别是浙江省、安徽省和湖北省表现更为明显。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在广西省和广东省境内北移情况比较明显。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结论】到2011—2040年和2041—2050年,气候变化将会造成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双季稻和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而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部分地区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宁夏自治区冬小麦北移东扩中 ,研究彭阳县冬小麦栽培的适宜密度 ,在彭阳县进行了 15 0万、30 0万、4 5 0万、6 0 0万、75 0万、90 0万粒 / hm2 6个播量试验 ,结果表明冬小麦适宜播量为 6 0 0万粒 / hm2 ,其产量最高 ,为 2 0 89.5 kg/ 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宁夏冬小麦种植区属北部冬麦区,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1997年北移引黄灌区,宁夏冬小麦栽培品种产量与多个性状存在着遗传相关。为此,我们用通径分析方法剖析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相关因素,供宁夏南部半湿润区冬小麦品种选育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福建粮食种植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几个代表点1951 ̄1996年近50年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福建南部,西部,中部,北部三种稻作区1981 ̄1990年,1991 ̄1996年、1981 ̄1996年与前30年(1951 ̄1980年)对比种植高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未来气温高0.5℃时各熟制种植高度提高50m,相当于北界北移0.25个纬度,分析80年代后气侯变化不利我省冬小麦生产,应控制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并根据气候变化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华北平原5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相对1980s而言,1990s开花期普遍提前2~5 d,成熟期提前1~6 d左右,2000s开花期则一般提前3~9 d,成熟期提前1~7 d左右。因此,随着年代推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趋势在进一步加剧。相对1980s而言,1990s生育期等值线普遍北移,而2000s等值线进一步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发现,3—5月月平均气温升高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孙爽  杨晓光  赵锦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1926-1941
【目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变化特征,为冬小麦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潜在种植区内各站点冬小麦逐年潜在光温产量,综合考虑高产性和稳产性指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在分析1981-2010年(时段Ⅱ)较1961-1980年(时段Ⅰ)潜在光温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的变化及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的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6.33%和7.42%,而次高产区和低产区面积减少,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减少了10.50%和3.24%。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稳产区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降低了25.76%,而稳产区、次稳产区和低稳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2.09%、10.34%和3.31%。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界限在空间上都发生改变。其中,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界限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西扩,潜在最适宜区南界由安徽省中部北移至山东省西北部,潜在最适宜区西界由山西省西南部西扩至陕西省西北部;冬小麦潜在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大移动距离在四川省东部-陕西省西南部,移动距离达835.63 km。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变化引起各区域冬小麦面积相应改变。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分别降低了4.49%和4.75%,而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冬小麦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7.17%和2.06%。中国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单产增加,平均提高513 kg·hm-2,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得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的总产下降,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9.4% (5 108×104 t)和15.1% (5 896×104 t),从而使冬小麦种植区内冬小麦总产整体下降了1 504×104 t,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降低了2.07%。【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最稳产区面积减少,由于稳产性下降引起冬小麦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缩小;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最适宜区界限北移西扩,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适宜区界限的变动引起中国冬小麦各等级适宜种植区内的单产增加,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中国冬小麦的总产整体下降。实际生产中,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适宜性发生改变的区域,应注意结合当地的灌溉条件,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2.
辽宁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辽宁地区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背景特点,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冬麦北移;在气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因子和指标,建立区划要素风格推算模型,运用GIS技术完成了辽宁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得到冬小麦适宜种植北界。  相似文献   

13.
辽宁冬麦北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辽宁省冬麦北移的成就。建国以来,辽宁省有3次大规模的冬麦北移,将冬小麦种植边界从大连南部北移至沈阳铁岭一带大约500公里。第三次冬麦北移是从1991年开始的,8年间共筛选出8个冬小麦品种,1998年种植面积 8 000hm~2。冬麦北移的技术特点是:因地制宜进行冬麦北移,选用合适的品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旱种小麦要特别强调镇压保墒。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与冬麦北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暖友冬小麦的北移创造了条件,本文分析了冬麦北移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综述了冬麦北移对品种的要求以及北移后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特点,同时提出冬麦北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种植不断北移,播种面积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栽培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丰欠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粮食的安全问题,因此,在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加强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的几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冬小麦传统种植习惯以北纬35度为常规界限,然而,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吴忠市各级政府及农业科技人员打破常规,向自然规律挑战,历经10余载的不懈努力,使冬小麦在地处北纬39度的吴忠市区大面积推广,实现了历史性的北移。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冬麦北移种植中品种筛选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1年在辽宁省引种试种冬小麦。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认为品种筛选是冬麦北移种植初期的一项核心内容。对品种的要求应该是抗寒、耐旱、早熟及高产。品种来源应该是南种北引与北种南引相结合以及对引进品种的改良。筛选方法是通过多年多点试种鉴定,在高胁迫环境下,对引进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冀西北地处长城以北,位于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分坝上、坝下2个生态区,绝对最低气温-34 ℃。冬小麦于1958年开始试种,其种植面积在1961年曾一度发展到30万亩,当时因种植品种单一、越冬性年度间不稳定、没有适宜的前后作茬口衔接、越冬期管理措施复杂等原因,当地60年代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冬小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的变化,在原种植区和北移区设两个试验点,对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用卡方(X^2)测验对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优度测验,对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与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平均速率,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速率及最大速率均较原种植区提高。冬麦北移后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明显提高。在北移区种植冬小麦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气候变暖,冬小麦种植范围北移,播种面积增加。冬小麦北移最关键的问题是其能否安全越冬,针对此问题我们进行了 3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我们认为,辽宁冬小麦安全越冬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引用抗寒高产早熟优质品种 1997~ 1999年,我们分别引进 14个冬小麦品种进行试种试验。 3年试验结果,京 411越冬率在 90%以上,每 667平方米产量 400公斤;京冬 8号越冬率在 70%以上,每 667平方米产量 300公斤,比对照春麦增产 15%~ 20%,且品质优于春麦。其它品种有的越冬率很低,有的生育期太长或产量过低。京 411、京冬 8号在 6月下旬即可成熟,比春麦提前成熟 7~ 10天,为播种下茬作物争得了时间。可见,引用适宜的冬小麦品种是实现北移的关键。   2.选择最佳播种期 在最佳播期播种是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基础。试验结果表明, 9月 10日前播种冬小麦,会因冬前麦苗已处起身拔节初期,不能安全越冬,大部死亡; 10月 5日以后播种的苗小苗弱,越冬率不足 10%; 9月 25日至 10月 1日播种的麦苗健壮,安全越冬率可在 80%以上。可见,在我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在 9月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