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标准地样方频度调查数据,用概率论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小兴安岭过伐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种群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在主林层和演替层中的分布格局各不相同,在过伐林的演替层中红松种群呈现负二项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通过林下栽植红松,增加其在林分中的优势度,是加快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进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下栽植红松时,没有考虑区域内不同地点对红松良种造林效果的影响,存在不适红松品种造林后适应差和生长量低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以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北部)、带岭林业实验局(中部)及双丰林业局(南部)3个地点为代表,进行了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之间,红松各种源地径、树高、3年高、当年高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地点与种源在地径、树高和当年高性状上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丽林和带岭试点铁力种源最优,双丰试点鹤岗种源最优.  相似文献   

3.
凉水实验林场不同类型红松林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et Zucc)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0块标准地的样地调查数据,对红松天然林、红松人工纯林、人工红松阔叶混交林和林隙透光抚育后的红松对照林进行对比,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并结合其它4种聚集度指标,分析和研究了它们的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隙透光抚育的红松对照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相同立地条件的红松天然林、红松人工纯林和人工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cm地温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0 cm地面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林隙地面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且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各月0 cm平均地面温度斑块形状复杂,林隙0 cm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6、7、8、9月,月平均0 cm地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同一月份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为空旷地、林隙、郁闭林分。[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省小兴安岭林区是红松的故乡,在自然状态下有很多红松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有一定种类的阔叶树种与其伴生,形成针阔混交林。随着林区森林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原始红松林大面积减少,林木资源消耗量很大。为尽快恢复森林资源,对于引进的落叶松和杨树品种,虽然生长迅速,成林快,但不利于林地生产力的充分利用及生态群落的恢复,而且会造成林地土壤条件的恶化,降低林地生产力。根据红松  相似文献   

6.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1987年的林隙透光采伐试验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不同的调控措施,可以利用红松幼树周围辅助木创造的林隙效应,有效地调节红松林木高,径以及林木形态在时空上的分配过程。其中红松的生长随林隙空间大小在顶梢侧芽的数量,连年高、径的生长,径和侧枝的垂直生长模式以及叶、枝、干的空间分配等方面对林隙透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总体趋势是林隙越大,相应的生长量越大;在林隙透光后,各项调查指标有一定  相似文献   

7.
红松广泛分布于黑龙扛省小兴安岭以南的东部山区,尤以小兴安岭为多。其树干通直,材质照好,出材率高,易加工且耐腐朽,工艺价值很高,为省内珍贵用材树种。树脂、树皮、种子也有广泛的用途,至目前为止,在省内的山区和半山区已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人工林,并在造林技术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大力发展好红松人工林,抚育好天然更新的红松林,对黑龙江省扩大用材林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种植在小五台、北小店、离石和关帝山的红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采样,系统分析研究目前4个不同试验地红松幼苗的生长状况。通过对红松幼苗的株高、年增长高度的测定、对比分析,并结合4个不同试验地的土壤特性分析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种植地红松株高及年增长高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株高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关帝山离石北小店小五台,均值分别为42.0、32.4、28.4、25.7 cm。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因子中含水率、p H值、有机质、有效磷和碱解氮均和红松株高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红松是东北山区珍贵树种,具有果材兼用林特点。采用嫁接技术培育果材兼用林,能使红松提早结实七年左右,提高结实量30%~50%,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8°58′~129°15′E,48°2′~48°12′N)为试验地,测量并计算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轮宽度,应用树木年代学原理及气候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红松固碳动态、气候因子对红松径向生长及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固碳,与上年12月份和当年8、9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上年12月份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当年5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固碳大年,气温偏低月份出现在夏季(除1997年),其中2 a(1964、1969年)夏季各月份(6—8月份)气温均偏低,其它年夏季有2个月份气温偏低,固碳大年降水量偏多月份多出现在夏季不同月份.说明夏季气温对红松径向生长有抑制作用,气温越高,越容易形成窄生长轮,夏季降水量对小兴安岭地区红松的固碳有促进作用,此时降水越多,越容易形成宽生长轮.  相似文献   

11.
佟志民 《新农业》2011,(5):52-52
红松是东北山区珍贵树种,具有果材兼用林特点。采用嫁接技术培育果材兼用林,能使红松提早结实7年左右,提高结实量30%~50%,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红松改良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七五”期间在国内红松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9个产地选择优树采种营造子测定林。对108株优树子代12年生高生长测定分析表明,北亚区带岭优树子代表现最好,从9个产地中选择带岭一个产地的优树入选率为0.11,遗传增益达20.7%。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地内家系选择,由经过改良的繁殖材料采用新法高接建立的改良代种子园遗传增益可达28.1%,提前成园5~10a。  相似文献   

13.
水曲柳为木樨科白蜡树属落叶大乔木,是我国三大珍贵硬阔树种之一。其分布我省东部山地,集中于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山区,是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混交阔叶组成树种,尤其是谷地红松林中更为习见。该树种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北部和日本也有分布。水曲柳适应性强,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为此,应大力提倡营造水曲柳丰产林。一、实生苗木培育1、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14.
凉水自然保护区红松结实规律及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典型红松过熟林、成熟林和中龄林研究其结实规律,结果表明:①在2005—2009年期间,凉水自然保护区红松结实量为(720 292.9±346 261.3)kg,其中丰年(2008年)占71.998%;平年(2005年、2007年)占22.336%;欠年(2006年)占5.666%。②红松结实丰年和欠年,红松种子收获量:成熟林过熟林中龄林;而结实平年松子收获量为:成熟林和过熟林高于中龄林;单株红松的松子收获量均有:成熟林过熟林中龄林。③为确保红松林的可持续经营,红松结实丰年,老龄林、成熟林和中龄林均可收获松子,收获量小于储量的84%;红松结实平年,收获红松老龄林和成熟林内松子,收获量小于储量的50%;红松结实欠年,全区封闭,严禁一切收获松子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在其它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光照使红松幼树生长骤然减慢。光照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不仅在于生长季,也在于非生长季,且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红松幼树的生长随年龄的增大其需光量逐渐增强,因此,在经营红松人工林及杨、桦等次生林时,应遵从红松这一生物学特性,及时抚育,逐渐加大透光疏伐的强度,以满足红松幼树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红松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经过6a的伐孔实验证实了林隙对红松更新生长的有利作用,确定出树高与林隙孔径比为1:1~4:3时较利于林隙内红松的生长。据此通过理论生态学的方法,得出了5种地位级上单位面积不同白桦高度及白桦-红松经营复合体中白桦株数、林隙个数、林隙孔径、不同直径大小的红松株数及每个林隙中不同大小的红松株数等技术指标,为红松人工用材林的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松,又称果松、海松,第三纪孑遗物种,是我国的珍贵用材树种。原生红松除在局部山地能形成小片林外,多与其他针、阔叶林种组成以红松为优势种的阔混交林,习惯称之为"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山地湿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8.
该文调查了2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于3 m的植株仅占13.9%,平均高为1.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个2~3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1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这9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为3.06 mm/a;第8年平均径向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3.45 mm/a;第13年红松径向生长量急剧下降,在1.32~1.83 mm/a之间。根据受压判断公式测得在12年后应进行首次透光伐。   相似文献   

19.
次生林一部分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林相参差不齐,须及时改造,以促进林木生长。红松是我省中东部天然次生林改造的首选优良树种之一。本文总结了天然次生林改造红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天然红松树木生长特征与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树木生长规律和群落结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应用树木生长模型研究林分垂直结构与树木生长动态之间相互关系的新方法。预测了红松树木生长和形态的时空模式以及树木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生长主要因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天然红松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形成是与其林隙更新途径密切相关的。在树龄160a以前主要为高生长时期,受林隙形成的垂直层次上的生境控制;树龄在160a以后为径生长时期,林木达到上层林冠,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顶端开始结实,主干开始分叉,叶面积增大,形态呈平顶状。此阶段林木生长主要依赖于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