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花后弱光照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差异,在大田条件下,选用非糯小麦品种轮选987和糯小麦品种农大糯50222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于灌浆前期(花后1~10 d)、中期(花后11~20 d)和后期(花后21~30 d)进行遮去60%的光合有效辐射处理,研究花后弱光胁迫时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遮光处理(对照)相比,灌浆中期和后期遮光造成轮选987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降低,而农大糯50222在籽粒灌浆的前期和中期遮光后均显著降低.花后不同阶段遮光处理均造成小麦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贡献率发生变化,此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轮选987表现为籽粒灌浆前中期遮光后转运量均显著降低,后期遮光后增加,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则表现为前期遮光降低,中后期遮光提高,尤其是后期遮光提高幅度更大.农大糯50222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在遮光后均增加,以中期遮光后增加最多,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前中期遮光下均增大,以中期遮光最明显,后期遮光下贡献率下降.花后不同阶段遮光改变了小麦的灌浆进程.随遮光时间的推迟,轮选987籽粒灌浆的渐增期和快增期缩短.籽粒灌浆中期遮光延长了农大糯50222灌浆的快增期.灌浆中期遮光致使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下降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冬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配置关中灌区冬小麦种植方式,以小偃22、周麦18和西农805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宽窄行(B1,30cm+16cm)和等行距(B0,23cm+23cm)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相比,B1处理对各小麦品种均有增产效果,其中,小偃22和西农805达到显著水平。B1较B0处理,各品种的有效穗数显著提高,小偃22的穗粒数下降不显著,西农805的千粒重显著增加;各品种灌浆期LI显著提高,小偃22和西农805灌浆期的LAI显著提高;小偃22在灌浆前期与灌浆后期的光合指数、周麦18灌浆后期的光合指数显著升高;西农805灌浆前期的光合指数显著降低,而灌浆后期显著升高;小偃22的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西农80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西农805的经济系数显著提高,周麦18受种植方式影响较小。综上所述,B1处理能够进一步发挥小偃22和西农805在冠层光截获、同化物质生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品种性状优势,从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探索Trxs基因的功能,给转基因大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啤酒大麦品种Harrington及其过量表达硫氧还蛋白S基因(Trxs)的转基因大麦株系为试验材料,对籽粒灌浆后期旗叶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籽粒中GSH含量和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籽粒灌浆后期转基因大麦旗叶GSH含量与APX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2)花后15 d时各测定时间点和籽粒灌浆后期不同测定时间转基因大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与Fv/Fo值普遍高于对照;(3)转基因大麦的产量性状优于对照,其千粒重、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29%、34.34%与41.01%.这些结果表明,Trxs通过影响旗叶和籽粒中GSH含量和旗叶中APX活性,提高了籽粒灌浆后期转基因啤酒大麦抗逆境胁迫的能力,改善了啤酒大麦转基因株系在籽粒灌浆后期的光合性能,有利于提高了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1987年至1989年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mile A.Lods农业研究中心的Bear brook粘壤地上进行。采用广泛栽培的Leger和Cadette品种,分别在ZGS13、ZGS30和ZGS39三个时期使用CCC和乙烯利,观察以下特征的变化,(1)外部的形态特征;(2)顶端的发育;(3)小穗原基的退化数量。结果表明:在ZGS13使用CCC,虽然延长了主茎的顶端发育,但减少了小穗原基的退化数量。乙烯利的抑制作用需在使用后几天才表现出来,并能促进分蘖成活。总的来说,使用PGR抑制了优势库(主茎顶端和中部小穗)的发育,而对劣势库(分蘖和两端小穗)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两优培九(LYP9)及其亲本为对照,比较研究了两系杂交稻组合C两优396(C396)及其亲本的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积累和分配以及灌浆速率等性状.结果表明:C396分蘖发生启动较慢,但中期分蘖数增加速率快,且无效分蘖少,最终单株有效穗数多于LYP9; C396主要生育时期的单株干重均高于同期对照LYP9,齐穗后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大;C396籽粒灌浆启动较迟,但在灌浆中后期(齐穗后15~25 d)维持较高的灌浆速率;表明抽穗前较多的干物质积累、抽穗后穗部较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中后期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是C396高产的机理.C396每穗总粒数少于LYP9,但其具有较多的单株穗数、较高的结实率和较大的粒重,表明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各产量因素协调是C396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豫麦50(弱筋)、郑麦975(中筋)和藁麦8901(强筋)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下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生理活性高于平作。藁麦8901和豫麦50及郑麦975在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均是垄作高于平作,同时垄作栽培也有助于增强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NR(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旗叶氮素同化能力,促进生育后期旗叶氮素向籽粒的再运转。垄作栽培小麦产量较传统平作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9.26%~14.52%。垄作栽培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或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小麦品种安麦1132的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籽粒黑胚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幼苗生长习性、出苗到抽穗天数、抽穗到成熟天数和籽粒熟相呈正相关关系;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可将安麦1132的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简化为3个主成分因子,即籽粒产量因子、物候期因子和幼苗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5.43%,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42.86%。安麦1132基本苗数可适当减少,增加出苗至抽穗天数,减少抽穗至成熟天数。有效穗数的增加可以提高产量水平,但会影响籽粒黑胚率和熟相,因此大田生产和品种改良应注意平衡产量与籽粒黑胚率和熟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对遮光的生理反应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遮光处理(不遮光、花后遮光30%和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轮选987和农大糯50206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显著下降.花后光照强度降低导致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贡献率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影响籽粒灌浆进程,最终表现为粒重显著下降,且此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轮选987在遮光30%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降低,遮光60%后转运量恢复至对照(不遮光)水平,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随遮光强度的提高而增加.花后遮光抑制了农大糯50206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但未改变转运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弱光降低了小麦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轮选987的灌浆进程不受影响,却改变了农大糯50206的灌浆进程,延长了其渐增期和快增期的天数,推迟了灌浆高峰期的来临.遮光后小麦败育小穗数增多,穗粒数下降.花后遮光致使小麦产量降低的程度存在基因型差异,农大糯50206产量的降幅明显小于轮选987.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滇中地区大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对2012—2016年云南省饲料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地区楚雄点60份参试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每穗粒数株高抽穗至成熟时间(d)产量成穗率有效穗茎蘖数出苗期至抽穗时间(d)基本苗千粒质量生育期。穗粒数与株高、产量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与出苗至抽穗时间(d)、产量与出苗至抽穗时间(d)、生育期与基本苗、产量与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出苗至抽穗时间(d)与抽穗至成熟时间(d)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与基本苗、有效穗与抽穗至成熟时间(d)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即有效穗因子、基本苗因子、穗粒数因子,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为91.963%。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并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以强筋小麦品种皖麦38为材料,按小麦叶龄指标设计了9个时期的灌水试验,研究了灌水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皖麦38主穗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灌水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主要分蘖穗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灌水时期的变化趋势与主穗一致;皖麦38各主要分蘖(1蘖~3蘖)穗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高于主茎穗。春4叶前的灌水处理对穗数的增加有利,春5叶至孕穗期的灌水处理对提高穗粒数有利,孕穗期至灌浆前期的灌水处理更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灌水时期推迟至灌浆中期会对籽粒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籽粒产量随灌水时期推迟呈增加趋势,但灌水推迟至灌浆中期会对籽粒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灌浆期进行灌水处理会使沉降值和干、湿面筋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成熟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CI(保持水层灌溉)、WMD(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15 k Pa时复水)、WSD(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30 k Pa时复水)。【结果】在CI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MN水平最高;WM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水平最高,但与MN下差异不显著,WS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最高;而在籽粒灌浆上,两个品种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各个水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良好水势条件CI和轻度水分胁迫WMD下,分别在0 N和MN水平下表现较优;但在重度水分胁迫WSD下,0N水平表现最低,HN最高,但与MN差异不显著。以上都表明产量与弱势粒的灌浆在水氮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品种间,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弱势粒灌浆速率及粒重都低于中穗型常规粳稻淮稻5号,其产量优势主要源自较高的每穗粒数。最后,WMD+MN处理下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较少的施氮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节水节氮增产的效果,其次也增加了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光合性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率,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加强了物质运转,促进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籽粒的充实,最终达到产量增加的目的,成为本研究最佳水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水分亏缺下小麦穗部光合对产量的贡献,采用盆栽试验及14 C-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花后穗部光合及穗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水分亏缺后,旱地品种西农1043灌浆前期穗部净光合速率、颖壳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籽粒14 C-同化物分配率增加,而水地品种陕253均下降。收获后,水分亏缺显著降低了陕253颖壳及内外稃中光合同化物滞留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1),而对西农1043的影响不明显(P>0.05)。说明适度水分亏缺会提高旱地小麦灌浆前期穗部的碳同化能力,加速灌浆前期穗部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以维持一定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9和大穗型品种泰山27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开花期不灌水(W0)、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W1)和85%(W2)],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个小麦品种W1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在开花后7~35 d均显著高于W2处理,W0处理最低。(2)两品种开花后21~35 d的籽粒灌浆速率均表现为W1W2W0。(3)两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在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均表现为W1W2W0;济麦229的穗粒数表现为W2W1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泰山27穗粒数表现为W1、W2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两品种的水分生产效率均表现为W1W0、W2。(4)开花后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开花后14~21 d的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均表现为泰山27显著高于济麦229;在W1条件下,泰山27开花后21 d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比济麦229分别高9.25%和12.80%,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济麦229。因此,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泰山27为高产节水品种,且在小麦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可同步实现小麦高产和节水。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抗逆免疫剂对杂交粳稻齐穗后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以辽优9906(高产型品种)和粳优653(优质型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喷施处理,研究不同喷施处理对水稻灌浆期籽粒物质积累量和粒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齐穗期喷施1次、齐穗期后10 d喷施1次、齐穗期和齐穗期后10 d各喷施1次均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其中齐穗期和齐穗期后10 d各喷施1次增产效果显著,且表现为高产型品种的增产效果大于优质型品种。抗逆免疫剂通过提高分蘖成穗率、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以及开花后14~20 d的灌浆速率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以淮麦25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PGRs作用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了籽粒干物质、灌浆速率及粒重的变化动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PGRs处理下,小麦籽粒干重均呈"S"型曲线增长,Logistic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98~0.999之间,达极显著水平,拟合效果较好。灌浆参数中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灌浆持续期(T)和平均灌浆速率(R)与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粒重与灌浆持续期(T)的相关性大于平均灌浆速率(R)。从各阶段灌浆参数来看,粒重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1)、快增期持续时间(T2)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3)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参数相关不显著。理论最大千粒重与灌浆结束时强势籽粒的千粒重变化相一致。劲丰和GA3处理能显著增加籽粒千粒重,而多效唑、硝酸钴和乙烯利则显著降低了千粒重。因此,始穗期外施劲丰和GA3能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R1),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T2)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3),改善籽粒灌浆参数,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乙烯利和氮在冬小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软质红粒冬小麦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常用来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关于乙烯利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进行广泛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测定软质红粒冬小麦生产中,乙烯利是否可改变氮的利用并影响其它产量性状。用9个栽培品种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附近进行了2年试验,土质为Maury粉砂壤土,两个试验中几乎无倒伏。经乙烯利处理的小区,花期植株氮明显增大。在Feeker第6生育期(GS_6)和第9生育期(GS_9)处理的分别增加12%和15%;干物质分别增加9%和11%。但是,乙烯利既没有明显改变成熟植株含氮量,也没有明显改变它的干物质量。在经乙烯利处理的小区中,营养氮的再分配增加13%。测定栽培品种氮利用率的差异时,无论哪一个GS施用乙烯利都增加氮吸收率对氮再分配率的相对值。乙烯利的应用,不改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或氮获得指标,对籽粒生长率和生长期无影响。在GS_6时,略微减少籽粒大小(4%)。作者认为,乙烯利对所评价的产量性状影响极小。但是,有关乙烯利对不同栽培品种在氮利用率方面的明显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随着主栽品种的更替,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逐渐提高,推动了稻谷产量不断登上新台阶。生物产量的提高,主要是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增加。但是,营养器官抽穗后转运到穗部的干物质随主栽品种的更替逐渐增加,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腐植酸施用量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品种山农38、中强筋小麦品种山农47及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为供试材料,设置0、75、150、300、600 kg·hm-2共5个腐殖酸处理(分别用F0、F1、F2、F3、F4表示),分析了不同基施腐植酸施用量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与籽粒品质相关指标的效应。结果表明:(1)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提高供试小麦品种的株高、穗长、产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增加小麦旗叶的SPAD值,对小麦的成穗率、千粒重、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直/支比没有显著影响。(2)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增加中筋小麦品种山农38的最大分蘖数、有效穗数、籽粒硬度、形成时间;显著提高中强筋小麦品种山农47的有效穗数;显著提高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的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腐植酸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啤酒大麦后期进行这穗、剪叶、剪茎等处理,都明显影响粒重。其中以遮穗最显著,而且处理时间越早就越有效果。功能叶的持续期与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种增加粒重的措施应在抽穗前后进行,以不迟于灌浆期为佳,并用中等大小群体较为稳妥。粒重是大麦产量构成因素之一。要取得高产优质,必须在获得最佳穗数和粒数的基础上,主攻粒重。在此方面已有诸多报道。本文则是根据1986——1988年苏啤一号品种的试验观察结果,阐述影响啤酒大麦粒重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合理调节千粒重的技术,为增加粒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势(-30~-35 kPa和-60~-65 kPa和正常灌水0 kPa)对水稻上育397、绥粳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期处理对2个品种穗部各性状的影响最大,此处理下上育397、绥粳3号的穗数显著高于对照,而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但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长穗期处理时的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其次是分蘖期和抽穗后1~10 d的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大,多数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与各粒位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中位粒和劣势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