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2.
3.
某铅锌矿周边地区大米重金属污染
评价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了广东某铅锌矿周边90个水稻样品,分析籽实大米中重金属Cd、Cr、Pb、As和Zn的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大米的污染情况,并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多介质暴露评价模型(MMSOILS模型)对重金属经大米摄入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大米重金属Cd、Cr、Pb、As、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098、0.4727、0.1746、0.0401和15.8100 mg/kg,仅有Cd和Pb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3.33%和31.11%。Cd、Cr、Pb和As的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2.0490、0.4727、0.8732和0.2006,表明大米受到一定的Cd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有17.78%的大米样品未受污染,45.56%、24.44%和12.22%的大米样品分别受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各重金属中仅有Cd和Cr的日摄入剂量超过USEPA的参考标准(RfD),其平均风险商(HQ)分别为2.740和1.0533,表明当地居民有一定的经大米摄入重金属Cd和Cr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概述了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番茄中农药与重金属(铅和镉)污染物残留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居民膳食摄入风险,在山西省番茄主产区随机抽取番茄样品60份,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70种农药残留,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镉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对2种污染物的残留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英国食品标准局(FSA)风险排序体系和食品安全指数(IFS)法对番茄中检出的农药和重金属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番茄样品的农药检出率为73.3%,检出农药19种,其中杀菌剂占63.2%,杀虫剂占31.6%,杀菌剂以腐霉利为主,检出率达40.0%,杀虫剂以啶虫脒为主,检出率为8.3%;检出的农药中包括1种禁限用农药、2种未在番茄生产中登记的农药和3种未制定限量标准的农药;检出3种及以上农药残留样品9个,占检出样品的20.5%;番茄中农药残留种类和数量存在地区差异。农药风险排序得出,19种农药在高、中、低风险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3%、15.8%和78.9%,其中氧乐果是风险较高的农药品种。从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评价结果来看,19种农药的IFS均1,摄入风险在可接受范围。番茄样品中重金属铅和镉的检出率分别为53.3%和100.0%,其平均值均低于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安全指数评价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番茄中铅和镉残留量的总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总之,山西省番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番茄质量安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小清河流域地表水中4类抗生素的残留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讨其可能的污染源,并通过计算风险商(RQs)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地表水有13种抗生素检出,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甲氧苄啶的检出率为100%;20个采样点的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磺胺增效类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2.18~84.9、nd~1600、nd~845、1.88~3900 ng·L-1。高浓度的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下游,在水产养殖密集的下游区域检测到较高浓度的磺胺类和磺胺增效药甲氧苄啶,表明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废水仍是小清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3种抗生素中处于高风险等级、中等风险等级、无风险等级的比例分别是38.5%、23.1%、38.5%,表明小清河流域部分水体抗生素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2008年12月~2009年5月。对南京市场随机抽取的74种小麦食品(方便面、饼干、面包和蛋糕),采用耦联电子捕获器的气谱色谱仪对其脱氧雪腐镰刀茼烯醇(Deoxynivaleno,DON,又称致吐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小麦食品中DON的检出率为73.0%,检出量在0~11.38mg·kg^-1,平均含量为1.80mg·kg^-1;其中方便面、饼干、面包和蛋糕中DON毒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5、2.25、0.62、0.31mg·kg^-1;其检测含量大于我国国家标准(1mg·kg^-1)的样品数有37个,占样品总数的50%,说明目前市售小麦食品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类毒素含量存在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果品在生产、贮运过程中易发生真菌性病害,不但可引起腐烂或腐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霉菌还可能产生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丝状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继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后,影响果品质量安全的又一类关键风险因子,具有强毒性。大量研究表明,真菌毒素可致DNA损伤,低浓度下即可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使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发生病变,并且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研究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进行精准检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对于果品质量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展青霉素(Patulin,PAT)、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链格孢毒素(Alternaria toxins)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存在于果品中的主要真菌毒素种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别将PAT、AFB1、AFM1和OTA列为第3类、1类、2B类和2B类致癌物质。通常果品中检出的真菌毒素含量极低,因此对检测方法的要求较高,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含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含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但往往由于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无法采用一种标准方法完成对所有真菌毒素的定量测定。因此,筛选准确、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也是该领域当今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果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来保护消费者健康,但均未涉及链格孢霉毒素。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毒理学数据的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情形下通过果品摄入的真菌毒素水平极低,不会对居民健康产生危害。果品中的真菌毒素可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进行防治、降解和控制,但无法将被真菌毒素污染后产品中的毒素完全脱除,果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重在\"防\"而非\"除\"。本文从果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的种类、污染状况、毒性、检测方法、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概述,同时,对果品中真菌毒素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对地下水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并以东北某石油污染场地为例,基于场地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分析,掌握了场地地下水的污染特征,根据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理论,对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给当地居民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得到场地地下水污染物优先修复顺序及修复限值。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致癌污染物优先修复顺序为铬、萘、苯、砷、镉;非致癌污染物优先修复顺序为砷、苯、铬。场地地下水修复限值,铬为0.76μg/L,萘为26.70μg/L,苯为13.00μg/L,砷为2.13μg/L,镉为0.10μg/L。 相似文献
12.
中国花生中镉含量调查与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中国花生中镉元素含量水平及地区、品系间的差异,对其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2009、2010年在安徽等13个花生主产省对多个品系抽样检测了2578份花生样品,结合中国居民4个消费人群及其亚群的花生消费量与体重信息,采用非参数概率方法对花生镉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估计。镉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86(G)测定,最低检测限(LOD)为0.0001mg·kg-1,定量限(LOQ)为0.0003mg·kg-1。检测结果表明,花生镉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1634mg·kg-1,仅有2.4%的样品镉含量超出最高限量(ML,0.5mg·kg-1);各省花生中镉含量的差异不明显,不同年份、品系间及品系内的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将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比照JECFA推荐的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25μg·(kg·bw)-1,花生镉的膳食暴露风险总体轻微。一般消费水平下,人群的暴露量远低于PTMI值;高消费水平下,人群中有5%的个体暴露量接近或超过PTMI值,有一定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3.
保定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保定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调查分析方法, 对保定市不同绿地土壤重金属(Cu、Zn、Ni 、Cr 、Pb 和Cd)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采用单项、综合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保定市城市绿地土壤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Gd, 其次是Cu 、Zn 和Ni, Cr 和Pb 污染较小。不同绿地类型重金属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为:道路绿地>防护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高达212.63 和191.12 , 已经达到中等生态风险;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和生产绿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91.36 、80.19 和66.00, 属于轻微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我国北方地区多环芳烃(PAHs)污染严重,为了定量研究PAHs对人群的健康风险,以北京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的多途径一多介质暴露模型为框架,计算各年龄亚群通过14种暴露途径对PAHs的暴露量.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对15种PAH化合物(PAH15)的日均暴露鼍分别为1.83、1.44、1.20μg·μg-1·d-1.暴露途径中食物暴露为主导(占88.7%),其次是呼吸暴露(6.3%)和皮肤暴露(4.9%).终身暴露量的81%来自成人阶段.3环、4环、5环和6环化合物对总暴露谱的贡献依次减少.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至少50%人群对PAH15暴露茸在2~4μg·kg-1·d-1范围内,暴露量极高和极低的人均很少.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北京人群由于PAHs暴露引起的平均致癌风险为3.110-5a-1,根据动态预期寿命损失方法来估算健康风险,北京地区人群由于PAH15终生暴露所导致的预期寿命损失为193 min.PAHs对北京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5.
土壤砷污染不仅危害农产品质量和陆生生态环境,也会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且对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威胁。本文从陆生生态毒理学效应、动植物体内积累暴露风险、人体健康风险和土壤-地下水迁移风险4个角度阐明了砷的土壤环境标准的推导方法和过程。本文还调研获取了北美、欧洲、亚太和非洲等1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中包含农用地、住宅类用地和工业(含商业)类用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共计139个砷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结果表明:各国家和地区间制定的砷的土壤标准值差异较大,与国际标准值相比,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制定的农用地筛选值为20~40 mg·kg-1,处于国际平均水平位置。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制定的第二类用地标准筛选值和管控值分别为60 mg·kg-1和140 mg·kg-1,较国外标准更严格。在调研的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砷的土壤标准值在农用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方式下更加严格。制定的砷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的保护目标、毒性参数取值、暴露情景及途径和暴露参数与暴露模型的不同,是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我国砷的土壤环境标准的现状与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农药残留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直到最近才引起大家的关注。目前,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研究国际范围农药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开始进行国家农药急性膳食风险评估。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是急性或短期接触毒性与农药急性膳食摄入量的函数。急性膳食接触量评估常用的方法有:定点或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模型法。在确定性方法中选取食物的大部分人群消耗量和高残留量来计算膳食摄入量,为了解决混合样品中食品个体之间的残留差异,在计算中引入了变异因子。JMPR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情形1、情形2a、情形2b、情形3来计算农药急性膳食摄入量。中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膳食结构和农产品性状数据库,建立健全市场中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数据库,并在高毒和中等毒性农药登记前应采用JMPR的确定性方法,进行急性膳食风险评估,提高农药膳食摄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采集广东省鸡产品主产区的鸡肉、鸡肝和鸡蛋样品,分析重金属元素砷(As)、铅(Pb)、镉(Cd)、铬(Cr)、汞(Hg)的含量特征,并采用点估计方法对鸡产品中As、Pb、Cd、Cr、Hg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对照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此次调查的鸡肝、鸡蛋样品合格率为100%,鸡肉样品合格率为95%.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儿童属于重金属敏感人群,广东省肉鸡、蛋鸡主产养殖区鸡产品中重金属的风险商均远低于1,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18.
在贵屿及周边区域128 km2内,采集了131份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农业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41个多溴联苯醚的含量。结果表明,贵屿镇及周边农业土壤41个多溴联苯醚含量范围为30~9400 ng·g-1,其中十溴联苯醚(BDE209)为Nd~9200 ng·g-1,检出率达90%以上的有18个多溴联苯醚同系物,PBDEs已经普遍存在于电子垃圾拆解区域的农业土壤;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除BDE209以外的40个多溴联苯醚之和(∑40PBDEs)和BDE209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40PBDEs含量呈水稻田 >果园 >其他水田 >菜地 >树林 >废弃地,BDE209呈现出废弃地 >菜地 >其他水田 >水稻田 >果园 >树林的趋势。根据HJ 25.3-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对美国环保署(EPA)优控的BDE47、BDE99、BDE153、BDE209等含量,按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皮肤接触途径、经口摄入、随土壤颗粒物直接吸入三项的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皮肤接触途径 >经口摄入 >随土壤颗粒物吸入风险。虽然三者均未超出美国环保署参考剂量,但农业土壤中多溴联苯醚经农作物吸收造成的暴露风险亟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福建闽西矿区周边土壤Cd、Pb、Cr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闽西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d、Pb、Cr积累特征及健康风险,分别测定了农田土壤中Cd、Pb和Cr含量。通过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农田土壤的污染状况和生态危害程度,并应用概率评估模型评价了3种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Cd、Pb、Cr污染,土壤中各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大小顺序为CdPbCr,综合污染指数为1.21,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等级。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大小顺序为CdPbCr,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226,整体处于中度生态危害等级。研究区土壤中Cd的致癌风险商尚未超过有关专家所建议的风险阈值10~(-4),对人体造成致癌风险的可能性较低;Pb的非致癌风险商基本都低于其风险阈值1,不产生健康风险;Cr的致癌风险商有12.9%超过风险阈值(10~(-4)),存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