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养蜂生涯四个载潜心钻研获殊荣他,名叫廖大昆,今年67岁,湖北省枝城市水利局退休干部,中国养蜂学会会员,湖北省养蜂协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他从事养蜂技术研究四十余载,连创出色成绩。廖大昆从1%1年开始养蜂,从此便与养蜂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起在宜...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桃江县泗里河乡石门村长村养蜂专业户易克新,自己养蜂发了财,热情帮助村民发展养蜂,被当地群众亲昵地称为“蜂王”。今年37岁的易克新,原来是一个民办教师。他从1980年起,边从事教学,边学习养蜂,利用假期先后走遍安化县和桃江县的马迹塘、筑金坝等4个乡,寻师学技。并买了《蜂箱与蜜蜂》等书籍,订了《中国养蜂》、《蜜蜂杂志》等刊物,埋头自学,通过学习与实践,学得了一整套养蜂技术。他为了发挥一技之长,谋求致富之道,从1984年起,干脆投笔从农,弃教养蜂,蜂群年年增多,收入年年上升,从开始养蜂6箱到去年发展到30箱,今年打算养到40箱。4年来,他除了  相似文献   

3.
养蜂之家的“半边天”张功勋师傅是辽宁省有名的养蜂专家,先后在养蜂刊物上发表文章80多篇。来到山东他参与了《养蜂与蜂产品》一书的大量编著工作,担任副主编。在和张师傅接触中,我们发现他的妻子王玉芝是一位爱蜂如命的坚强女性,是她支撑起了一个跨越大半个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奥蒙德·艾比是一个出色的养蜂者。他曾写过两本书—“养蜂技术与奇遇”和“精通养蜂技术”,挺受欢迎。1974年,他跟他父亲创造了蜂群采集野花蜜产量的世界记录—每箱年产量达到404磅。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1984年。他养的蜂群强壮,而养蜂作业较轻松。他采用了一些简单的三角形木条,几  相似文献   

5.
<正>养蜂与精准扶贫,乍听起来好像无从下手,但真正做起来,养蜂不但能精准扶贫,还可以长久扶贫,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出一批年轻的现代机械化养蜂队伍。2017年7月,我合作社受五莲县畜牧局委托,帮助了2个贫困户,其中一个因伤致贫,但年轻,38周岁,学习养蜂很认真,决心以养蜂脱贫致富,由畜牧局扶持他的4群蜂,现已发展到8群,并且群势强壮,还生产了部分蜂王浆。我合作社2017年春天在畜牧局扶持他的前提下,有偿帮助他20群蜂(先给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到我省养蜂老区遵义市桐梓县出差,遇到一位养蜂长达44年的养蜂爱好者——童梓德。童老现年67岁,干过水泥厂、砖厂及其他行业,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对养蜂情有独钟。现在已经彻底退休,专职养蜂5年,蜂场的规模一百五、六十群,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管理。童老有文化,肯钻研,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订有《中国养蜂》(现名《中国蜂业》)杂志,为了证明这一点,第二天他特地送了一本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养蜂》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清水河县杨家窑乡养蜂专业户甄虎元,是个远近闻名的双万元户,他今年31岁,1975年6月跟朱小平师傅学习养蜂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掌握了防治蜂螨、培育适龄越冬蜂、造脾和养王等养蜂技术。1980年他花1,500元买了杨家窑大队蜂场的50群蜂和蜂具,办起了家庭养蜂场,走上了专业养蜂之路。由于他认真总结经验,蜂场越办越好,收入年年增加,1982年以  相似文献   

8.
一家七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的大理市东郊五社退伍军人张国正,1985年10月退伍回乡后,看到家乡近年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心情多么高兴,多么自豪!可是想到自己家还是这样的贫困,内心十分不安。一天中午,他在下关市邮电局书报摊上,看到一本引人注目的《蜜蜂杂志》,他随手拿一本翻阅,里面说的全是养蜂知识和养蜂专业户的事迹。他被一个个养蜂专业户的精神所感动,不禁也想起养蜂来了。后来,他向银行贷  相似文献   

9.
<正>72岁老人李志通办起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这一消息传开,有很多人不理解,70多岁的人了,不在家享清福,办什么合作社呢?但是李志通有他的想法:为了吃上饭,他20世纪60年代时背地里养蜂,那时不让发展私人企业,现在国家改革后形势这么好,还为农民制定了《农业合作法》,养蜂免收税,我们为什么不干呢?从2008年春天开始,他带领5个乡镇的8个养蜂能手,创立起通泰养蜂专业合作社,寓意通向康泰的甜蜜事业。  相似文献   

10.
养蜂员,特别是养蜂新手,在蜂群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1988年,我们碰到几起养蜂新手失误的事故。今录于下,以资借鉴。第一例是个养了二年蜂的养蜂户,他早春紧脾后有  相似文献   

11.
燕国忠是我們学习的榜样! 这是四川省屏山县养蜂場,学习了1964年第3期《中国养蜂》上登載的“雷鋒式的养蜂員燕国忠的模范事迹”和“燕国忠飼养中蜂的經驗”以后,提出的口号。屏山县养蜂場,是一个技术比較熟練的老場,共有14个养蜂員。而且与宜宾县安边果园养蜂場相邻,又是互相熟悉的蜂場。燕国忠的模范事迹和他刻苦钻研养蜂技术  相似文献   

12.
云南洱源县凤羽区大涧乡的白族社员王开发,自幼爱好养蜂,有一套丰富的养蜂经验。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他和两个儿子积极开展家庭养蜂。当年,就养蜂六十二群,产蜜四百多斤,收入三百二十多元。第二年,发展到了一百多群,产蜜七百多斤,收入四百多元,养蜂逐年增多。用养蜂收入买了家禽家畜,骡马二匹、羊四十八只、猪二十九头,鸡五十四只。最近他又在百石阱  相似文献   

13.
被群众称为“养蜂大王”的陈渊,是浙江省义乌县稠城保联的养蜂大户。陈渊今年49岁。他从1961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27年。他热爱养蜂事业,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养蜂新技术,不断探索新经验,蜂群年年有发展。1981年饲养90群,1982年100群,1983年120群,1984年150群,85年170群。连续6年产值超2万元。1986年他带了三个学徒,养蜂210群,为国家提供优质成熟蜜33,600市斤、蜂王浆231市斤、蜂蜡254市斤,总产值  相似文献   

14.
在江西养蜂协会年会上、在蜂场,笔者曾多次与雷益明同志朝夕相处,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借此机会向养蜂界的同行介绍。雷益明同志1964年中学毕业后,即在江西省高安县黄沙公社蜂场工作,他以一个年青人的饱满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养蜂理论知识,同时虚心向中老年养蜂师傅学习,很快他便成为了该场的骨干。1977年他  相似文献   

15.
提起《养蜂法》,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部书的作者和主编人——敬爱的诸葛群老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呕心沥血地为养蜂者撰写和编辑了一部又一部的养蜂技术专著,他和他编辑的书籍,为养蜂者提供了技术的源泉,不愧为养蜂者的良师益友。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的编委会上,笔者有幸两次采访了他。诸葛群老先生,字莘夫,浙江兰溪人。早在五十年前念高中时,就爱上了勤劳无私的小蜜蜂,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期间,他离乡入闽,考入协和大学农学院,以后又当了研究生,兼任《前线日报》农业副  相似文献   

16.
云南瑞丽农场二分场养蜂专业户赵元,以前是农场一名出色的电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迷上了养蜂,于是果断地放弃了“铁饭碗”,改行学养蜂。1985年春,他买来6箱蜂,带着家小,将蜂搬到离家20多公里的油菜地春繁。从此,他走上了养蜂的道路。四年来,赵元刻苦钻研养蜂知识,努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他主要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17.
畜牧师侯其道是河南省浚县种蜂场副场长,1952年毕业于浚县师范学校,今年46岁,在祖辈二代养蜂的训导下,从小酷爱养蜂。原分配在县教育局工作,后局领导了解到老侯有养蜂特长和爱好,安排辅导农民业余教育,从而有了常与农民养蜂员的接触机会,交往了养蜂界中许多朋友,并在自己家中一直养着蜜蜂,这样他学到了养蜂知识,提高了养蜂技术,产生了对养蜂事业的无限热爱。 1969年侯其道同志趁县教育局被撤销的机会,多次要求调到农业部门从事养蜂工作。终于他的愿望实现了,同年调到县农业局主管全县的养蜂工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参加“数控养蜂法”学习班 ,让我难忘的有两个人。一是“数控养蜂法”的创始人杨多福先生 ,他是我的老师 ,也是我的益友 ;二是陈宜斗先生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老一代养蜂者 ,他不遗余力地推广养蜂新技术 ,其精神让我折服。杨多福师傅几十年如一日 ,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数控养蜂法”的创立与完善之中。为了事业 ,他深居老岭 ,近乎“不食人间烟火”!过着清贫原始的生活。他的一些学生曾对我讲 ,寂寞原始的生活是无法长期下去的 ,只有杨老师能适应。确实杨师傅为事业已“头发稀少鬓毛衰”。看到他第一眼就让我肃然起敬。每办一次…  相似文献   

19.
正杨玉刚,今年44岁,他身高1.92 m,人称杨大个。他的身高那可是个打篮球的料,但他1994年却从鸡西来到虎林,在虎林县养蜂公司的蜂场学起了养蜂。转眼20多年过去了,他以蜜蜂为伴,以养蜂为生。先是给公司蜂场养蜜蜂,后来又建了蜂场自己干。日子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生活得比较富足。他现在饲养蜜蜂100群,有一个定地的养蜂场。如果椴树大年,他就往深山里转地饲养,多增加点产量。椴树小  相似文献   

20.
刘仰文先生今年81岁了,从事养蜂工作达56年之久,是我国科学养蜂创业先辈之一。 1925年他高中毕业后,便在福州仓山办学,认识了在附近天安寺小学的张品南先生。张先生在课余还从事养蜂生产,养着几群中蜂。他很感兴趣,常与张先生观摩切搓养蜂技术。1932年,他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特地选修了养蜂课程。肄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并从金陵大学带回向学校购得的四群意大利蜂,作为业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