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在杂交育种工作中,为了避免重复和提出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方案,以准确地选择优良无性系,我们对1975-1981年泡桐杂交株系第一代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了泡桐胸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本试验有6个泡桐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  相似文献   

2.
从全国各地收集了11个泡桐优良无性系,在江苏苏北地区开展区域性试验,从林分中各无性系树高、胸径、分枝数、分枝长和分枝角等5方面开展测定,筛选适于农田林网造林的泡桐良种。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树高和分枝数没有显著差异,无性系间胸径、分枝长和分枝角均有极显著差异,据此进行了单性状选择和综合选择,初选了适用农田林网造林的泡桐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3.
林业部郑州泡桐研究中心白花泡桐实生选种试验协作组经过11年的努力,已推出一个新的优良泡桐无性系——中林1号。该优良无性系是从陕西武功白花泡桐上采集天然种子,经实生选种培育出的,在河南睢县、禹县和获嘉县等地进行的半个以上轮伐期的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林1号泡桐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优良品质,而且遗传性稳定;较当地主栽品种兰考泡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省资中县集约栽培的试验林内采集了泡桐无性系CO20和泡桐各五株进行了多项试验研究。证实了泡桐无性系CO20的木材纤维长度、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优于泡桐;综纤维素、α-纤维素以及木材物理力学的主要性能指标低于泡桐。制浆得率低。浆张物理性能接近或燬过两种相思树木材指标。  相似文献   

5.
在31个泡桐无性系10a生试验林中挑选出23个性状,并分成7个性状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多数性状无性系间差异显著,并且有极强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对一个性状的选择可使其它相关性状得到改良;少部分性状相关性不强,所以在泡桐无性系的选择中,应采用不同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6.
31个泡桐无性系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31个泡桐无性系10a生试验林中挑选出23个性状,并7个性状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多数性状无性系间差异显著,并且有极强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对一个性状的选择可使其它相关性状得到改良;少部分性状相关性不强,所以在泡桐无性系的选择中,应采用不同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的优良无性系TF33和两个标准对照品种(白花泡桐C001与兰考泡桐C12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泡桐优良无性系干材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 TF33、C001、C125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广泛和显著的变异;(2)3个生长性状(接干高、接干材积和主干材积)与3个干形性状(通直度、接干形数和主干平均削度)为高度变异性状(CV≥30%),CV变幅为33.10%~53.19%;(3)接干因子是影响和决定性状杂种优势最终状况和总体表现的最重要因素;(4)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无性系干形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5)多数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且不同的性状间相关性变化较大;(6) TF33较C001有显著的材积生长杂种优势,较C125没有显著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BH01、BH10、BH14等16个湖北省本地的泡桐无性系和C039、9501、9502等4个引进泡桐无性系为材料,用其截干带根苗造林,2005~2015年每年对试验林进行生长量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并对10年生林木进行材性分析,筛选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泡桐无性系。结果表明:参试的20个泡桐无性系10年生单株材积存在极显著差异,BH14、ZH65的10年生单株材积极显著优于对照(9501)和其它无性系,其单株材积与对照相比其增益为22.03%、18.86%;同时具有材质优良、自然接干率高、抗性强等优点,适合在鄂中低丘岗地及类似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9.
对8a生泡桐林分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丛枝病对泡桐新无性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只有在主梢发病、一级侧枝多数发病或少数一级侧枝呈大片丛状时才显著受到抑制;试样群体无性系间的生长差异大于不同感病级泡桐的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0.
泡桐无性系的测定与选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泡桐31个无性系的生长、抗性和保存率的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无性系间的生长、抗性和保存率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据此选择出毛白33、毛白23、毛白08、和7401-3(3-1)四种优良无性系,为泡桐优良无性系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进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苗木作为母株,选择1年生苗木的根段建立贮藏窑,以苗繁苗获得成功。试验证明,选择当年优质泡桐1年生苗木的根段进行适当干燥贮藏催芽是技术的关键,其次是把好水份关和做好防虫灭病工作。1株优质泡桐无性系苗可供根穗18~20支,不影响当年造林成活。经处理贮藏的根穗第2年春发芽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Tai模型分析了毛白33号等9个泡桐无性系苗期的遗传稳定性,用方差分析法对泡桐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无性系效应、环境效应、G×E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估测了各无性系的表型稳定性、遗传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并对各无性系苗期适生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和选择指数三种方法对7年生25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优良无性系多性状选择,同时对三种无性系多性状选择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把无性系分为在主成分值上各具不同特点的类群,而把具有相似特征的无性系归为一类,并且在优良类群内可以继续选择;主成分分析可以评价各无性系综合性状的优劣并作为无性系选择的参考;选择指数是评价生长和材质性状兼优无性系的理想方法。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能为选择生长和材质兼优的优良无性系和选择在个别性状上特优的优良无性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泡桐在山西省太原以南的晋中、长治、临汾和运城等地均有栽培,适生于运城、临汾盆地。全省现有泡桐4000万株,主栽品种有兰考泡桐、桐杂一号和桐选二号等。在生产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集约经营,品种良莠不齐,幼树冠矮子低.生长不良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提高泡桐子材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除培育高干壮苗外,提高已植泡桐幼树主干高度至关重要。经过1985~1990年连续几年观察研究,初步总结出适合山西省泡桐生产特点的泡桐幼树干头接干技术。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方法随机设立样点或样木,选择不同立地条件、品种、季节以及接干后管理年…  相似文献   

15.
泡桐组织培养系统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就11个起源的24个无性系,探讨了泡桐组培的系统性问题。试验表明,泡桐种间、无性系间在接种成活率、扩繁系数、叶片分化及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而成活率和扩繁对培养基的种类要求不严,仅对生长素和分裂素的比例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对11个供试的杨树无性系品种在5种不同的灌水量处理条件下,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苗木生长对比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种灌水量处理对各个无性系品种地径、树高、枝茎干重影响极为显著;在相同灌水量处理条件下,部分无性系品种之间地径、树高、枝和干干重之间差异显著。根据上述试验结果,灌水量和枝和干干重作为选择指标,从中选育出灌水量少而干物质产量较高的J-4、J-3和J-1为优良品种,J-2、J-6、J-8为进一步选择的中试试验品种。  相似文献   

17.
农谚说:“桐大不如桐二,桐二不如桐三,桐老三,撑破天。”它肯定了泡桐平茬后能长出高大主干。但平茬后泡桐的当年高、径生长量能否赶上同一条件下未平茬泡桐的总生长量,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1983年我们在杨陵区五泉公社毕公大队进行了泡桐平茬与未平茬的对比试验。一、试验方法试验区设在毕公大队三队毛泡桐×白花泡桐无性系一年生留床苗圃地,面积4460米~2,肥力中等,有灌溉条件。试验苗木共615株,株行距为2×2米。采用平茬与不平茬两种处理,完全随机区组排列,6个小区,3次重复,每小区有苗98~106株。试  相似文献   

18.
以经过初选的31个5年生刺槐无性系为试验材料,1个一般生产品种作为对照,运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无性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选出优良品系,并为刺槐的遗传改良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在7个性状上差异显著,并受较强的遗传影响,说明有必要对各无性系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杨树优良无性系多性状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和选择指数三种方法对7年生25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优良无性系多性状选择,同时对三种无性系多性状选择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把无性系分为在主成分值上各具不同特点的类群,而把具有相似特征的无性系归为一类,并且在优良类群内可以继续选择;主成分分析可以评价各无性系综合性状的优劣并作为无性系综合性状的优劣并作为无性系选择的参考;选择指数是评价生长和材质性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