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田永强  赵海波  刘航  田苗  侯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40-14341,14344
[目的]研究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Bunge)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柚皮素(2)、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3)、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4)、3′,4′,5,7-四羟基双氢黄酮(5)、黄芹素(6)、7α-hydrox-ysitosterol(7)、7-oxositosterol(8)。[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对莽吉柿果皮的85%乙醇提取物进一步分离,得到5个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NMR及MS数据鉴定,分别为1,6-二羟基-6′,6′-二甲基-4′,5′-二氢吡喃[2′,3′:7,8]-6″,6″-二甲基-4″,5″-二氢吡喃[2″,3″:1,2]氧杂蒽酮(isonormangostin,Ⅰ)、1,3,6,7-四羟基-2,5,8-三-(3-甲基丁-2-烯基)氧杂蒽酮(garcinoneE,Ⅱ)、1,3,6-三羟基-7-甲氧基-2,5,8-三-(3-甲基丁-2-烯)氧杂蒽酮(7-O-methylgarcinone E,Ⅲ)、1,6-二羟基-7-甲氧基-8-(3-羟基3-甲基丁基)-6′,6′-二甲基-4′,5′-二氢吡喃[2′,3′:3,2]氧杂蒽酮[1,6-dihydroxy-7-methoxy-8-(3-hydroxy-3-methylbutyl)-6′,6′-dimethyl-4′,5′-dihydropyrano[2′,3′:3,2]xanthone,Ⅳ]、1,6-二羟基-7-甲氧基-8-(3-甲基丁-2-烯)-6′,6′-二甲基-4′,5′-二氢吡喃[2′,3′:3,2]氧杂蒽酮(3-isomangostin,Ⅴ)。其中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五味子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常规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味子鲜叶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4-羟基苯甲酸甲酯(2)、schindilactone A(3)、五味子醇乙(4)、Wuweizilactone acid(5)、五味子乙素(6)、五味子甲素(7)、五味子醇甲(8)。[结论]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角果木根部真菌Fusarium sp.JG13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波谱等方法分别鉴定为Sorbicillin(1),2′,3′-Dihydrosorbicillin(2),Sohirnone A(3),5′-hydroxyprenyl salicylate(4),N-(2-Hydroxyphenyl)-acetamide(5),2-(E-3-heptneyl)-3,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benzaldehyde(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角果木真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廖敏  赵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06-9408
[目的]提取分离蛹拟青霉发酵液中黄酮类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对乙酸乙酯萃取后的酯相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了蛹拟青霉中的组分Z2-1、Z2-2,并鉴定两组分分别为4′-羟基异黄酮-7-O-β-4″甲氧基葡萄糖甙和5,4′-二羟基异黄酮-7-O-β-4″甲氧基葡萄糖甙。[结论]该研究可为蛹拟青霉中有效化学成分的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须弥紫菀中黄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须弥紫菀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须弥紫菀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二-羟基-2,7,3′,4′-四甲氧基黄酮醇(Ⅰ)、5,6二-羟基-2,7,4′-三甲氧基黄酮醇(Ⅱ)、Oxyayanin-B(Ⅲ)、木犀草素(luteolin)(Ⅳ)。[结论]这4个黄酮化合物首次从须弥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郭生虎  朱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92-6993
[目的]研究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钩腺犬戟(Euphorbia sieboldiana MerrelDecme.)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钩腺大戟根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良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 I)、2,4-二羟基16-甲氧基-3-醛基-苯乙酮(2,4-dihydroxy-5-methoxy-3-alde-hydoacetophenone,Ⅱ、1-(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1-(2,4-dihydroxy-6-methoxy-3-methylphenyl)ethanone,Ⅲ]、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烯酸正十八醇酯(octadecanyl-3-methoxy-4-hydroxy-benzeneacrylate Ⅳ)、阻谷甾醇(β-sitosterol,V)、二十八烷醇(1-octacosanol,Ⅵ)。[结论]所分得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坎从该植物申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藏药山苦荬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垠  童志平  薛鹏禧  谢远  泽仁拉姆  刘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22-16222,16225
[目的]研究传统藏药山苦荬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浓度95%乙醇通过冷浸法提取得到总浸膏;分别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对其萃取,得到各部分浸膏;对乙酸乙酯提取部分浸膏用硅胶柱和葡聚糖凝胶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山苦荬中分离鉴定出了4种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木犀草素(tuteolin)、芹菜素(apigenin)和木犀草素-7-ο-β-D-葡萄糖苷(tuteolin-7-ο-β-D-glucoside)。[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利用山苦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竹子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 4-二甲氧基苯基)-乙酮(1)、吲哚-3-乙酸乙酯(2)、吲哚-3-乙酸(3)、吲哚-3-乙酮(4)、吲哚-3-乙酸甲酯(5)、latifolicinin C(6)、白僵菌素(7)、1, 3-diamino-1, 3-dimethylurea(8)和2, 3-丁二醇(9)。[结论]除化合物3、7、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金花茶花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C18反相色谱柱、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金花茶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同时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得到8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桉脂素,2)(+)-diasyringaresinol,3)(+)-isoeucommin A,4)Pinoresinol 4-O-glucoside,5)7S, 8R, 8 ′R-(-)-lariciresinol-4′-O-D-glucopyranoside,6)(+)-Isolariciresinol 9-O-β-D-glucopyranoside,7)(+)-Isolariciresinol 9′-O-β-D-glucopyranoside,8)3′, 4-O-dimethylcedrusin。本实验8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构树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涛  王丽  程林  闫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61-18762
[目的]探索构树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抑菌作用,为深入开发构树叶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抑菌环试验和营养肉汤稀释法对构树叶抑菌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构树叶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环直径都大于15mm,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都是为25.0 mg/ml,正丁醇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6、6.3 mg/ml。[结论]构树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提高构树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方法]以构树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采种时间对构树种子发芽率特性的影响。[结果]8月份采种,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6.3%,为构树采种的最佳时期;7月份采种,种子发芽率居中,发芽率最差的是9月份采种的构树种子,其发芽率仅为53.3%。[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构树种子发芽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菱镁矿粉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构树对镁粉尘污染土壤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室内模拟氧化镁粉尘沉降、人工掺和废矿堆.[结果]当镁粉尘施加量小于10%时,促进构树生长,当土壤镁含量为4.17 g/kg时,构树单株生物量达3.46g,明显大于洁净土壤的生物量(2.81 g);构树对生长土质的要求低,土壤中矿石含量25%时,生物量最大为6.12g,明显比洁净土壤生物量高出3.31 g;施加镁粉尘明显改变了构树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pH由6.78升到9.48,电导率先增加到651.8 μS/cm后降至375.7 μS/cm,速效磷含量从52.1 mg/kg降至16.9 mg/kg,全镁含量从1.403 g/kg升至9.015 g/kg.[结论]构树对镁具有较强耐受能力,并对生长土质要求低,在不同程度破损土质中均能健康生长,在修复菱镁矿区镁污染土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3个构树无性系幼龄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培育的3个构树无性系幼龄材为试验材料,对其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揭示不同构树无性系幼龄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构树1号木材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分别为684.95 μm和57.51,构树3号木材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最小,分别为482.65 μm和34.73;3个构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  相似文献   

15.
构树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构树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为构树的光合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构树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构树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在构树处于生长初期的条件下,其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净光合速率与与光合有效辐射关系密切,而与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相关性不大。[结论]影响构树叶片Pn日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16.
微波辅助法提取构树叶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选构树叶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微波时间、微波温度、乙醇浓度、微波功率、料液比等因素的对构树叶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提取条件,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1∶12(g/ml)、乙醇浓度55%、微波时间15 min、微波功率450 W、微波温度60℃;在此条件下,构树叶总黄酮的得率为79.62 mg/g。[结论]该工艺简单可行,重复性、稳定性好,可用于构树叶中总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17.
一年生构树苗木构件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构树幼苗期6个构件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变化,依据Harper的构件理论,对构树苗期种群构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树幼苗构件之间及构件与个体之间生物量增长不具同步性;构树苗期各构件生长发育在8~10月份较为活跃,因此,若需培养壮苗,应在该段时期内加强水肥管理。此外,阐明了构树苗期构件的生长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构树,培育及经营其林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碳酸酐酶胞外酶在植物生理活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构树和桑树上部叶片为材料,采用pH锑微电极代替传统的pH玻璃电极测定其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结果]构树的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明显高于桑树,但2树种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占总酶活力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构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1 500-3 0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0%-40%;桑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200-4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5%-35%。[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构树和桑树对生理逆境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铅污染浓度的土壤作为培养基质(100、300、500、700、1 000 mg/kg),研究了铅胁迫对构树一年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质中铅离子浓度增加,构树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随铅浓度的升高呈上升的总趋势,且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这3种酶的活性变化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构树对铅离子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作为铅污染地区植被恢复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