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黑麦的青饲效果及草体性状研究任素坤,孔祥旋,武继承(河南省农科院土肥所郑州450002)为寻求优质粗料周年供草途径,筛选适沙多功能草种,在开封沙地试验区先后引进百余草种,经试种以黑麦最为适宜。利用沙地冬闲田种植黑麦,可同步实现提供早春青绿饲料及冬春防...  相似文献   

2.
1 喜寒性和喜温性牧草轮作 秋季种植1年生黑麦类,黑麦类收获后种植美洲狼尾草,美洲狼尾草收获后种植1年生黑麦类,如此循环往复,可保证全年青草的均衡供应.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黑麦类可选用多花黑麦草或冬牧70黑麦,黄河以北地区宜选用冬牧70黑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入户访问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滇东北广为种植黑麦(Secale cereale)的来源、利用现状、病害发生状况、生产性能、播种方式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黑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引入云南东北地区,通过长期栽培与选择,已成为高寒山区优良的旱季饲用作物,孕穗期粗蛋白含量达到18.6%,孕穗期前可多次刈割,平均干草产量达6.187 t/hm2,2018年滇东北种植面积超过18 000 hm2,2018年滇东北种植面积超过18 000 hm2,适宜海拔2 000~2 500 m的山区冬春季作粗饲料使用。加强滇东北黑麦推广应用对于缓解云南干季草畜季节矛盾,确保云南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黑麦草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 黑麦草属禾本科黑麦属,原产地于南欧地区以及北非和亚洲的西南部为主,1677年英国首先利用人工栽培,在新西兰、美国、日本等地都有大面积种植栽培。我国10多年前在四川、江西等省均有引进种植,1992年冬广东省揭西县由中山大学杨中艺教授首次引进种植,经过10多年来的种植观察,  相似文献   

5.
青刈黑麦适宜播量及播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青刈黑麦的播量及播期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青刈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适宜播量为165kg/hm^2;适宜播期阈值下限为10月底;青刈黑麦的播期效应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导致其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的延迟并使产量明显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青刈黑麦可以利用果树冬春休眠期与果树进行间作,其进入果园生态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优质牧草种植应充分利用粮、经作物种植时间差和光、热、水、土资源条件实现高产高效。笔者经过实践探索,特向读者推荐以下几种种植方法: 1.喜寒性和喜温性牧草轮作。秋季种植一年生黑麦类,黑麦类结束后种植美洲狼尾草,美洲狼尾草结束后种植一年生黑麦类,如此循环往复,可保证全年青草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饲用小黑麦、饲用黑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饲用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和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在河北平原农区种子生产时的最佳种植密度,2014-2016年连续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护驾迟镇设置每公顷60万、110万、160万、210万、260万和310万株的种植密度,探究其对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影响较大,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差异显著,倒伏性差异明显。在河北平原农区10月中上旬播种,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适宜种植密度均为每公顷110万株基本苗,相同条件下饲用黑麦可比饲用小黑麦适当减少播量,此时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产量高,饲用小黑麦种子产量达到每公顷4 300kg以上,饲用黑麦种子产量达到每公顷3 900kg以上;倒伏轻,千粒重高,种子饱满,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弄清了100只种獭兔四季繁殖规模及动态需草量。选定了适供饲草、明确适栽利用季节及产量量。从而确立獭兔青绿饲草四季轮供建立以“多花黑麦划--苦荬菜--青刈甘薯藤--胡萝卜”为主体的轮栽供给方式,搭配种植其它饲养和采集利用野草,构成獭兔青绿饲草综合轮供方案。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牧草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在恰卜恰地区对澳大利亚12个燕麦品种及2个山地黑麦品种,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试验结果12个燕麦品种产草量和籽实产量均较高,拟在海南牧区进行栽培试种;山地黑麦、生育期长、籽实产量低,应放在气候较好的地区试种,以解决种子问题,以便尽早选出适宜牧区的优良燕麦及黑麦品种。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青刈黑麦的播量及播期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青刈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适宜播量为165kg/hm2;适宜播期阈值下限为10月底;青刈黑麦的播期效应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导致其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的延迟并使产量明显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青刈黑麦可以利用果树冬春休眠期与果树进行间作,其进入果园生态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区种植黑麦草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勇  章红兵 《草业科学》2005,22(4):69-71
研究了种植越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红壤N、P、K养分变化的影响,测定越年生黑麦草的营养成分及家畜饲喂的效果.结果表明:连续几年种植黑麦草的红壤,N、P、K的全量和有效养分的含量均比新开垦的红壤显著提高;黑麦草粗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用黑麦草饲喂奶牛,奶牛日产鲜奶量可提高17.3%.同时对"草肥混播"的效果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两种土壤类型对羊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玉辉  周广胜 《草地学报》2000,8(3):220-225
研究两种土壤类型对羊草个体和群落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化草甸土,羊草的叶宽、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低于风沙土型,而单株重则高于后者,而叶长、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碱化草甸土型羊草的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后者,而根冠比则低于后者。株高、凋落物量及地下生物量在两者间差异不明显,碱化草甸土型羊草群落土壤呼吸及凋落物分解排放的CO2量均高于风沙土型。  相似文献   

13.
不同粮食和牧草前作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长江流域农区冬季种植牧草和粮食作物对后作水稻Oryza sativa生产的影响,对种植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黑麦Secale cereal和小麦Triticum eastivum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水稻的生长发育、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和黑麦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养分.种植小麦的土壤pH值降低,全氮含量增加,但速效养分增加较少或减少.相应地,多花黑麦草茬和黑麦茬水稻生长得到了明显的促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小麦茬水稻,但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大.可见,冬季种植牧草在生产大量青饲料的同时,还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为提高农田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促进了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包括土壤、粮食作物、牧草、家畜等多因子的生态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白刺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白刺沙丘的成土过程,为绿洲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细砂粒等细沙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粗砂粒含量呈负相关性,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的增大,相关性减弱。2)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在半固定沙丘明显高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过渡带土壤均处于偏碱性状态,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随沙丘发育年代的增加逐渐增加。4)不同年代沙丘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因子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三大菌群数量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不同生境和不同功能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特征,沿着土壤全氮逐渐降低的梯度,选取了丘间草地(IDG)、固定沙丘(FD)、半固定沙丘(SFD)、半流动沙丘(SMD)和流动沙丘(MD)五个典型的生境,测定了5个生境上共35种植物(有些植物种分布在多个生境)的气体交换特征,并从生活型、光合作用途径和固氮生理特性方面划分植物功能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氮素逐渐降低,各生境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呈降低趋势,但是Pn在IDG、FD和SFD之间,与SMD和M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WUE和WUEi在IDG和FD之间,以及SFD、SMD和M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禾本科草本的Pn、WUE和WUEi 均显著高于非禾本科草本和灌木。C4植物的Pn、WUE和WUEi均高于C3植物。Pn、WUE和WUEi在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间差异均不显著。在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该重视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草本植物,尤其是禾本科草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取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3个演化阶段:雏形阶段(流动白刺沙堆)、沙堆形成阶段(发育20年,半固定白刺沙堆)和结皮与土壤形成阶段(发育40年,固定白刺沙堆)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沙堆土壤物理属性对水分空间分布及入渗的影响,探索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为绿洲荒漠过渡带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绿洲生态安全管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土壤紧实度和结皮厚度: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2)表层土壤密度流动、半固定、固定白刺沙堆分别为2.32,2.30,1.95 g/cm3;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大小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而深层土壤各因子变化不稳定。3)在干旱季节,固定、半固定和流动白刺沙堆分别以0,70,150 cm土层含水量最小,50,130,110 cm土层含水量最大;在多雨季节,表层土壤含水量波动幅度较大,深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不变。4)不同演化阶段沙堆降雨量与累计入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固定、半固定白刺沙堆随降雨事件的发生立即开始入渗,流动白刺沙堆当降雨量达到临界降雨量后才开始入渗。在降雨量相同情况下,当降雨量大于0.12 mm时,累积入渗量依次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  相似文献   

17.
基质对黑果腺肋花楸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霞  孙燕  蔡灿  王香港  吴红 《草业科学》2018,35(3):574-580
以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为试验材料,选用田园土、泥炭土、珍珠岩和黄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黑果腺肋花楸成苗率以及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黑果腺肋花楸出苗率、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和高径比等形态指标以及根系活力、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差异显著,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筛选出适合黑果腺肋花楸容器育苗的栽培基质为田园土(40%)+泥炭土(30%)+黄沙(30%)、田园土(40%)+珍珠岩(30%)+黄沙(30%)、田园土(40%)+泥炭土(30%)+珍珠岩(30%)和田园土(60%)+泥炭土(20%)+黄沙(20%)。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羊草种群的构件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羊草(Leymuschinensis)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通过对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4月中旬羊草种群返青期,无性系潜在种群芽库均由3个龄级组成,呈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6种土壤基质0龄芽所占比重变化范围为78.5%~98.1%,依次为草甸土>林间风沙土>林缘风沙土>中度盐碱土>重度盐碱土>轻度盐碱土。在芽库的活动芽和休眠芽结构中,各土壤基质均以活动芽占较大比重,最低者为重度盐碱土占53.2%,最高者为林缘风沙土达95.6%。除林间风沙土春性植株占80%外,其余5种土壤基质均以冬性植株占较大比重,变化范围为53.7%~90.5%,依次为中度盐碱土>草甸土>轻度盐碱土>林缘风沙土>重度盐碱土。  相似文献   

19.
该试验在利用热电厂燃煤脱硫废弃物和改良促进剂将植树坑内回填土进行改良的同时,在树坑底部采取3种不同的垫层(稻草+黄沙垫层,黄沙垫层、卵石+黄沙垫层),研究将树坑内回填土进行改良的同时采用不同垫层植树后坑内土壤的pH值和全盐含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树木的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不同深度土层平均pH值较试验前下降了9.01%~12.1%(P<0.01),对照区不同深度土层平均pH值均有增加,试验区内稻草+黄沙垫层pH值降低效果最好(P<0.05);试验区不同深度土层平均全盐含量较试验前下降1.62%~67.59%(P<0.01),对照区不同深度土层平均全盐含量增加22.37%~58.21%,试验区稻草+黄沙垫层全盐含量降低效果最好(P<0.05)。树木成活率:在树木种植后的45天、75天和165天分别测定了发芽率和成活率,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国槐的成活率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28.67%~31.03%;白腊的成活率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88.13%~112.33%;云杉的成活率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46%;西府海棠的成活率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26.48%~33.61%。  相似文献   

20.
Eleven techniques for recovering helminth eggs from sand and soil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efficiency and suitability for routine use. The tests were done under standardized conditions on sand samples of 100 g contaminated experimentally with 10, 100 or 1,000 eggs of Toxocara canis. Best results were achieved by a flotation-sedimentation technique (Stoye and Horn, 1986) and by a sieving method (K?hler et al., 1980), showing mean recovery rates of 43.1% and 41.4%, respectively. All other methods tested, mean recovery rates were about 20% or l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