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关注重点,近年来,关于农地流转引起的"非粮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深入了解我国流转农地"非粮化"利用的现状。目前,农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不减,但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地流转"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产选择。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者们提出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以激励粮农增加粮食生产为目的,在制度上规范农地流转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相协调。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非粮化"现象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粮食安全与非粮化问题研究相结合;第三,对粮食作物种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的粮食作物随着"非粮化"趋势的推进会呈现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种粮面积比例下降,经济作物比例逐渐增加,农地流转呈现"非粮化"趋势。研究宁夏农地流转及种植结构变化,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供给十分必要而紧迫。在梳理农地流转非粮化文献资料的同时,分析宁夏农地流转现状及非粮化原因,最后提出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和帮助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紧接着指出农地流转价格发生偏离对“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价格过高在增加种粮成本的同时,也会倒逼生产条件的改进。而价格偏低对“中坚农民”有利的同时,也弱化了经营主体优化生产要素的意愿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的抛荒撂荒。最后,从不同主体的视角,提出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按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选取河南滑县、唐河等六个产粮大县作为调研样本区。采取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实际提出防控耕地非粮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农地流转政策演变、基本态势以及流转中出现的"去粮化"行为动因分析发现: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我国粮食产量、耕地质量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较大。为规避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建议农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农地流转费用指导标准、规避农地流转政府强制行为、加强对农地使用用途监管和完善流转农地种粮低收益补贴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凸显的原因,包括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流转租金高、国家对种粮补贴政策的滞后、对土地非粮化的危害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等方面,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全国最大的干旱农业区,最具农地开发潜力、有效扩大耕地面积的干旱区之一,有望成为全国干旱区重要的粮食生产接替区。但随着农地流转进程加快,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农地流转"非粮化"趋势明显加快。因此,研究探讨干旱区农地流转与种植结构变化,对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安全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明显下降,粮食生产能力与区域粮食供给矛盾正逐步显现。调整干旱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平衡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对重庆农地流转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廖阳  陈瑜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19-7320,7390
对西安市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县和周至县等地的农地流转现状进行调研,实证研究表明,土地流转获得合法化的制度认可之后,仍然面临着制度不健全、社保体系不完善、非农就业机会少等局面,导致农民流转意愿不强。要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建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同时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土地流转范围的不断扩大,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将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从浙江、河北和河南3省的耕地流转"非粮化"现状出发,系统梳理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现象的化解方法。结果表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形成有经济诱因、认识诱因两大内部诱因以及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和监管因素三大外部因素,提出提高收益、强化认识、完善政策、细化立法和加强监督等耕地流转"非粮化"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流转“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规模化土地流转过程中,加强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谈判地位,但同时也提高了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门槛,使承租方流转的土地无法种粮。其次由于政府出台对发展高效农业的倾斜政策,使流转的土地不愿意种粮。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部署必须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土地流转政策取向,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城乡经济差别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弃”土离乡,有的甚至举家搬迁,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抛荒。这些土地只有部分通过转包等形式得到重新利用,更多的则是被撂荒。农村出现大而积撂荒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令人惋惜。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种地和打工的游离状态,他一部分耕地处于“半休耕”状态。而另一方面,一些  相似文献   

13.
国家对于粮食安全始终保持着高度重视,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其中耕地非粮化问题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学界关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涵盖了耕地非粮化与土地流转二者之间的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影响,以及对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建议等内容.本文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综...  相似文献   

14.
朱忠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25-10026
解析了造成土地非粮化的成因;一是农村土地流转造成农村土地非粮化;二是工业化、城镇化造成土地非粮化;三是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土地非粮化。剖析了农村土地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防止农村土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二是用法制手段保护耕地;三是规范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四是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我国有关土地流转政策,深入调查分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整理有关资料及数据,提出对诸城市当前土地流转问题的观点及对策。本文认为,诸城市农地流转应以国家的土地政策为导向,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制度;完善土地流转供需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激活土地供给机制,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通过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机制等方面来推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促进了河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土地流转呈现出地区差异显著、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非粮化"倾向、农民收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律和政策的约束、市场服务机构欠缺等问题,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服务机构等,促进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  相似文献   

17.
郭斌  马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00-20402
结合西安实地调研结果,构建了农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模型,对流转农地与非流转农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农业用地利用效率,但是流转地的利用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源和数据分析,得出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的农地资源大量"溢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户均耕地规模日益缩水是导致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原因,指出流转面临流转主体缺失、农村社保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流转后就业无保障等问题,促进农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需要加大流转宣传、发展流转中介、完善农村社保、稳定农民工就业。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农地流转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河南省农地流转表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方式多样、组织化程度提高、土地用途基本合理、流转收益不足等特点。农业兼业经营替代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管理缺位、缺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整合农地流转市场结果的综合性政策,造成河南省农地流转市场的困境。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须做实农民土地用益物权,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健全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农地市场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绩效。当前的农地市场流转存在着农户作为农地市场流转的主体地位比较脆弱、非市场力量支配农地价格形成及农地交易管理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农户主体地位强化、农地价格机制形成及农地交易管理创新角度,推进农地市场化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