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在进行洪水频率计算时,人为地割裂了洪水过程。一般地,都是以每年的最大洪峰流量对应的洪水作为该年的洪水过程,因此会出现洪水过程遗漏现象。洪水频率结果为防洪工程的建立提供依据,而洪水场次的界定是洪水频率计算的基础。文中研究采用两种方式界定洪水场次,利用Gumbel-Logistic模型分别计算界定的洪水场次的频率结果,并与传统方式下获取的洪水场次的频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情形下的洪水频率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P-III型分布得出6年重现期的洪峰流量为洪水场次选取的门限值获得的洪水场次,即利用本研究中的界定方式二,得到的最大洪峰流量对应的频率值偏低,依此设计防洪工程,相比采用另外两种洪水场次选取方式进行防洪工程的设计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2.
古洪水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研究古洪水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寻找及准确判定古洪水平流沉积.在综述古生物学、考古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对研究古洪水事件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微形态研究方法,对古洪水和其他层位薄片的微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在颗粒特征、矿物组合、孔隙及微垒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说明微形态能够用来研究和判别古洪水事件,为古洪水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提出以数据仓库、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库一体化模式实现基于“3S”的新疆融雪洪水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思路。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事务管理层,决策支持系统则是系统应用处理层,两者互为依托。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源,决策支持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进入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管理,当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方法、知识运作成熟,数据结构化后,又将进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下垫面条件,从而导致洪水洪峰和洪量减小。根据冷口以上流域以工程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特点,提出了采用水土保持工程修建前后两场相似大暴雨产生的洪水过程来估算水土保持工程蓄水容量的方法,计算出冷口以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蓄水容量约为7.8mm,并采用统计方法估算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集水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73%。在此基础上,推求了冷口以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对历史洪水洪峰和洪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对冷口以上流域历史洪水洪量的影响程度随洪水量级增加而减小,对洪峰的影响程度与暴雨的时程分配有关,对主雨峰靠前的洪峰影响程度大,对主雨峰靠后且前期有降雨的洪峰影响程度小。研究结果对于水土保持措施保水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周边灾害性洪水类型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位于新疆南部。这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各项自然要素和自然综合体无不带有干旱环境的影响和特点。灾害性洪水便是一例,其类型之多,成因之特殊为我国其它地区少见,具有干旱区水文现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洪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变。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由于洪泛造成的损失平均达4000亿美元,新疆仅1987年洪水损失也高达3亿多元(人民币)。研究区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二分  相似文献   

6.
四棵树河冬季突发性洪水的形成与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均出现在低温年份(月份)。洪水发生前,气温常急剧下降,并由于上游河冰湖形成,河水流量会陡然减少。洪水多在急剧降温后的一星期内暴发,洪峰大小与河水流最减少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渭河下游洪水变化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测资料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渭河下游河槽萎缩前后的洪水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发现近十几年来,随着渭河下游河槽淤积的加重,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型变成矮胖型,峰现时刻明显推后,洪水历时显著增加,峰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与防洪形势不利。其原因不仅有河道边界条件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贴边淤积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致使洪水位居高不下,因而酿成小水大灾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作为干旱区最长的一条内陆河,它的洪水问题一直引人关注。本文就塔里木河突发性洪水、易发生洪灾的一般年份的洪水、洪水与中游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淡水资源以及下游环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窟野河洪水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窟野河流域把口站温家川站1954~1990年和2006、2008年的洪水记录,运用不同洪水发生频次比较法和流量水位关系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年内变化特征,得出窟野河流域的暴雨洪水年际变化大,从洪水频次变化和最大洪峰流量变化可以看出,窟野河流域80年代以前洪峰流量大,洪水发生次数较多,80年代以后洪峰流量急剧减小,2008年的最大洪峰流量仅有89.9m3/s,创历史最低。显然,最大洪峰流量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趋于变小;而年内洪水主要发生在7~9月,与降水量分配一致。研究区最大洪水流量的变小趋势主要受汛期降水量的减小和人类水土保持活动的影响。温家川站最大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主要有逆时针环、顺时针环、单一线型和"8"字形四类单一关系。逆时针环线的出现几率最大,可能受制于高含沙水流、流域地形特性和地貌组成单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和水文站记录,统计分析了189BC-2008AD近2200年间的洪水发生频率,并对此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后期到现代,是汉江上游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18.94次/50a;其次是明末至清前中期和唐末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6.5次/50a和6次/50a;再次是西汉初、北宋中期至南宋前中期、明代,是3次/50a左右的频率。洪灾的出现往往与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密切关系,历史时期,汉江上游的洪水在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时期较为频繁,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从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发生的机理出发,选取雪深、高程、水系距离3个评价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利用客观性较高的信息量模型以及GIS技术对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定量评价,获取了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图.利用动态致灾因子日正积温和日降水量,驱动静态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建立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水事件的文献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汉江上游辽瓦店(LWD)、前坊村(QFC)、庹家洲(TJZ)全新世沉积剖面分析,判定在1 900~1 700 a B.P.的东汉时期(25-220 A.D.),汉江上游有发生过洪水事件的记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说明东汉时期确实为洪水灾害频发时期。对洪水灾害的气候背景分析表明:东汉时期汉江上游地区的气候恶化转折,气候状态不稳定,降水变率增大,导致了汉江上游的洪涝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渭河流域洪水灾害关键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讨论了近50a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潼关高程变化。对造成该流域洪水灾害的关键因素,包括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滩面淤积加重,支流河口淤塞以及河势、流态的恶化等作了分析。针对这些因素并根据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即降低下游高程,减少河道的淤积,增大河道泄洪能力;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引进客水冲刷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与抗洪能力;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与建设;恢复林草植被,遏止水土流失,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河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突发性洪水频繁,洪灾损失极为严重。选取新疆山区金沟河和奎屯河,通过MODIS遥感数据提取流域积雪覆盖率,并结合气象台站数据,基于SRM融雪径流模型、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和最近邻抽样模型,对流域进行径流模拟。结果显示:3种模型均能很好的模拟金沟河与奎屯河流域的径流过程,率定期与检验期Nash效率系数均达到0.7以上,且3种模型各有优缺点,说明融雪径流模型、逐步多元回归模型与最近邻抽样模型能够应用于金沟河与奎屯河流域的洪水预报,对新疆山区中小河流域防洪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以来陕西省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对搜集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地方统计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并结合前人工作经验,对汉江上游地区清末以来(公元1832~2010年)近200年中暴雨洪水的发生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清后期至今这一暴雨洪水高发期的洪水灾害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局部暴雨洪水灾害;大面积暴雨洪水灾害;长历时、大面积暴雨洪水灾害。这三种灾害类型各占灾害发生总次数的31%,42%,27%。清后期至今汉江上游灾害性大暴雨洪水共出现59次,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从分析发现,清后期以来汉江上游暴雨洪水频次不断上升,尤其是1932年以来,虽然暴雨洪水灾害频次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大面积,长历时暴雨洪水明显增多。暴雨洪水主要在7,8,9月份即夏秋两季发生。汉江上游的暴雨洪水类别分布及发生特点不仅与当地地形及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关,也与人为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开都河流域1958-2007年气象与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技术对春季和夏季洪峰流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t检验和Mann-Kendall方法对其突变点进行检验,最后应用灰色关联对天山南坡开都河春夏季洪峰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8-2007年期间,开都河春季洪峰流量呈减小的态势,夏季洪峰流量呈增加的态势;春季和夏季洪峰流量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72、1996年;积雪日起6天积温绝对变化、洪峰日起前6天积温变化是春季洪峰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积雪日前期温度变化与春季升温程度决定了春季洪峰的强度;而洪峰日起前5天降水量、洪峰前期降水量是夏季洪峰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说明洪峰发生前的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多少决定了夏季洪峰流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渭河中游咸阳市南寺村一级阶地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发现了含有波状水平层理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所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烧失量、CaCO3和石英颗粒微结构表面特征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平均粒径小,磁化率值低,CaCO3含量高,石英颗粒表面“V”形坑和三角痕明显等特征,与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差别显著,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OSL(光释光)测年及地层学对比,确定古洪水SWD记录了渭河中游3 200~2 800 aBP发生的一组3次古洪水事件,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向晚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引发了连续的特大洪水事件。此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区域水文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野外实地考察了河西走廊榆林窟1911年历史洪水,对洪水断面进行测量,采用积分的方法恢复其过水断面,分别用比降面积法和水位流量法重建其洪峰流量,并用历史洪水排位法推算其重现期。比降面积法重建洪峰流量结果为879 m3·s~(-1),水位流量法重建结果为738 m3·s~(-1),两种方法推求结果相差不大,取其均值809 m3·s~(-1)作为最终流量推求结果。重现期的推算结果表明,榆林窟1911年的历时洪水重现期为105 a。研究结果延长了榆林河的洪水记录尺度,为榆林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防洪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渭河高陵河漫滩沉积物野外调查和110个样品的颗粒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了高陵渭河近120 a来洪水深度、洪水规模、洪水变化与气候的关系.根据分析得出:高陵渭河近120 a来河漫滩沉积保存厚度约为4.0 m,颗粒成分主要为粗粉砂、极细砂和细砂,其中粗粉砂平均值为31.79%,极细砂平均值为23.55%,细砂平均值为19.63%.剖面中胶粒、粘粒、细粉砂、中砂、粗砂值都较小,但各层含量亦有明显的不同,具有粗细变化的节律;剖面包括16个沉积层,代表16个沉积阶段,指示16次明显的大洪水过程,其中第6、9、12、15、16、1为特大洪水.第5、14、7、11、3、13、8、10、4、2层为大洪水阶段,这些洪水阶段反映了沉积时期气候及其降水量的较大麦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