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城疫野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春从河南省不同地区的鸡群中分离到2株新城疫病毒,该二毒株经鸡胚传代培养,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试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6周龄非免疫鸡静脉接种指数(IVPI)测定及空斑试验等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二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安徽省合肥郊县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雏鸡体内,分离到4株病毒。经血清学、人工感染、鸡胚接种、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人工感染易感鸡试验表明,4株中有2株具有超强毒株的致病特点。将其接种36日龄鸡后第2天精神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稀粪,发病率为100%。第3~4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接种鸡胚后72~96 h引起鸡胚全部死亡。另外2株接种易感鸡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出现亚临床传染性法氏囊病,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此2株毒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vvIBDV)地方分离株HN01,经处理后接种SPF鸡,36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70%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腺胃、心脏出血,法氏囊水肿且多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超强毒株,从而证明河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IBDV一般强毒株、经典株和变异株的超强毒株。通过对IBDV不同毒株VP2基因高变区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发现,HN01与华南超强毒株G9201、欧洲超强毒株UK661关系最接近,而与HK46,OKYM,D6948,UPM92-04和KS等毒株关系依次渐远。  相似文献   

4.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江苏省海安县某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琼脂扩散试验等确定该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将该分离毒株接种到4周龄健康鸡后第2天即开始发病,第3~5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毒株制成的灭活苗对鸡的保护力达100%.  相似文献   

5.
从发病雏鸭体内分离到1株具血凝活性病毒,并鉴定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取发病鸭肺作为病毒分离病料,接种10日龄SPF鸡胚,死亡鸡胚尿囊液具血凝活性,且不能被已知鸡新城疫(ND)阳性血清、产蛋下降综合症EDS-76单克隆抗体、禽流感H5亚型阳性血清抑制,但能被禽流感H9亚型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抑制价为211。该毒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鉴定为H9N2亚型。对分离株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低致病力毒株,其ICPI为0.26,IVPI为0。用第三代鸡胚尿囊液原液0.5 m l静脉注射8日龄樱桃谷鸭,雏鸭死亡率达50%。  相似文献   

6.
将含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VP2基因重组质粒pET28a/VP2的大肠杆菌BL21在体外诱导表达后给鸡接种.试验鸡分为9组.接种液每毫升含2.0×1010个细菌,口服3次.在21、35日龄以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抗IBDV血清抗体;在35日龄以标准强毒株BC6/85进行攻毒;根据攻毒后法氏囊的IBDV抗原阳性数和法氏囊病变发生数统计其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该疫苗诱导鸡只产生抗IBDV免疫力与接种途径、剂量、接种次数密切相关;口服接种不能诱导鸡只产生抗IBDV的免疫力;该重组细菌进入体内后不再表达VP2.  相似文献   

7.
从一群精神不振、拉白色稀粪便为特征的乌鸡中分离到 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法氏囊病毒。该病毒与鸡法氏囊病毒的血清型无明显差异。根据IBDV的VP2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 ,应用RT -PCR法从中扩增出了一条0 .72kb的VP2基因高变区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片段长 0 .72kb ,编码 2 4 0个氨基酸 ,与其他毒株的VP2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该毒株符合IBDV超强毒的特征。虽然有 4处氨基酸发生了变化 ,但没有引起其抗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某鸡场蛋鸡群产蛋大幅下降,采集病鸡不同脏器研磨,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结果发现输卵管研磨液接种的鸡胚死亡,收集死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证实为新城疫病毒.采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该病毒的F基因,克隆测序,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为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裂解位点序列显示该毒株属强毒.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月份以来,安徽省淮南等地鸡群流行一种以腺胃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9日龄鸡胚接种病鸡的肝、脾、腺胃等病料分离到的HN毒株,在鸡胚中可稳定传至12代,具有规律性死亡和胚胎病变,ELD50为109.75。用HN鸡胚尿囊液毒人工感染试验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病变。HN鸡胚尿囊液经负染后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病毒液经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IBV单抗ELISA检测呈强阳性反应。应用分离毒研制的油乳剂疫苗经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HN每株为IBV成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河北秦皇岛地区的鸡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流行病学、分离鉴定地方代表毒株,为有效防制当地鸡肾型IB及研制具有免疫针对性的疫苗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取新鲜病死雏鸡肝脏、肾脏组织悬浮液接种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收集鸡胚尿囊液,分别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血细胞凝集(HA)试验和动物试验,并对症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接种鸡胚出现典型的蜷缩、侏儒等病变,尿囊液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现为阳性,经血清学试验及动物试验证实,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合病理变化,确诊为鸡肾型IB。经对症治疗5d后,病鸡死亡率由1.0%下降至0.4%,鸡群呼吸道症状减轻,产蛋量回升,治愈率为92.4%。【结论】该起病例为鸡肾型IB,防制该病时应根据毒株性状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及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1.
本项工作应用不连续对流免疫电泳(DCIE)法与琼脂双扩散(AGP)法相对照,对115只1日龄雏鸡和60只4周龄雏鸡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后的血清沉淀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检测。两法对比,DCIE法检出IBDV血清沉淀抗体的时间较AGP法明显提前,灵敏度高,方法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12.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株接种9日龄鸡胚尿囊腔,待鸡胚死亡后,收集其尿囊液,提取病毒。纯化的病毒RNA在3%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出290bp和3400bp的两条带。收集这两条带,以病毒全基因组制备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此探针有良好的特异性。它不与其它3种禽类病毒(NDV,IBV,ILV)的核酸抽提物发生交叉反应。此试验是快速、敏感、可重复的。其敏感度达0.5pg。  相似文献   

13.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株接种9日龄鸡胚尿囊腔,待鸡胚死亡后,收集其尿囊液,提取病毒。纯化的病毒RNA在3%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出290bp和3400bp的两条带。收集这两条带,以病毒全基因组制备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此探针有良好的特异性。它不与其它3种禽类病毒(NDV,IBV,ILV)的核酸抽提物发生交叉反应。此试验是快速、敏感、可重复的。其敏感度达0.5pg。  相似文献   

14.
番鸭呼肠孤病毒 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 1日龄敏感番鸭 ,潜伏期 3- 11d,死亡率 10 0 % ;接种 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 ,爪垫和肌肉注射 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 .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 ;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 /和吞噬细胞聚集 ,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 .电镜观察表明 ,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 ,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 ;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 ;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凋亡小体 .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应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DHV形态,并对DHV接种鸡胚引起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 DHV颗粒为球形,无囊膜,直径约为15~20毫微米。 将DHV接种10天龄鸡胚,接种后于一定的时间间隙,直至鸡胚死亡,取鸡胚的肝和脑分别制样,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病理变化。在光镜下,可见肝窦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和坏死,肝脏充血出血,大脑脑软膜淋巴细胞浸润和大脑毛细血管充血。肝脏的电镜检查,可见肝细胞间隙有很多泡囊,肝细胞胞浆出现电子密度很高的颗粒状物和空泡,核固缩,最后,核膜皱曲和破裂,细胞膜裂开,细胞器减少或消失。脑的电镜观察,可见脑神经细胞的内质网扩张形成小圆泡,核膜皱曲和破裂。细胞膜也破裂,细胞器溢出。 在肝组织的狄斯隙中可见病毒样颗粒,在靠近细胞膜的胞浆中发现病毒样颗粒被包在由膜围成的泡囊中。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H_(91-1)和Y_(81)G_1两株禽腺病毒通过滴鼻、口服和肌肉注射,人工感染SPF产蛋鸡、伊莎蛋鸡,在感染后第3~20天的不同时期,分别扑杀感染鸡,无菌采集各脏器组织,应用荚心ELISA和血凝(HA)试验检测病料及鸭胚分离病毒。结果表明,H_(91-1)和Y_(81)G_4两株禽腺病毒对SPF蛋鸡和普通蛋鸡的咽喉部、卵巢、输卵管(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部)均有亲嗜性。最早在感染后第3天即能检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检出率最高,输卵管峡部是检测和分离病毒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不同免疫程序对MDV(Marek's DiseaseVirus,MDV)抗独特型抗体苗抗感染保护的影响.将MDV抗独特型抗体苗用胚内.皮下与单纯皮下相结合的方法免疫SPF鸡,以第二次免疫接种5 d攻毒后, 进行抗感染保护测定,比较各实验组淋巴细胞增生病变,病毒分离及大肠杆菌感染指标等的差异,确定MDV抗独特型抗体苗的免疫程序.结果表明,二种免疫效果相同,抗MD感染保护力达9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新城疫病毒(NDV)经多次、高度免疫的健康蛋鸡,从其所生产的蛋中,提取蛋黄,制成抗IBDV和NDV二联高免蛋黄液。其抗NDV的HI抗体和抗IBDV的中和抗体、沉淀抗体均达到较高的水平。经室内人工发病治疗试验及大田生产应用证明:鸡只注射二联高免蛋黄液之后,在短时间内对IBD及ND有预防作用;对刚发病的鸡群,及时用其注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并对其VP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从陕西宝鸡地区疑似疫情的鸡群分离到1株IBDV(命名为BJ 10株),应用血清学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ar gel immunodiffusion test, AGID),结果在抗原孔和血清孔间可见明显的白色沉淀线。通过RT PCR扩增VP2基因高变区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J 10株与超强毒株中国香港HK46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和 99.6%,且高变区特征性氨基酸的变化与超强毒株完全一致,表明BJ 10株属于超强毒株,与香港地区的vvIBDV分离株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选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JD1、NB、HZ1弱毒株配制成JN(JD1+NB毒株组成)和JH(JD1+HZ1毒株组成)两种二价弱毒疫苗。分别在14日龄首免和28日龄二免SPF鸡,并于一免后14 d、21 d,二免后12 d分别用强毒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C6/85株攻击;同时观察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JN和JH疫苗均能诱导SPF免疫鸡产生优良的免疫应答反应,并能使免疫鸡对IBDV-BC6/85株的攻击产生100%的保护。JN和JH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6 000 TCID50和10 000 TCID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