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3个耐冷性不同的寒地粳稻品种东农428、龙稻7和松粳10为材料,设置7个施氮量水平,在分蘖期进行冷水处理,研究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施氮量对寒地粳稻分蘖消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分蘖生长速度下降,最高分蘖数、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均降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生长速度加快,最高分蘖数增加,分蘖盛期推迟,有效分蘖率、千粒重、结实率下降。100 kg/hm2的氮肥用量下寒地粳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及产量冷水反应指数最接近对照,最能够减轻低温冷害下寒地粳稻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栽钵苗单穴苗数对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为探明机栽(插)水稻钵苗单穴苗数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该文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不同单穴苗数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分蘖与成穗规律以及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1)机插钵苗主茎第1~9蘖位及其同伸二级蘖位均有一定比例发生分蘖并成穗,受单穴苗数影响较大。该品种水稻钵盘每钵成苗1、2株有利于促发秧田期第1~2蘖位的低位分蘖,大田单穴相应插植1、2苗可提升第8蘖位高位分蘖及二级蘖位分蘖发生率,最终穗数主要为分蘖成穗,来源蘖位较广;单穴3、4苗可促进中部第6~7蘖位分蘖发生,分蘖穗主要来源于第5~7中位蘖和少量低位蘖及二级分蘖;单穴苗数增至每穴5、6苗,各蘖位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显著降低,主要依靠主茎和中位蘖成穗。各处理中部蘖位分蘖具有较高成穗率,是分蘖穗及总穗数的主要来源。2)产量表现为单穴3、4苗较高,5、6苗次之,1、2苗较低。单穴苗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二者是决定产量变化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解析单穴苗数对产量的多元回归函数,并综合产量实际表现,认为常规粳稻品种(偏大穗型)以育秧田每钵成苗3~4株、大田单穴插植3~4苗为宜。该文揭示了钵苗机栽(插)水稻分蘖成穗规律,并为大面积生产中钵苗育秧适宜用种量和插植苗数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黄棕壤冬小麦缺钼和施钼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湖北省大面积黄棕壤冬小麦苗期缺钼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施用钼肥可促进小麦壮苗,增加分蘖,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大幅度提高产量,钼肥使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硝酸根含量降低,小麦籽粒品种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运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 ,研究迟熟品种苏农 90 5 2的 3 6个早熟突变系的 8个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和各自的遗传参数 ,以及高产基因型特征。结果表明 :1 生育期较亲本提早的幅度为 2~ 1 3d,产量性状的突变范围较大 ;2 生育期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遗传相关 ;3 影响单株产量的因子 ,按直接作用大小排列为 :单株有效穗 >千粒重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即早熟突变系高产基因型特征首先是多穗 ,其次是大粒 ,早熟高产品种的选育必须采取两高 (穗数、粒重 )一低 (粒数 )育种策略 ;4 早熟突变系的千粒重和生育期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广义遗传力较小 ,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机械直播方式对水稻分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为研究不同机械直播方式对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以常规稻常农粳7号、超级稻南粳44与杂交粳稻甬优2638、甬优7号为材料,在江苏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研究了水(湿润)点播和条播2种机械直播方式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特性及其对群体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有显著影响。点播和条播方式一次分蘖发生叶位均为5个,即主茎第1叶位到第5叶位;二次分蘖发生叶位以主茎第1分蘖的第1、2叶位和主茎第2分蘖的第1叶位为主。一次分蘖发生率点播方式低于条播方式,主茎第3、4叶位分蘖发生率为100%;二次分蘖发生率点播方式高于条播方式。4个品种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点播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p0.05),且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茎蘖成穗与高产利用存在差异(p0.05)。一次分蘖的第1~5叶位是可成穗叶位,以第1~3叶位成穗为主,成穗率50%以上,条播方式成穗率高于点播方式。主茎第1分蘖的第1叶位和主茎第2分蘖的第1叶位是二次分蘖成穗的主要叶位,但成穗率较低;点播方式成穗率低于条播方式,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一次分蘖穗对产量贡献率在不同蘖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茎第3分蘖生产力最高,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中点播方式大于条播方式。二次分蘖穗对产量贡献率较小,点播方式高于条播方式。进一步对分蘖的穗粒构成分析表明,主茎第3分蘖穗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高,每穗粒数表现为主茎第3分蘖穗点播方式高于条播方式。该文明确了不同机械直播方式水稻分蘖成穗规律,为直播稻大面积高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 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 进行一季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 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耕作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 种植方式中抛秧和插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比直播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耕作方法中, 常耕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少, 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 不同耕作方法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轻, 产量最低; 抛秧穗数适宜、穗粒数和群体颖花数较多, 千粒重较大, 产量最高; 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直播相近, 籽粒充实, 产量水平居中。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对千粒重影响最大, 每穗总粒数次之, 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相对比较稳定。结果表明, 一季中晚稻采用常耕、免耕和免耕旱管均可行, 采用抛秧或插植的效果比直播好。  相似文献   

9.
1987年早造和1989年晚造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孕穗期,始穗期、灌浆初期进行喷施“多效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喷施“多效好”对水稻的根系生长、分蘖、绿叶面积扩大及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均有促进效应.早期喷施明显增加生物产量,后期喷施提高经济系数.最后通过不同程度增加亩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1987年每亩增产稻谷20.0~39.5kg。增产4.1%~8.0%;1989年每亩增产稻谷24.0~40.2kg,增产6.2%~10.4%.增产幅度最大的是孕穗期喷施,其次为分蘖期喷施.  相似文献   

10.
小麦产量构成的三个要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就穗粒数多少而言主要取决于每穗分化的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的高低。小花分化的数量一般每穗可达150~180朵,但结实率很低,多穗型品种约为25—30粒,大穗型品种一般不超过35—45粒。影响小花分化的数量及其结实率高低的因素除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之外,外界环境因素——水、肥、光、温等显然有重要的意义。对水、肥、温度与穗粒数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本文主要就光照强度对小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Two simila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ver a 3 year period on a clay soil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traffic, ranging from 0 to 124 t km ha−1 (1.24 MN km ha−1) on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ploughing and secondary cultivation. The tilths produced by these ope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sieving and, in one year, by image analysis of sections cut from large blocks of resin-impregnated soil.

Both energy required for cultivation and mean aggregate size after ploughing were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wheeling 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at ploughing. In the absence of wheeling, energy for ploughing was reduced by between 17 and 45%, and mean aggregate size was reduced to 20–70% of that resulting from a conventional tractor and plough-based system.

Specific draught in the driest soil conditions was almost twice that in the wettest conditions. The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of aggregates produced by the mouldboard plough ranged from 7 mm in a wetter year and with no traffic to 140 mm in the driest year with a year-round tractor traffic system.

Scanning sections of large impregnated blocks with an image analyser provided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within the plough layer than did sieving, and it also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This technique served to illustrate large differences in soil macrostructure between a conventional tractor and plough cultivation system compared with an untrafficked but ploughed soil.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现实需求、理论发展与不足之处;基于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土地利用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方法、评价过程和工作流程;并建议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不同类型区、多尺度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特征、评价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地力调查及土壤、施肥情况动态监测 ,找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 ,依据土壤养分、肥料变化状况及作物产出效应 ,分阶段提出培肥改土的施肥方针和技术措施 ,进行试验示范。根据试验示范结果 ,得出不同时期、不同作物的土地生产力和氮、磷肥利用率 ,使肥料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充分发挥肥料的产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促使LUCC对水圈和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北缘典型绿洲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采用1989年、1998年以及2013年多期遥感影像,利用最大似然的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并统计出研究区耕地、林地、盐渍地、水体以及裸地的变化,讨论LUCC对水文及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水文特征方面来看,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加强导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LUCC大幅度的改变。自1989—2013年这25a间,耕地面积总共增加2.408×103km2。而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促使用于灌溉等用水量大量增加,加上修建渠道、水库等活动促进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加,导致研究区年径流量呈现出缓缓上升趋势。因为随着灌区排水系统的完善,疏干了低洼地的积水,降低了相应地域的地下水位,从而造成地下水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从生态特征方面看,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LUCC通过与气候变化交互作用,引起温度、湿度以及蒸发量发生变化;耕地面积的大范围增加,导致草地、林地等自然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加之25a间由于人为饲养家禽种类的简化、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在综合作用结果下,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简化、单一性愈发显著。因此,本研究为系统开展LUCC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趋势和机制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坡面人工植物群落修复对水土流失及控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地位于巢湖市夏阁镇大庙村,巢湖流域富磷地区小柘皋河上游,该区域开采严重,形成大量的裸露区域,控制该区的水土流失、减少磷流失对巢湖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坡度为30.的坡地建立15个径流小区,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5种不同的建植模式:D1(裸地)、D2(狗牙根群落覆盖区)、D3(胡枝子+马棘群落覆盖...  相似文献   

16.
硫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生理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硫素对大豆营养生长、营养元素吸收、氮硫比值和光合作用强度及酶活性等生理效应影响。结果显示,正常供硫能保证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反应;不同生长关键时期低硫处理对大豆营养生长和生理效应均有一定不利影响。特别是苗期缺硫明显降低大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叶面积生长量不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硝态氮含量增加,氮代谢受阻,氮硫比值提高,严重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流域降雨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土高原西川河流域1990年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的降雨、径流及各种治理措施面积变化等资料为基础,提出对各次降雨径流过程按雨量分级,然后分别研究流域治理程度逐年提高对其径流的影响规律,并对各种治理措施的降雨径流影响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明显改变中雨、大雨级的降雨产流量,削弱降雨—径流型的流域间水分大循环,强化以降雨—入渗—蒸发型的流域内水分小循环;工程治理措施对径流的拦蓄作用大于植树种草生物治理措施;林草拦蓄降雨径流作用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8.
以0.2%的硫酸锌喷洒桑叶用来饲蚕,可以提高蚕体血液中氨基酸总量,增加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提高成虫的授精率及产卵量。统计分析结果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圆叶决明的栽培技术及其防蚀培肥的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年种植结果表明,圆叶决明具有覆盖率高、固氮率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是山地茶果园水土流失地套种的先锋作物,本文阐述了圆叶决明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以及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烟台市农业专家在线访谈系统旨在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新途径,以烟台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开发的网上图文直播系统,开创了烟台市农业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