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山西白羊草灌丛草地牧草产量动态进行了三年的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这类草地牧草产量的季节动态规律较稳定,各年度动态曲线均呈单峰型,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峰期后牧草产量下降较缓慢;牧草生长前期粗蛋白质含量高,随生育期进展而逐渐减少,粗纤维含量则相反;粗蛋白质产量高峰期在8月,这与干草产量的峰期正好吻合,是该类草地利用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监测新疆北部天然草地牧草产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2~1994年牧草产量资料、NOAA/AVHRR资料分析了北疆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卫星植被指数都存在周年变化,用卫星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差异,但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荒漠草地监测效果好,利用实测资料建立了新疆北部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生产 潜力及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7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近50 a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连续22 a的青藏高原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探讨了牧草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与牧草主要发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 a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幅度达0.53℃?(10a)?1,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其倾向率为7.81 mm?(10a)?1;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16.94 h?(10a)?1。2)1965—2013年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加,青海省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上升幅度较大,而西藏东部上升幅度较小,且南北部地区差异较大。3)牧草返青期、抽穗期及开花期均呈提前趋势,而黄枯期呈现推迟趋势,从而延长了牧草物候期;由东南向西北牧草返青期逐渐推迟,而黄枯期主要出现在一年中的第257~289 d,其空间整体差异不如返青期明显。4)温度和降水均与牧草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且温度是影响牧草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利用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提高该区牧草的实际产量和保护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NDVI资料估算中国北方草原区牧草产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利用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牧草地面观测资料,分5种草地类型建立了牧草产量遥感模型,所有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说明这些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中国北方草原区牧草产量。由于牧草产量地面观测资料来自于北方主要草原省,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利用牧草产量遥感估算模型能够将过去小区域牧草产量估算扩展到整个北方草原。通过对模型结果的空间分析表明,中国北方高产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甘肃祁连山区、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同时也表明遥感模型对草地资源清查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对模型结果的时间分析表明,牧草产量遥感模型可以表现出牧草产量随气象条件变化的波动性,这个性质表明牧草产量遥感模型可以用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评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畜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就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气候因子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逐步提高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6.
多年生人工牧草高效用水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正蓝旗人工草地多年生人工牧草——老芒麦、披碱草、冰草和苜蓿的灌溉试验资料,应用FAO-56双作物系数法模拟计算了不同试验处理的多年生人工牧草实际需水量(蒸散量)。研究了需水量与多年生人工牧草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并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原则确定了干旱地区人工草地多年生人工牧草不同水文年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青海省山地草原类草场进行了施肥试验,以确定不同施肥时期、不同施肥量组合对天然草地牧草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且因施肥量及施肥时期的不同,牧草产量差异大。施肥时间和施肥量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于牧草产量。施肥时间选择在6月25日,较其后的3个时期牧草鲜重分别增产20.71%、25.44%、27.28%;随着施肥时间的推后,牧草鲜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个不同施肥量处理的牧草鲜重分别比不施肥增产80.97%、86.26%和79.78%,施肥量在0~600 kg/hm2区间内,牧草鲜重变化呈抛物线型。通过综合比较分析,青藏高原山地草原类草场施氮肥时应选择在6月中下旬,施肥量应控制在420~60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南方红壤地区牧草气候资源适应性,结果表明:①本地区太阳辐射较强、热量充足、雨水丰富,适合温带和亚热带多种牧草生长;②牧草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但个别时期光照不足和有高温、干旱危害;③牧草气候生产潜力高,提高牧草产量的可能性很大,发展草食动物的条件好。  相似文献   

9.
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并实施了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该模式实现种草与养鹅在时间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利用率。并分析了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稻麦轮作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英国Hillsborough农业研究所附近的一块7.9 hm2的牧草田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方法研究分析连续3年的牧草干物质产量在3个收割季节的空间变异,并研究了第一、二季其空间分布的变异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牧草干物质产量分级管理地图。第三季由于天气原因未能收集到2001年的数据而未做时间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在第一季的空间变异最小且在时间上基本稳定,因此,在第一季,根据牧草干物质产量分级管理地图对该牧草地进行精确管理,特别是精确肥料管理,是可行的;而在第二季,牧草产量的空间分布非常零散,且在时间上表现为不稳定,目前还很难对该牧草地进行精确管理。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环湖地区天然牧草返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海省环湖地区天然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与上年度的气候,土壤水分贮存量,牧草的生长状况有关;用气温稳定通过0℃或3℃的初日为指标作天然牧草返青期预报,在该地区并不适宜,而应用灰色理论和蒸散理论进行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英国Hillsborough农业研究所附近的一块7.9hm2的牧草田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方法研究分析连续3年的牧草氮素产量在3个收割季节的空间变异,并研究了第一、二季其空间分布的变异在时间上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试验区牧草氮素产量在单个田块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在不同的生长季呈现有规律变化,变量施肥是必要的;牧草氮素产量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可以根据地形将试验区分片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草业开发、畜牧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筛选出再生性强、产量水平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人工牧草,我们于2005年研究了4个不同牧草的再生草产量、再生草生长速度以及再生草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所有引进种二茬草的再生速度都比当地轮生狗尾草高。所有引进种再生草的产量都高于当地轮生狗尾草。斯伦春大翼豆、德梅纳罗克非洲狗尾草、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等牧草再生草产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再生性强,是适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的节水型牧草。  相似文献   

14.
牧草产量的遥感估算与载畜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切实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实现草畜平衡,以畜牧业大省青海省为例,利用经过GPS定位的青海省牧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牧草产量与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关系,分类建立青海省牧草产量估算线形模型与指数模型.模型的拟合结果良好,相关系数平方(R2)超过0.67.大部分时次的地面实测值与遥感估算值所处的产量等级基本一致,模型精度可以应用于大范围的牧草产量预测.根据牧草遥感估测结果,计算分析青海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结果表明,青海省县级天然草地年最高载畜量基本呈南高北低的态势.南部大部分县以及北部的祁连县在100~200万只绵羊单位之间,海西州和海东大部分县在50万只绵羊单位以下.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环湖地区天然牧草返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环湖地区天然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与上年度的气候,土壤水分贮存量,牧草的生长状况有关,用气温稳定通过0℃或3℃的初日为指标作天然牧草青期预报,在该地区并不适宜,而应用灰色理论和蒸散理论进行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北部阿勒泰草原的农牧业生产主要是在荒漠瘠薄的土地上开发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2011年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开展的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的非充分灌溉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初步得到该区3种常见牧草耗水量与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牧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用AVHRR资料监测北疆北部天然草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86、1987年和NOAA/AVHRR资料,研究北疆北部不同类型天然草场归一化差植被指数和比值植被指数的特征。初步确定各类草地类型的返青期;对比分析了累积NDVI值与牧草产量的关系,表明两者密切相关,从NDVI的年际比较中可知,不同年份的NDVI值可反映因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引起的产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9-2010年青海省三江源区西北针茅牧草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牧草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以0.36℃/10 a的速度升高,降水量以148.6 mm/10 a的速度极显著增多,日照时数以7.7 h/10 a的速度微弱增加,总的气候趋势呈现出"暖湿"特征,对高寒草地牧草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2)西北针茅牧草的各生育期长度,0℃-返青期日数、返青-抽穗期日数、开花-成熟期日数、成熟-黄枯期日数均表现逐年缩短的变化趋势,其中成熟-黄枯期日数显著缩短。抽穗-开花期日数则呈逐年延长的趋势。(3)对西北针茅牧草0℃-返青期日数,2月降水量、1月平均气温、累计日照时数的影响最大;对返青-抽穗期日数,累计降水量影响较大;对抽穗-开花期日数7月上旬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数影响大;对开花-成熟期日数影响较大的有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以及累计温度;对成熟-黄枯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8月、9月中旬的平均气温、≥5℃日平均气温终日日数和累计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9.
新育牧草茎秆收获期力学特性与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分析缠结牧草茎秆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牧草品种优育和设计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2种新育品系低纤维苜蓿、直立型小冠花和对照品种甘农三号苜蓿、匍匐型小冠花结荚期底部茎秆为研究对象,在500 N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测试了茎秆的拉伸和剪切应力-应变规律;试验观察了茎秆的微观组织结构,得到了茎秆扫描电镜下的解剖构造图像。研究表明:牧草茎秆是一种典型的多相、筛状、不连续、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同一品系不同品种牧草茎秆生物力学特性不同,其强度和刚度主要取决于各自机械组织的厚度、维管束的数量以及各组织及其细胞之间的连接形式和连接强度。4种牧草结荚期拉伸试验测得平均弹性模量分别是1427.3、673.0、1377.5、441.7 Mpa;30°滑切试验测得平均最大剪切力分别是96.24、60.9、124.1、84.4 N,2种新品系牧草结荚期茎秆均比对照品种刚度大,柔韧性小,需剪切力小,更易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20.
不同牧草对黄土丘陵区土壤培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禾本科笔草无芒雀麦及豆科牧草沙打旺,草木樨为材料,研究其对川台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和组成,有关营养元素及后茬作物产量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均能提高土壤中腐殖质及氮素营养的水平,其中禾本科牧草效果较豆科牧草更为明显,它们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影响因各自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程度而异。三种牧草样地后茬作物的产量以草木樨为高,无芒雀麦不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