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时空扩展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6,1989,2001和2007年遥感影像资料,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分布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哈尔滨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6-2007年的31 a间,哈尔滨市边缘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其中2001-2007年间的城市扩展规模和速度最大;从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特征来看,1976-2001年以斑块数增加,紧凑度减小的分散扩展为主,2001年后以斑块数减少,紧凑度增大的扩展模式为主;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不同时段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4类生态功能区,各区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其差异化的用地特征。自然旅游用地规划以维持原有景观不变为主,对景观进行修复为辅的原则布局在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内,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将金溪北部片区规划为农事活动体验区,农科所片区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紫溪水库、金溪规划为水域观光游览区。文化观光旅游用地和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变和景观修复为原则,主要布局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内;而农业科教旅游用地布局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内,结合实地调研选址在下溪园北侧新建生态农业展览馆。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景观发生变化为原则,主要布局在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采用GIS核密度和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定顶溪园西北部为游客中心,金星村为民宿、餐饮集中布局区。其他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发生变化为原则布局在人类活动区内。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花岗区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多年来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旅游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一直做得较好,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在回顾红花岗区城市水土保持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从城市水土流失、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城郊旅游发展等几个方面对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测评及空间分异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以宝鸡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宝鸡市及下辖12个县(区)的集约度水平,判定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空间分异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整体集约度较高,各县(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递减的圈层结构形式,即土地集约度市区郊区郊县,城市中心城市边缘区,中部平原北部山区,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性较差。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较为复杂,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差异是基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其重要因素。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异特性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符合宝鸡市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测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厦门旅游发展步伐的加快,边缘区旅游发展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同安旅游条件和旅游市场的分析评价,探讨同安旅游的旅游开发。文章认为,城市边缘区开发旅游是市场的需求,政府应积极采取前瞻性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分析泸州市"参与型"城郊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城郊旅游发展情况和我国特点,提出了泸州市"参与型"城郊旅游发展的可行模式,并从项目规划、政策制定、基础建设及推广宣传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泸州市及相似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海涂围垦区土地资源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繁  裘江海  周斌  徐建明 《土壤通报》2008,39(2):218-222
海涂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开发海涂的基础。选择浙江沿海典型海涂围垦区,基于GIS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采用栅格运算与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研究;根据优先用地规划方案,应用评价结果,初步实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特点,不同利用类型的适宜等级间存在"重叠"现象;基于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时,不同的用地规划方案会产生不同的配置结果。  相似文献   

8.
受区域土地资源禀赋限制,山地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时空变化上与平原地区有很多区别之处。为完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评价及管理,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通过构建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玉溪市及其下辖各县(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水平定量评价,判定土地集约利用类型,进而分析了玉溪市及下辖县(区)5年度评价指数的变化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指数之间差异明显,且各区域评价存在短板指数;(2)各县(区)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存在空间分异,市辖东部坪坝县(区)节约集约水平优于西部山地民族自治县(区);(3)玉溪市空间主要分异因素为投入产出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聚集状况和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水平。玉溪市应结合区域实际,实现山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要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时空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决策的城镇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协调布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的空间开发管制边界,是兼顾城市发展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该文以鹰潭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平台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基于2个评价结果开展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协调优化布局研究.通过城市发展方向预测、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国家利用等四方面修正,形成城市开发边界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初步方案.根据空间矛盾协调原则做出空间决策,优化协调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研究结果为:中心城区建设开发适宜性分值由高到低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中心为圆心的“圈层”式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耕地综合质量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综合建设用地重心移动分析、凸壳原理分析城市扩张模式、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分析得出中心城区北部的夏埠乡、志光镇和鸿塘镇是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引入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标,将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方案划分为可调区和不可调区,城市开发边界方案与耕地保护红线方案不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优先保障耕地.城市开发边界方案与耕地保护红线方案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耕地保护红线,优先保障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进入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边缘区是地域上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重要景观。在遥感解译和GIS技术支持下,确定了北京城市边缘区范围,丰台区部分地域位居其中;进而采用统计分析技术对1992年以来的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历史过程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成为其他用地的重要补给来源,建设用地补给来源是全方位的,并且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土地利用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加强。最后,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丰台区未来10 a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发展走向进行了预测,得出农业用地转化幅度将逐渐减小,直到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河东地区将是近期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耕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新增其他用地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针对城市边缘带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与农用地大量减少的矛盾,构建了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和土地发展压力评价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为例,评价了城市边缘带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发展压力,划分了9大耕地适宜性分区,探讨其评价结果在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置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王辛庄镇60%以上的土地都具有较强的耕地适宜性,约50%的土地都承载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不同的规划目标导向下具有不同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时空顺序。该适宜性评价方法为城市边缘带新增建设用地的配置提供了明晰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城镇化的空间驱动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最为敏感、迅速的特殊地域实体,区域内土地快速城镇化导致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尖锐的土地利用矛盾引发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已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热点。该文以南京市郊江宁区为例,基于1999年、2010年的2期影像及其他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GWL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将邻近变量、邻域变量和政策变量3类因素在空间上予以整合,从全局、局域2个尺度探索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城镇化的驱动模式。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与GWLR模型分别可解释研究区历史时期51%、64%的土地城镇化过程,后者在局部参数估计方面存在优势,各项评价参数都较优,更能够适用于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模拟预测与机理探究;邻近变量中的距开发区、城市中心、次要干道的远近,邻域变量中城镇用地密度以及政策变量中土地交易样点密度是研究区城市扩展的重要解释变量,充分表征了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已城市化地区的集聚效应与边缘式扩展模式,以及土地市场、内部交通网络对城市增长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借助GIS工具,GWLR模型能够可视化各驱动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可用来更直观、深刻地探究各变量对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空间驱动模式,这也为耕地资源的保护提供新的视角。总体而言,以土地出让行为及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力量,是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核心动力,这一定程度反应了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普遍特征,可为类似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类型,有效指导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新农村建设实践。该文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为例,在乡镇规划调控的前提下,按农村居民点不同演化方向,将位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确定为城镇化型,位于扩展边界范围外的农村居民点确定为非城镇化型。针对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因其未来演化方向而将其空间布局优化类型确定为社区化管理型;针对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从乡镇总规协调度、生产生活便利度、居民点活跃度3大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综合影响力,并据此将其空间布局优化类型划分为综合发展潜力型、原地整治保持型、迁村并点扶持型3类。结果表明,可可以力更镇确定为社区化管理型的农村居民点6个,面积15.29 hm2;综合发展潜力型46个,面积178.28 hm2;原地整治保持型53个,面积189.20 hm2;迁村并点扶持型40个,面积141.22 hm2,并针对4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类型提出较为具体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符合可可以力更镇实际情况,能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整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溪生境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溪生境因子对河岸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程度,在北京市郊区选取3条典型河溪中的50个河段,进行不同河岸土地利用方式下生境指标的差异性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经过因子旋转,最终确定4个综合生境因子来反映不同河岸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溪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通过PLOT过程在二维平面上用散点图表示.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用地对河溪中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磷酸盐浓度有突出影响;公路也能促进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增加以及磷酸盐浓度的增大,但影响不及旅游用地;居民用地对氨氮浓度的影响最大,农地对浮游植物多样性及pH值和溶解氧含量影响最大.维持合理的河岸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北京郊区河溪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对1990~2001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全区耕地转为他用的面积占所有土地转用总和的52.04%。在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转用量最大,面积为766.38 hm2;耕地动态度最高,为2.14%。城区外土地区位优势与建设用地比较利益较大,导致区域内耕地分布重心向城市中心外更远的方向移动,11年共移动了0.95 km;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相对变化率在位于城乡结合部核心区的小井峪乡最高,达2.98。补充耕地时成片开发后备土地使耕地大图斑增多,近城区的零星耕地因建设占用使耕地小图斑减少,致使全区耕地破碎度由0.264减少到0.258,耕地分离度则由0.65上升到0.68,耕地重要度由53.23%下降到44.86%。  相似文献   

16.
城郊工业废弃地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其景观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郊工业废弃地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工业废弃地旅游开发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方法,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SWOT分析法,以新乡市凤泉区一处工业废弃地为实证案例,全面分析城郊工业废弃地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SWOT矩阵(细分为SO矩阵、WO矩阵、ST矩阵、WT矩阵)确定了城郊工业废弃地旅游开发的基本策略。以SWOT分析结果为依据指导了凤泉区一处废弃地的旅游景观规划,将其改造为集经济生产、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科学研究、避灾防灾为一体的旅游地。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经验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水土保持工作的属性特点、地域特点和工作特点,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根据西北黄土区考察情况,认为目前应大力推广的水土保持主要措施有: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退耕还草,围栏封育+轮牧;生态移民+计划生育;搞好水土保持生态旅游。结合考察中干部群众的意见,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二是尽快制定并出台有关能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补偿政策;三是充分考虑有关水土保持政策措施的长期性、稳定性、配套性等特点;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江西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目的、意义。提出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原则、目标、范围与内容。并指出该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必须加强网络体系、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这“三大体系”建设 ,建立全省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