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评价释放前经历饥饿对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寄生取食粉虱能力的影响,以3龄Q隐种烟粉虱Bemisia tabaci Q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若虫为寄主,在2种粉虱单独或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比较释放前经适度饥饿、初羽化未饥饿和初羽化喂饲蜂蜜水3种处理的浅黄恩蚜小蜂对2种粉虱寄主的寄生和取食选择情况。结果表明,在2种粉虱单独存在时,经适度饥饿6 h的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显著多于其它处理,而且能取食更多的温室白粉虱,经适度饥饿的寄生蜂在24 h内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总量分别为12.5头和12.9头。在2种粉虱同时存在时,适度饥饿寄生蜂取食2种粉虱的总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但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度饥饿寄生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2种粉虱的数量最多为11.5头,显著高于未饥饿处理的6.5头。表明释放前经历适度饥饿可以明显提高浅黄恩蚜小蜂寄生和取食粉虱若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粉蚧是绿化苗木、林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寄生蜂在粉蚧类害虫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报道的粉蚧寄生蜂有5科45种。其中,跳小蜂科35种、蚜小蜂科1种、金小蜂科4种、棒小蜂科3种、广腹细蜂科2种。我国对粉蚧优势寄生蜂——班氏跳小蜂(A.bambawalei)和粉蚧长索跳小蜂/指长索跳小蜂(A.dactylopii)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目前我国对于寄生蜂在粉蚧生物防治中的实践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3.
蔗斑翅粉虱Neomaskellia bersii(Signoret)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甘蔗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大陆仅见福建省有分布报道。1991年我们在进行甘蔗病虫害调查时,首次发现我区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见附图):[成虫]体表披粉。颈部及胸部暗褐色,腹部及足淡黄色。体长与翅长同为2毫米。复眼紫褐色。触角7节,第一、二节球状,第三节以后变细,线状稍弯曲,第三节最长,第四节至端节渐次短小。前翅黄白色,有暗褐色宽横带2  相似文献   

4.
粉虱和蚧类是吸取柑桔汁液和其他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植物被害后,枝叶变黑,生长缓慢,产量减少。江西有关寄生柑桔粉虱和蚧类的跳小蜂过去尚无报导,为了解其寄生情况,1976—1980年,我们在省内部分柑桔产区进行调查,现将初步结果,粗加整理,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5.
2017-2020年通过对海南全省调查,采集发现常见的粉虱类害虫3属4种,分别为粉背刺粉虱、黑刺粉虱、烟粉虱和克氏裸粉虱,为害寄主植物29科49属57种,总体为害程度达中等水平.同时,从中收集寄生蜂2科3属6种,以浅黄恩蚜小蜂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昆明地区云南樟和山玉兰上的黄圆蹄盾蚧进行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共收集到捕食性天敌昆虫6种,即日本方头甲、二双斑唇瓢虫、红点唇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日本通草蛉.其中日本方头甲是主要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5种,即双带巨角跳小蜂、双带花角蚜小蜂、长缨恩蚜小蜂、盾蚧汤氏跳小蜂和金黄蚜小蜂.双带巨角跳小蜂是主要寄生性天敌,在昆明一年发生4代,4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双带巨角跳小蜂羽化盛期.双带巨角跳小蜂对黄圆蹄盾蚧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 虫虻亚科Asilinae属检索表 1.触角芒简单(图88);后足基节后区膜质……6 触角芒羽状(图89);后足基节后区骨化……2 2.触角第3节短,几乎与第1或第2节等长,节芒长,羽状毛1列或2列……3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无翅若蚜中胸结构简单,未见翅芽,3龄至成蚜触角均为6节;3)1龄若蚜尾片呈瘤状,着生2根刚毛;2、3、4龄若蚜尾片呈圆锥形;有翅成蚜尾片呈长锥形,无翅成蚜呈长舌状,2龄若蚜至成蚜尾片均着生6根以上刚毛。本文首次探讨了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若蚜外部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与麦长管蚜的生活史、迁移特性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麦长管蚜分化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核桃透翅蛾幼虫头部感器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无翅若蚜中胸结构简单,未见翅芽,3龄至成蚜触角均为6节;3)1龄若蚜尾片呈瘤状,着生2根刚毛;2、3、4龄若蚜尾片呈圆锥形;有翅成蚜尾片呈长锥形,无翅成蚜呈长舌状,2龄若蚜至成蚜尾片均着生6根以上刚毛。本文首次探讨了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若蚜外部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与麦长管蚜的生活史、迁移特性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麦长管蚜分化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素对丽蚜小蜂寄生和刺吸寄主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蚜小蜂在27℃恒湿条件下(相对湿度75%,光照16小时、强度7000勒克斯),平均寿命为19天。成虫一生可杀死粉虱197头,其中被产卵寄生的占74.4%,刺吸致死的占25.6%。温度降低,寄生及刺吸活动减少。45—90%之间的相对湿度对寄生寄主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但30%相对湿度影响显著。湿度明显影响刺吸寄主的数量,湿度越低,刺吸寄主数量越多,说明刺吸可能与补充水分有关。在45—75%的相对湿度中,寄生和刺吸活动最活跃,因此杀死粉虱最多。光照虽然对寄生和刺吸均有一定影响,但在黑暗中丽蚜小蜂一生仍能致死144.6头粉虱,其中寄生108.7头。作者认为北京一般的温室虽然温度变动较大,湿度和光照也未人工控制,但能满足丽蚜小蜂活动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温室白粉虱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世界性害虫。在我国近年来才出现的,我区于1976年首先在新城大队温室发现此虫,1977年造成严重为害。两年多来,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做了一些防治试验。 形态特征 温室白粉虱属半翅目、同翅亚目、粉虱科(Aleyrodidae),因成虫体表布有白色蜡粉,故名粉虱。成虫、幼虫和蛹腹末端背部都有一个皿状孔,是此科昆虫的主要识别特征(图1)。 成虫 体长1.1—1.2毫米(计量单位以下均同)。翅展2.3。触角短丝状,6节(有的报道为7节)(图2B)。复眼肾形,暗红色。喙针状,较粗,末端略膨大且色暗。各足基节膨大凸出,跗节2—2—2,端部具爪。腹部第一节细缩,呈柄状。雌雄均有膜质翅二对,前后翅上各有一条翅脉。雄虫略  相似文献   

12.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防控。本文在温室条件下对丽蚜小蜂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扩散距离、释放时间等因素对其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成虫释放后其扩散行为是渐进的、不连续的,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少量个体可扩散至6~8 m。番茄植株高度对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其释放后可成功地搜索到不同高度植株上的寄主。丽蚜小蜂释放后第2 d,距释放点l和2 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92.5%和85.3%;释放后4 d,距释放点l和2 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53.1%和39.7%。同一释放时间距释放点l和2 m处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却显著高于距释放点4、6和8 m处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因此,从寄生率也可以看出丽蚜小蜂成虫主要在1~4 m范围内进行扩散。利用丽蚜小蜂的有效扩散距离和寄生率可以确定其在温室的释放数量、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和释放次数,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雌雄成虫触角进行了观察,研究其触角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雌雄柑橘粉虱触角均为线状,共7节,由柄节、梗节和鞭节(5亚节)组成;触角表面形态变化多样;触角感受器有5种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刚毛感受器、钟形感受器、栓锥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最为丰富,约占总数的80%;雌、雄成虫触角上各种感受器类型及数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作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化繁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粉虱类害虫的防控。该寄生蜂在大面积释放前往往要进行数量储备,因此低温贮藏是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确丽蚜小蜂蛹期最适贮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低温贮藏方式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和适合度的影响,并在温室条件下明确了低温贮藏对其扩散和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的蛹在4℃和8℃下低温贮藏仍可继续发育,解剖低温贮藏后未羽化的丽蚜小蜂发现其死亡主要发生在蛹的发育初期和后期,蛹的发育中期死亡比例最低;贮藏前经历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可以显著提高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寄生量和成虫寿命(P<0.05);温室条件下未经低温贮藏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而低温贮藏后羽化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2 m范围内扩散;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同样可以明显提高丽蚜小蜂在温室条件下的寄生率(P<0.05)。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在郑州、中牟、新郑、许昌、漯河等河南中部地区对蚧虫寄生蜂的种类、分布、寄主及一些种类的生物学作了初步调查,采得的蚧虫寄生蜂已鉴定的有3个科共11种,其中绵粉蚧刷盾长缘跳小蜂Cheiloneurus quercus Mayr为我国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河南农学院植保系)。现将结果报导于后。蚜小蜂科 Aphelinidae 1、中华圆蚧蚜小蜂Pteroptrix chinensis(Howard) 寄生苹果和核桃树上的梨圓蚧Quadras pidiotus perniciosuS(Comstock)、核桃树上的皱大球蚧Eulecanium kuwanai(Kanda)、桃树上的东方盔蚧Parthenolecanium corni orientalis Borchs。成虫5月中旬羽化。据1982年5~6月在许昌调查,对核桃树上梨圆蚧的寄生率40—60%。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广东和海南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天敌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天敌。其中,捕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Swartz)、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Fabricius)和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Kamiya);寄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长崎原长缘跳小蜂Prochiloneurus nagasakiensis(Ishii)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文内简要描述了6种天敌的主要鉴别特征,并提供了一些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7.
斑衣蜡蝉螯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衣蜡蝉螯Dryinus sp.是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 White一、二龄若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抑制其为害作用颇为显著。作者于1980年发现此蜂,饲养观察结果如下。形态特征 (一)成虫雌蜂体长6.2~7.0毫米,胸宽1.1~1.5毫米,翅展8.6~9.2毫米。触角10节,着生在唇基上方,支角突、柄节两端、梗节、鞭节1~4节下端及5~8节黄褐色,其余黑色。上颚强大,黄褐色,具四齿,颚体具微毛。下唇下缘具一刻缺,布微毛。复眼突出,黑褐色。单眼褐色呈三角形排列,中侧单眼间距稍大于侧单眼间距。头顶凹陷,黑色,布纵刻皱纹;中央具一纵脊。胸部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马鞍形,具纵刻皱纹,密布银白色长毛。前翅多花斑,横布4块烟褐色斑。翅痣黑色,痣后端斜切;径脉中段粗壮,外段退化为弱脉。与痣后脉在顶角附近相会合。前足基节外侧黑  相似文献   

18.
世界23种斑潜蝇害虫备录及分类鉴定(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琳  汪兴鉴 《植物检疫》2000,14(6):329-334
续上期3 斑潜蝇属 2 3种害虫分种检索表 (成虫 )1 . 翅m -m横脉存在 2…………………………………………………………………………— 翅m -m横脉缺如 ;雄虫阳茎端阳体如图 1 :A甜菜斑潜蝇L .betae………………………2 . 小盾片完全黑色 3………………………………………………………………………………— 小盾片至少部分黄色或棕黄色 (图 2 :C ,D) 5………………………………………………3. 触角第 3节末端呈角状突出 (图 3:F) 4………………………………………………………— 触角第 3节末端钝圆 (图 3:A) ;触角、颜…  相似文献   

19.
杜文亮 《植物保护》1982,8(5):34-34
棉花尖翅蛾Pyroderces simplex,Walsingham,常与棉花红铃虫混合发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小形蛾子,头平滑,口吻发达,触角丝状,下颚须很短,胸背突起为黑褐色的瘤状。前翅较尖,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为白色的鳞片,内横线为白色鳞片的带,其前端有一黑点,其余为灰褐色与白色相间的鳞片。翅脉发达,R_3、R_4、R_5共柄,臀脉基部分叉。后翅较前翅狭,披针形,缘毛长,灰黑色。跗节五节,紫色与白色相间。 卵:卵粒与红铃虫卵粒相似而稍小,似谷粒状,  相似文献   

20.
蓟马体微小纺锤形(图一),一般长约1-2毫米,多数黄、黄褐或黑褐色.触角6-9节,线状,略呈念珠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单眼间鬃2根.口器锉吸式.翅2对狭长,翅脉退化,沿翅脉上往往生有小刺,称脉鬃;翅缘密生长缨毛.腹部10-11节,有些种类有锯状产卵器,有些则腹末成管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