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当下探索产业发展道路的重要发展模式。农村产业扶贫地区因受历史发展不足、地形条件差、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整体经济、产业发展落后,人民生活相对困难,靠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很难实现该类地区的脱贫。基于此,对不同地区区域"异质性"及其农村扶贫产业发展、产业链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农村扶贫产业链式融合发展的动力要素,促进产业扶贫的效率提高和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探索区域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开发策略,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该文构建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程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程度较深且区域差异较大;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高贫困水平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低贫困水平的区县主要分布在主城和主城外围地区;空间关联格局特征表现为农村多维贫困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效益,各区县主要以HH型和LL型正相关空间格局为主,HH型区县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地区,LL型区县主要集中在主城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到地形坡度、到重庆市政府驻地距离、耕地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算中国农村水资源贫困指数和经济贫困指数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减轻农村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方法] 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7年农村水资源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①从整体来看,虽然中国农村水资源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中国31个省(市、区)均表现为耦合度大于耦合协调度。②就空间角度而言,中国农村水资源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东南部向东北、西南部扩散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的福建与广东、地处长江中游地带的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最高。③农村水资源贫困与农村经济贫困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农产品价格和第二、三产业比例提高会抑制其发展。[结论] 国家应加大或维持对农村原有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加强地区间分工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推保农村水资源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农村耕地资源贫困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探索耕地资源贫困状态,揭示耕地资源贫困在空间上的集聚与异化,对整治耕地资源与提高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引入“耕地资源贫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村耕地资源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与耕地资源贫困指数模型,运用动态层次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重庆市37个区县的耕地资源贫困程度以及在空间上的集聚与异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程度不断降低,各区县贫困程度差距巨大但逐年不断缩小;空间分布上,耕地资源贫困程度呈现出渝东北>渝东南>城市新区>主城区的特征,并且贫困程度高值区域由渝东南向渝东北转移,贫困程度低值区域由主城区向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空间关联上,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益,高值中心集聚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低值中心集聚于主城及城市发展新区.  相似文献   

5.
张付玲 《南方农业》2022,(2):130-132
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对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制约重庆市农村地区发展的因素,并根据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乡融合背景下促进重庆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继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良好的政策和环境吸引人才和其他资...  相似文献   

6.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耕地整理潜力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耕地整理投入产出率和林地比重提高率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同时未利用土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在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未利用地空间规模指数、废弃土地复垦新增园林地系数和空间规模指数也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主城区及其周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摸清当前重庆市农村生活现状及农民思想动态,同时提供给全国参考,作者于2010年3—4月,随机抽取了重庆市11个区县的330户农民进行涵盖农村居民生活、思想和行为道德等方面65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推进,重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有较大提升;但重庆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重庆市广泛开展的"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时作者在农村的调研实情,作者分析认为:当前农民的生活状况日益趋好,思想动态总体可控;但也存在一些深沉的问题、突出的矛盾,潜在明显的危机隐患。  相似文献   

8.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大力拉动农村内需、推动农村网络消费、促进农产品外销、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近年来,重庆市合川区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以重庆市合川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合川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它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手段。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  相似文献   

10.
周侃  樊杰  孙勇 《农业工程学报》2021,37(11):249-258
随着中国反贫困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系统解决相对贫困,亟需定量揭示农村相对贫困与区域承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同步制定缓解相对贫困和增加区域承载力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通过农村相对贫困区界定及变化类型识别,从流域、县域及主体功能区多尺度解析2010年以来农村相对贫困区的时空演化过程,建立由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和交通6个要素构成的区域承载力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农村相对贫困受区域承载力的约束程度及致贫作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空间格局呈总体稳定、局部收缩态势,且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稳定分布于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罗霄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以及滇西边境山区,已消除农村相对贫困的县域主要位于城市群地区或中心城市外围;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交通、生态和灾害承载力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这3类要素约束程度每提升1个等级,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将提高120.85%、30.59%、42.43%,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致贫概率仅为生态功能区的19.87%、66.00%。建议基于区域承载力约束程度和地域功能类型,瞄准农民生计资本和区域综合效益增值设计差异化的反贫困政策体系,探索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和农村相对贫困区可持续发展的“个体+区域”互动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国内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要想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仍然需要对脱贫攻坚进行进一步深化,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起来,推动农村地区从脱贫向振兴顺利过渡。基于此,对现阶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木镇桃子村为例,分析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央 《南方农业》2021,(4):67-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可知,乡村振兴将是未来中国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总纲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自直辖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呈现较大的增长幅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是重庆市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着结构失衡、总量不足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曾明  文泽富 《南方农业》2010,(2):46-47,59
近年来,重庆市水果产业发展迅速,取得显著的成效。水果产业已成为重庆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之一。本文针对重庆市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庆市水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和贫困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难题。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4个时期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和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农业和经济3个方面的8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与经济水平、自然因素和农业状况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即农民越贫困、自然环境越差、农业状况越糟糕,水土流失状况越严重;经济状况对水土流失面积比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尤其是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更易获得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进一步减轻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农业内涵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2016年以来,重庆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但也存在仔猪高价位抑制了补栏积极性、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仍然偏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等问题。建议加强作物田间管理及灾害性防范,稳定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村商业模式;推进特色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6.
伍加勇 《南方农业》2007,1(4):74-75
通过对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经济现状的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以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潼南区涪江以北地区的农业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模式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比较低,抗风险能力弱,生产要素配置欠佳,缺乏特色和发展后劲,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优化调整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潼南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必行之路。根据潼南区涪江以北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发展现状,通过充分调研,提出该地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路,并针对"桃、柚、柑橘、梨和李、中药材、核桃、食(药)用菌、资源昆虫"等种养殖业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宁陇地区的反贫困城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世界已成为城市的世界。城镇较之以往,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真正成为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但在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贫困制约着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这类“城镇建设薄弱区”的城镇化如何与地区反贫困任务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内城市科学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贫困现状、城镇发展水平为调查对象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这一地区的发展应走以城镇化为发展模式的反贫困道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农村企业是指立足于农村地区的各类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进驻农村,这不仅为企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和政府的扶持,发展农村企业能够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的同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基于此,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做出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云南农村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探讨了全省129个县(区、市)2010-2015年间县域农村贫困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影响效应,并分区域提出了减贫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边角"的低、中、高贫困分布格局,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及滇南地区,主要涉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红河等流域地带。2)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回归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到所在市政府的交通距离、农村15岁及以上文盲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5个因子是造成近年来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的显著影响因素,5个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0.044、0.380、-1.257和-2.132。3)农村贫困存在区域差异性,云南省区域扶贫开发需针对区域贫困程度和主要致贫因素精准施策,并强化相邻县域之间合力攻坚,巩固减贫成效。该文重点关注的空间效应是区域农村贫困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减贫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