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部山区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高产、稳产、抗旱、抗病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采用介于顶凌覆膜与播前覆膜的覆膜方式,适当推迟玉米播种期,大力发展畜牧业、积累充足有机肥"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大足县搞好农村地流转工作的五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对榆林市榆阳区17种牧草适应性、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等指标进行连续观察及品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品种多数均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远高于本地品种.奇可利、NS系列、WL323HQ、WL232HQ、皇冠和牧歌等品种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基于自愿平等将土地经营权通过多种方式转让给其他主体的行为.基于CNKI数据库,对近年来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且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福利的提升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重庆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斌 《南方农业》2011,(1):74-76
通过对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松原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达到了全市耕地面积的10.8%和农户总数的11.2%。土地流转的区域不断扩大,土地流转的主体不断增加,土地流转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模式。松原市土地流转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形式和效果,土地流转执行者的身份发生了各种转换。应当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土地流转模式,要让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动力不足、现行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风险担保体制不完善及土地流转缺乏项目带动等方面,并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及组建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建忠 《南方农业》2021,(6):142-143
现阶段,采取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既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又能在相关政策实施下,推动农村农业发展.但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传统土地流转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需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创新,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主要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水土保持法实施后,榆林市榆阳区水土保持检查监督站对过去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提出抓二书,把三关的新执法理念和水土保持监督工作重点。新执法理念推行3年多来,在维护法律权威、落实法律责任、提高执法水平、提升执法效率、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总结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六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孟金 《南方农业》2021,(6):157-158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仅包含人员流动,同时也涉及很多土地流转问题.为更好的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帮助相关部门厘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方主体责任,找出土地流转的优化措施,本文针对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系统(RLCIS)可以实现对农地流转的自动化管理、智能查询与统计分析,并辅助相关主体进行决策.在农地流转管理的业务流程建模基础上明确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运作流程.根据其运作流程,设计出农地流转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并进一步明确了系统的建立过程和具有的主要功能.最终设计出可供县级土地主管部门使用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户依法对其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使用和经营,从而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中,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流转有效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马锋  卓静  何慧娟  韩姗姗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5):257-261,267
[目的] 研究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基于2000—2018年美国MODIS卫星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和像元二分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的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反演,同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生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 ①2000—2018年榆林市植被生态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速1.47%/a;所辖各区县中吴堡县增加最大。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增速1.66%,高于北部风沙草滩区的1.17%。②2000—2018年,整体气候条件呈现暖湿化,表现为年降水量呈现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232.2 mm,增幅78.8%,年均增速10.7 mm/a;年均气温增加趋势不显著,增加0.3℃,增幅2.8%,年均增速0.11℃/a。年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年均气温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不显著,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态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建设工程调整了产业结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减少了水土流失,毛乌素沙地风沙草滩区流沙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建设效益显著。生态恢复工程是研究区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人地矛盾极为突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缓和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成功实践农村土地“预流转+整理流转”模式,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产出效益剧增.该镇主要采取了:(1)成立土地流转部,储备预流转土地.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集中整理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成功实践农村土地"预流转+整理流转"模式,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产出效益剧增。该镇主要采取了:(1)成立土地流转部,储备预流转土地。(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集中整理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农地产权制度模糊不清的情境下,农地流转和契约稳定性对土地质量改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该文利用OLS模型及762户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与土地质量改善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农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摊薄保护性投资成本,促进农家肥投资;2)与自有地相比,租赁地抑制农家肥投资;3)流转租金越高,越有助于及时收回保护性投资成本,促进农家肥投资;4)农地流转获得村集体批准或备案,促进农家肥投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质量改善收益大小取决于经营规模,而收益可得性取决于地权稳定性。因此,应完善农地确权改革配套措施,强化农地确权政策执行监管;规范农地租赁契约及其条款,积极培育农地租赁市场;充分发挥村集体及其领导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景观格局的榆阳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评价榆阳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连通性和优势度4个景观格局指数,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地形指数、景观与荒地的邻接度,从生态系统压力度、敏感性和恢复力3个方面出发构建生态系统脆弱度评价模型,对榆阳区主要的生态系统及各乡镇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中,水体的生态脆弱性最高,为0.319 3,草地和林地次之,分别为0.095 9,0.068 4,耕地最低,为0.047 4;24个乡镇中,小纪汗乡、榆阳镇、鱼河镇和鱼河峁镇最高,分别为0.056 6,0.058 8,0.057 5,0.059 9,岔河则乡最低,为0.019 8;空间上,生态脆弱性由中部向东、西两个方向逐渐减弱;从区域上来看,生态脆弱性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过渡区>风沙草滩区;景观分布格局,地形,矿区、居民点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榆阳区是陕北退耕还林的重点试范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已有10年.通过调查对比、评价分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前后社区发展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土地利用结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该区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配套政策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工作经费不充足等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巩固该区退耕还林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