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生产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产业。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域粮食生产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从中低产田改造,气候和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的途径。结果认为,应通过加强良种繁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农业信息探索》2011,(2):38-38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23.5亿kg(647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7年累计增产粮食76.5亿kg(153亿斤)。粮食单产首次连续5年保持在400kg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江苏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突出了"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3.
经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增产区域呈北移西进趋势,华南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曾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区域,黄淮华北地区80年代和90年代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4.
1研究背景从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看,95%的商品粮生产集中在13个主产省区,近几年粮食增产的90%以上来自主产省区,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初步确定的679个粮食生产优势主产县和471个有较大提升潜力的县中,90%的主产县和50%以  相似文献   

5.
高产创建是国家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农业部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开展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是当前科技增粮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开创粮食增产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1研究背景 从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看,95%的商品粮生产集中在13个主产省区,近几年粮食增产的90%以上来自主产省区,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初步确定的679个粮食生产优势主产县和471个有较大提升潜力的县中,90%的主产县和50%以上的潜力县集中在13个主产省区。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积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了种植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分析重庆市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粮食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的关键之年。2月下旬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年"三农"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全年发展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任务。粮食:1100万吨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产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今年重庆市确定粮食生产目标继续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在32个粮油生产重点区县建立万亩示范片260个左右,在9个乡镇、2个县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巩固400万亩  相似文献   

10.
甘肃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目前灌区生产潜力已发挥到较高水平,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但北方旱作农业区单产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措施,增产的潜力巨大。甘肃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解决了水资源总量和有效降水不足、雨热不同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难题,粮食生产可控性和稳定性增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启示是:要充分认识旱作农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201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十连增",但"十连增"的背后,掩藏着粮食安全的危机,中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可以说是切中时弊。1粮食"十年增"的性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恢复性。当前的粮食增产,一半是在恢复产能,一半才能算得上增产。实际上,我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粮食已经达到4亿t。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达到了4.073 2亿t;1991~1994年这4年粮食产量在4。3亿~4.4525亿t之间徘徊:1995年和1996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1996年总产达5.0453亿t;到1999年,我国粮食仍保持在5亿t的水平。但是从2000~200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减产。  相似文献   

12.
段健    徐勇    徐小任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5):381-388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是否会引起区域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利用198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县级单元人口、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采用分级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探讨不同时期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分别达4.45×107 t和396.53 kg,分别为1985年的1.97,1.39倍;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平衡,284个县级单元之间粮食产量相差较大,1985—2015年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呈现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转移趋势;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单产支撑,1985—2015年粮食增产2.19×107 t,其中单产贡献率达94.25%,面积贡献率仅5.75%,但近几年单产贡献率下降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的认识,为区域制定粮食生产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其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对西北地区多年粮食供需状态分析和实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粮食总量相对平衡线标准。现阶段西北地区粮食供需仍处在阶段性的、低水平的紧度平衡,自给率为84%左右。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大小排列次序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而现实农地生产力大小次序则是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西北地区最大粮食潜在产量为676.24亿kg,增产潜力强度大小次序为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近期(2030年前)粮食增产潜力为200~240亿kg。干旱缺水和土地退化是制约粮食生产潜势开发的主要因素。作者提出了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4.
扩大水稻生产规模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必要途径,而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农田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有助于推进设施农业进步,是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的成效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荣 《南方农业》2010,(2):48-50,43
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是云南省重点推广的一项农业科技新技术,是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科技措施。2009年红塔区实施云南省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建立百亩核心区、举办千亩展示区、创建万亩示范区。通过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实施,使示范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全区玉米生产,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员。为云南省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技术项目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6.
种粮直补是国家为保障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而实行的一项强农惠农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调研重庆市江津区近3年的种粮直补政策落实情况,对种粮规模、种类进行效益比较分析,提出"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直补;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规模化种植大户的补贴力度;引导粮食机械化生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不高、土壤肥力有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长期困扰通渭县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总结了通渭县梯田建设成果,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确立梯田建设在粮食生产安全中的基础地位;加大梯田修建的投资力度,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提高梯田资源利用效益;将梯田建设作为粮食安全的根本大计常抓不懈。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要坚持以梯田建设为平台、以增收为中心,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梯田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以促进农业增产、粮食安全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凉山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州.安宁河平原是全省第二大平原.被誉为“川南粮仓”.是全省最具粮食增产潜力的区域之一。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凉山州同样面临粮食相对需求呈刚性增长,保障有效供给任务日益艰巨等形势。粮食问题始终是凉山州农业核心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工作。1粮食生产现状与需求形势  相似文献   

19.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采用贡献因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面积、单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增产主导类型。结果显示:研究期粮食增产全部来自3大粮食作物,其中玉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产量;杂粮、豆类和薯类总产均出现下降,其播种面积则分别下降了25.7%、17.4%和8.2%。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超过1/3;累积贡献率超过90%的13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余都是粮食主产省区。作为传统农区的四川,其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6%,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非主产区基本相当;全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最大,达到46.3%,其次是单产贡献率(44.2%),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将近1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稻谷、玉米和春小麦的增产为面积主导型,而冬小麦的增产为单产和面积共同作用型;除河南和安徽为单产主导型,吉林和河北为面积单产共同作用型,其他增产主力省区的增产类型均为面积主导型。综合来看,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是以面积增加主导的外延式增产方式。由于粮食消费结构和国际粮食贸易容量的限制,今后结构调整的潜力已经很小。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是今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探索》2011,(4):14-16
国务院办公厅3月20日印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5000亿kg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