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弄清不同性状蜂群群势的增殖效果和蜂蜜产量。从2014年2月14日到5月21日用测子框对美意为父本与蜜浆高产为母本F1代蜂群和蜜粉高产F1代蜂群、东北黑蜂F1代蜂群测定群势,比较蜂蜜产量。结果表明:3个不同性状蜂群在卵虫、蛹和成蜂脾数上增殖明显,但三者之间增殖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黑蜂F1代蜂群产量较高,显著高于蜜粉高产F1代蜂群(P=0.039),但美意为父本与蜜浆高产为母本F1代蜂群和蜜粉高产F1代蜂群之间差异不显著(P=0.460)。由此可知3种不同性状的蜂群增殖较明显,但东北黑蜂在生产蜂蜜时有着不对称优势,结果可为蜜蜂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滇南西方蜜蜂定地饲养"单脾开繁"和"双脾开繁"的效果,越过冬后对"单脾"和"双脾"蜂群饲喂"花粉+50%糖浆+酵母片"的花粉饲料和糖浆,适时加脾繁殖,在接近石榴花期前进行蜂群增殖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单脾繁蜂总脾数、成蜂数、卵虫数在繁蜂前后差异显著,蛹差异不显著。"双脾开繁"总脾数、成蜂数、卵虫数、蛹在繁蜂前后差异显著。2种繁殖方式比较蛹差异显著,总脾数、成蜂数、卵虫达到差异水平。说明:单脾繁殖时蜂群增殖指数高于双脾繁殖,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选择单脾开繁能够使蜂群群势快速增长。这可为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重庆市城口县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提高本土中蜂资源的利用效率,试验组织了50群城口县本土中蜂,在东安镇观察测定其春繁及秋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春繁阶段,蜂群的日产卵量及群势增长率随时间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时间段蜂群日产卵数差异显著(P0.05),第33~44天蜂群的群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蜂群的日产卵量与环境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平均群产蜂蜜(8.00±3.79)kg;秋繁阶段,蜂群的日产卵量与群势增长率随时间的增加变化较小,仅第33~44天蜂群的日产卵量显著高于第0~11天(P0.05),该时期蜂群的日产卵量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平均群产蜂蜜(10.00±5.44)kg;在分蜂高峰期,分蜂发生率为24%;中蜂囊状幼虫病患病率为10%。  相似文献   

4.
简约化蜂群饲养技术主要包括蜂群双王饲养技术、整箱或半箱加脾技术以及蜂箱快速固定转运技术。以越冬结束后健康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材料,研究了蜂群双王饲养技术与整箱或半箱加脾技术相结合方式对蜂群春繁效果的影响;春繁结束后,重新调整群势,研究了蜂群双王饲养技术对蜂蜜产量与浓度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蜂箱快速固定转运技术对蜂群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群双王饲养技术与整箱或半箱加脾技术相结合方式可显著地提高春繁效果11.9%(P0.05);蜂群双王饲养技术可显著提高蜂蜜的产量(P0.05),但蜂蜜的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蜂箱快速固定转运技术可提高蜂群的转运效率178%~27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补充饲喂花粉对罗平春繁期间西方蜜蜂群势的影响,我们选取三个来自不同地点到罗平春繁的蜂场进行补偿饲喂花粉,测定蜂群的幼虫、封盖子、成蜂量在春繁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喂粉组幼虫占蜂群的36.4%比不喂粉组28.6%增加7.8%,喂粉组封盖子占蜂群的37.5%比不喂粉组31.6%高5.9%,但对成蜂量的作用不大,喂粉组的成蜂量平均每群3.8脾比不喂粉组3.4脾仅高出0.4脾蜂。饲喂花粉能够促进蜂群群势的增长,长期饲喂花粉对蜂群的幼虫增加显著高于不补充花粉的蜂群。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6,(9):24-27
蜂群生产力的测定是确定蜂种优劣、生产力的具体指标。以每天称取蜂群重量(蜂箱与蜂群总重量),计算蜂群采集量、取蜜量的增减变化,较单群逐脾称重取蜜称重测定蜂群生产力的方法更加直接、简单、准确。在流蜜期,对中蜂生产群称重来测定中蜂蜂群生产力试验研究发现:组织继箱生产群的时间、方法不同,与群势相当的两群平箱饲养群对比结果差异很大,即一个试验三种结果;中蜂蜂群在生产过程中,当蜂群重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则表现出增重缓慢或停止增长;如平箱群(4脾蜂)达到21~23kg,继箱群(8脾蜂)42~44 kg时,称重不再增长,为蜂蜜成熟期,蜜蜂表现出怠工情绪;经取蜜后称取蜂群重量与所取蜜重,确定初始值,次日称重,则花蜜进箱量呈大幅度增加态势。结果表明:适时取蜜是提高中蜂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培育适龄采集蜂是增产的根本因素,饲养强群是提高中蜂产量和质量的主要途径,分区饲养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本试验为中蜂生产优质高产蜂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 ,在主要蜜源开花流蜜时 ,分交尾群或分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削弱蜂群的采集力 ,从而影响整个花期原群的采蜜量。这种影响因不易察觉 ,许多养蜂者 ,特别是初养蜂者会不以为然。笔者 70年代在东北长白山敦化实验蜂场搞杂交种筛选试验时曾进行过分蜂对原群采蜜量影响的对比试验 ,在椴树始花期 ,从 8个群势和工蜂质量几乎一致的采集群 (采用无王混群法混群后 ,再易地称量均分蜂群 ,然后介入一只新王 )分出 1至 8框不等群势的分蜂群 8群 ,对比整个花期分蜂后原群的采蜜量 (将分出群手的蜜也记在原群身上 ) ,对比结果 ,被分群的产量比对照群 …  相似文献   

8.
<正>无论南方或北方地区,冬季抓好蜂群管理,以确保来年蜂群恢复群势,提高蜂蜜产量。一是蜂多于脾:蜂群经过夏秋两季,多数群势蜂数已变得稀松。如果不紧脾任由蜂群发展,势必会导致蜂群病害。哪怕将8脾紧成5脾,6脾紧成3脾也无妨,条件是绝对保证蜂多于脾。抽出老脾,如果无老脾可抽,新脾也得抽出来(摇尽蜂蜜保存起来备用)。将强群大面积封盖脾与弱群卵虫少的脾进行对调,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强群优势迅速增强  相似文献   

9.
中华蜜蜂是我国饲养的重要蜂种之一。相较于西方蜜蜂较为统一的朗氏标准蜂箱,中蜂的蜂箱种类繁多。研发了1种中蜂多层小蜂箱,并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中蜂多层小蜂箱蜂蜜夏季采集量略高于意蜂标准箱组,但差异不显著。多层小蜂箱蜂蜜波美度和含糖量高于意蜂标准箱组,含水量低于意蜂标准箱组,但差异也不显著。多层小蜂箱中蜂群势显著高于意蜂标准箱饲养组,表明多层小蜂箱比传统蜂箱更利于蜜蜂生产与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处理方式对油茶授粉蜂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中华蜜蜂油茶授粉对蜂群的影响,油茶授粉蜂群分别采用饲喂益生菌、脱粉、饲喂糖水等处理方式,分析蜂群群势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油茶授粉蜂群的群势和子脾等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益生菌组<脱粉组<糖水组,其群势下降程度排序为11.7%<13.2%<17.3%,子脾下降程度排序为33.3%<57.6%<58.3%;分析得知:饲喂益生菌处理组的蜂群群势、子脾面积、蛹面积比另外两组下降程度明显减缓(P<0.05),卵虫、糖脾、粉脾下降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饲喂益生菌能较大程度的缓解授粉蜂群群势和子脾下降,这为油茶蜜蜂授粉蜂群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蜂业》2016,(2):20-22
蜂群春繁期间,选取群势相当蜂群在不同材质结构蜂箱里饲养繁殖,通过测量蜂群边脾外侧中心处温度,结合蜂群生物学规律,分析研究蜂群春繁期蜂箱的保温效果。试验结果:A箱(全塑进口蜂箱)蜂群和D箱(郎式木质蜂箱)蜂群春繁初期箱内温度随外界昼夜温度小幅波动,春繁寒流期比较稳定,C箱(木塑改进蜂箱)蜂群春繁前期和寒流期边脾处温度波动幅度较大;B箱(全塑改进蜂箱)蜂群整个春繁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性;春繁初期A箱和D箱蜂群的产卵圈扩展较快;蜂群春繁初期四种蜂箱内边脾处的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差异性均显著,且B箱和C箱内的日平均温度与日最低温度均显著低于A箱和D箱的;蜂群春繁期的寒流使四种不同箱型蜂群内温度极显著降低(P0.01),但不同箱型内降低程度不同;寒流期B箱和C箱内边脾中心处的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A箱和D箱内边脾中心处的平均温度(P0.05)。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三年对112群蜂用“上通风”与“上不通风”二种类型蜂箱进行室外越冬效果的观察。“上通风”式蜂箱对越冬蜜蜂损失、饲料消耗、来年群势大小和蜂蜜产量影响不大。依据上述四个标准来衡量“上通风”箱减少箱内的湿度(P<0.001)和霉菌的产生对蜂群越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白垩病是由蜜蜂子囊球菌引起,药物是可以治愈的。蜜蜂白垩病的发生与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有发生可以治疗,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多方蜂友的经验加以总结,得到一个治疗白垩病和预防小蜂螨的方法,蜂友们可以借鉴一下,方法如下:(1)加强蜂群管理,密集群势,把蜂箱增高防止潮湿。(2)把多余的巢脾全部提出来消毒备用。(3)把蜂箱底下的杂物全部清除,必要时换箱。(4)割除所有的雄蜂蛹(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7,(5):32-34
本试验研究了蜂箱巢门安装脱粉器生产油菜花粉对蜜蜂出巢数量的影响,及蜂群群势和气温对花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粉对蜜蜂出巢采集花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出巢率可提高62.00%。6框、8框和10框蜂群的花粉日均产量分别为0.61 kg、0.66 kg和0.83 kg,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同群势蜂群的花粉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P0.01),晴天产量高,阴天产量低。  相似文献   

15.
选择22个群势相当、蜂群结构相似的继箱群,按群势大小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生产天然成熟蜜,一组生产非成熟蜜,记录试验蜂群的群势、产蜜量、产浆量。结果表明:天然成熟蜜试验组(A组)的取蜜量平均为11552g,非成熟蜜试验组(B组)的平均取蜜量为28961g,B组的取蜜量是A组的2.51倍,t检验表明,P〈0.01,差异极显著;测定两组蜂蜜的含糖量,天然成熟蜜在80%(41度)以上,而非成熟蜜在36度左右,计算取糖量为:A组9309g,B组15649g;B组的取糖量是A组的1.68倍,P〈0.01,差异极显著;产浆量为:A组707g,B组691g,P〉0.05,差异不显著;群势下降率的平均值为:A组21%,B组23%,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从蜂蜜的产量方面考虑,天然成熟蜜的价格应该是非天然成熟蜜的2.5倍。  相似文献   

16.
蜜蜂白垩病(chalkbrood 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引起的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并对养蜂业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20个患白垩病蜜蜂黑色干尸混合50 g花粉粉碎,用蜂蜜混和制成条状花粉饼对意蜂蜂群进行人工接种感染,发现意蜂蜂群在接种前后患病个数差异显著(P=0.0227);自然情况下发病率差异显著不同组的蜂群之间在接种感染前后患病个数差异均显著(P=0.0238和P=0.0211),证实了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了5群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蜂群内幼虫的患病个数与清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 87),说明蜂群清理能力越强患白垩病的个数越少。采用蜂群白垩病人工接种方法对3个中蜂蜂群进行接种感染,结果均没有发现中蜂幼虫患白垩病。采用封盖子脾冷冻法检测蜂群的清理能力,发现中蜂和意蜂蜂群的清理能力无显著差异(P=0.2638),提示中蜂蜂群的抗白垩病能力可能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7.
蜂箱的摆放方位对设施草莓蜜蜂授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蜂业》2015,(12):14-16
蜜蜂授粉是设施草莓生产配套技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是设施草莓的主要授粉蜂种。在设施环境中,蜂群的摆放位置对蜜蜂活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设施草莓园内不同摆放方位的蜂群活动规律及群势下降情况,结果表明,蜜蜂蜂群在设施草莓园内的摆放方位对于蜜蜂访花密度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蜜蜂蜂箱坐东朝西摆放时,蜜蜂访花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摆放方式;在草莓整个花期授粉过程中,蜜蜂蜂群群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然而,蜜蜂蜂群在设施草莓园内的摆放方位对群势下降程度无显著影响(p0.05);蜜蜂访花密度与蜂群群势呈正相关,与草莓开花数量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明确了设施草莓园内授粉蜂群的放置方位对蜜蜂访花行为及蜂群群势的影响,为设施草莓内蜜蜂科学授粉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叶必森 《中国蜂业》2002,53(5):27-27
从春末到秋季 ,是南方的高温时期 ,平均气温在2 0℃以上的天气长达 90多天 ,这段时间是蜂群管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蜜蜂天敌———鼠类、蛙类的骚扰捕食 ,轻者使蜂群群势衰减 ,重则蜂群弃巢飞逃 ,给蜂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本人在长期养蜂实践中摸索出利用杉枝防止蜜蜂敌害的办法 ,效果很好。在我地 (江西龙南 )山区或平原 ,通常见到的鼠类有家鼠、田鼠、森林鼠、等 ,是蜂箱、蜂巢的大敌 ,它们咬蜂箱、啮食巢脾和蜂蜜。夜晚经常出没在蜂场 ,骚扰蜂群的安宁。如把杉刺放在蜂箱四周 ,老鼠便无法靠近蜂箱。危害蜜蜂的蛙类有黑眶蟾蜍、狭口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研究重庆地区中华蜜蜂群势周年变化规律,试验选择重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西部丘陵荣昌(海拔340 m)、南部高山地区金佛山(海拔1 200 m)及东南部高山地区白马山(海拔960 m)为试验点,定群对中华蜜蜂的群势、封盖子及卵虫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重庆地区中华蜜蜂最大群势为8.78脾,随着海拔的升高,群势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蜂群内工蜂、封盖子及卵虫数量变化属双峰型,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3—5月中旬,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8—10月中旬;蜂群内一年有两次起王台的高峰期,一次是3月下旬—4月上旬,另一次是7月下旬—9月上旬,第一次起王台时蜂农顺势分蜂,第二次起王台时由于生产秋蜜基本控制不再进行分蜂。  相似文献   

20.
1.中蜂选用什么箱型的蜂箱饲养为好 ?经多次反复比较试验 ,在贵州省饲养中蜂采用意蜂标准箱、中蜂标准箱或上述2种箱型的16框卧式箱都可以。一般来说 ,我们认为采用意蜂标准箱更好一些。因为在实行高继箱饲养时 ,意标箱加高继箱更适合。2.为什么要在大流蜜期提前奖励饲喂 ?怎样奖励饲喂 ?众所周知 ,蜂群群势越强 ,采蜜量就越多。经过越冬、越夏以后的蜂群 ,群势都会下降 ,一般在4框蜂以下。为了在大流蜜期能以强大的群势采蜜 (7~8框蜂以上 ) ,夺取蜂蜜高产 ,就必须在大流蜜期到来前45~60d实行奖励饲喂 ,提前培育大量的适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