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续上期)1977年是笔者在蜂场工作中最兴奋的一年,也是工作能力提升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经历使笔者从各个方面都得到非常大的锻炼和提高,但是也付出很多代价。那一年太忙碌了,笔者可以说是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常常是山里和家里连轴转,这一切都是为了早日把蜂种场建设起来。这不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想法,也是大家的想法。因为,只有把蜂种场建设起来,大家才能有个工作单位,有个好的归宿。所以,那一年不管是上山养蜂还是在家里搞基建  相似文献   

2.
正(续2016年第1期)从家里回到蜂场后,大家的心情也都稳定下来。笔者作为蜂场场长,也不能因为怕蜇而不去接触蜜蜂啊!所以,还得硬挺着带领大家去蜂场干活。那个时候能不能在蜂场立足,闯过蜂蜇这一关是大家面临的巨大考验。一般来说学习养蜂的第一步,就是要过好蜂蜇关。这一关要是闯不过,那就养不了蜜蜂。所以,能不能成为一名养蜂员,还真需要有一点毅力。当年我们8个人刚接触蜜蜂的时候,没有一个被蜇不肿的。  相似文献   

3.
<正>(续上期)养蜂这个职业就像游牧的牧民,转地放蜂就等于过上了流浪生活。在虎林,每年的4月中下旬就要转地进深山里繁殖蜂群,准备采椴树蜜。在山里要呆到7月下旬,大约90 d,椴树蜜生产结束后才能下山。从山里的椴树蜜场地撤下来,还要去秋蜜场地。在秋蜜场地要呆到8月底或9月初,再转地回到我们蜂场所在地——虎头小西山,这才算结束一年当中在外放蜂的生活。在虎林放蜂主要是县内小转地,距离一般都在100~200 km范围。那时候带着蜂群追花夺蜜,住的  相似文献   

4.
正(续上期)1974年是笔者养蜂的第一年,没想到刚开始养蜂就遇上椴树蜜绝产。那年春天外界的蜜粉很足,蜂群繁殖也不错,如果采椴树蜜,群产40~50 kg没有问题。在虎林养蜂,主要是生产蜂蜜,最大的收益就是椴树蜜的产量。这一季决定全年的收入,所以当地养蜂人都以采椴树蜜的多少作为全年收入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要采椴树蜜,蜂群进山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当地的蜜源不好,4月份蜂群就要转到山上放养。这么早上山,椴树蜜收成的好坏不好确定。另一个是当地蜜源可以,就等椴树花开前再进山。这样椴  相似文献   

5.
<正>(续上期)1976年课题研究非常顺利,但工作量大,很多工作季节性强,科研方面人手又少。第二年省养蜂试验站加强了课题组的力量,把林春焕老师派到课题组工作。根据课题的总体安排,1977年的工作内容是进行东北黑蜂复壮的试验研究。这样就需要引进一些纯度较高,而且血缘关系较远的蜂群,与1976年培育的东北黑蜂蜂王进行交配,以达到复壮的目的。为了确保东北黑蜂的纯度,课题组决定还要从饶  相似文献   

6.
<正>(继上期)1975年11月,国家农林部科教局委托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在四川温江地区召开了"全国蜜蜂育种工作座谈会"。会议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和代表参加。研究制定1976—1978年蜜蜂育种协作计划,组织了蜜蜂育种协作网。全国蜜蜂育种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一股蜜蜂育种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续上期)在蜜蜂的饲养管理技术当中,最基本的是春夏秋冬的四季管理。因为,蜂群的饲养管理内容和要求一年四季都不一样。所以,一个养蜂员必须经过春夏秋冬一年的饲养管理周期,才能把养蜂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的技术搞清楚。所以,在学习养蜂技术上,即使你再聪明,也要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学徒起码需要学习一年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当年我们去蜂场工作的时候,大家的年龄都在18~20岁,正是风华正茂,正当青春年华。可在那个年代,笔者却过早地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完全是在苦和乐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到蜂场的头一年,我们住在一栋破房子里。当年建的新房子没有如期建好,冬天我们只好还住在这栋破房子里。这是一栋废弃多年的3间房,四面透风,东边这屋住人,中间的屋做饭,西边的屋冬天没人住,算是个储藏室。为了取暖,中间的屋子安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杨玉华 《蜜蜂杂志》2018,(11):42-43
笔者自从1974年到蜂场之后,就担任蜂场场长,肩负起管人管事的责任。这个职务是个即没有权力又吃苦费力不讨好的差事。那些年,在管理蜂场的工作中有过多少烦恼、辛酸、痛苦和委屈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相似文献   

10.
(续上期)在蜂场的那些年,由于条件艰苦来蜂场工作的青年是来去频繁,人员十分不固定。当时的小青年思想相当复杂,是是非非,矛盾和问题自然少不了。闹意见的、打架的、找对象的,一帮一派小哥们的现象和问题总是不断。笔者当时虽然是蜂场的负责人,可也是一个青年人,整天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如何能不把自己陷入这些矛盾和是非当中,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确实需要有一点智慧和担当。  相似文献   

11.
<正>在大山里放蜂,生活非常枯燥和艰苦。但是也不能老是被动的受苦,也要找点窍门,弄点乐趣,打打牙祭。有一年在山里放蜂,笔者到杨树河子大队蜂场去串门。这个蜂场位于虎林通往饶河的公路边上,客车到这里可以停车。我们蜂场的人进山、出山都要在这里等车。所以和杨树河子大队蜂场养蜂的张师傅、相  相似文献   

12.
杨玉华 《蜜蜂杂志》2020,40(1):50-51
<正>(续上期)笔者离开蜂场其实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给了我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1980年5月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黑政办发(1980) 85号《关于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的通知》的文件。这个文件的下发,使黑龙江省养蜂业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改变。也正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才让我走出了大山。当年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下发之后,督办落实文件的力度挺大。1980年6月下旬的一  相似文献   

13.
正(续上期)在黑龙江,当地人习惯把蛇称为长虫。长虫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20世纪70年代在山里放蜂,遇见长虫是经常事。如果碰到没有毒的松花蛇,我们就抓来改善一下伙食。蛇肉的味道非常鲜美,就是需要炖的时间长一些,否则就会有点不太烂。有一年在山里放蜂,助手小李在路边溜达,突然发现一条粗大的松花蛇正在过路。他自己不敢抓又怕长虫跑了,就在大道上使劲喊人。笔者听到喊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赶紧招呼人赶过去。一看是一条  相似文献   

14.
正(续上期)1976年2月,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局和省供销社联合举办一期全省蜜蜂育种学习班,地点在牡丹江农校。本次学习班虎林市分配了2个名额,其中供销社系统和农业科系统各有1个名额。供销社系统的这个名额就派笔者去,另外一个名额是虎林月牙良种场蜂场的孙学增。这一期学习班,为期15天,参加学习的学员有七八十人。举办的地点在牡丹江农校,该校隶属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局的一个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韩  相似文献   

15.
正(续上期)20世纪70年代,虎头这个地方没有多少居民,虽然紧靠乌苏里江江边,也基本上没有游人。如果有人就是当地的妇女在江边洗衣服,如果再有人就是老头、老太太用小渔网捕小鱼。虎头的居民有时间就是种菜地,劈柴火,干着住家过日子的正经事,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来看风景。前江边没有多少人,东江边除了原先虎头渔场建的养貂场那个山坡上有几户职工住在那里外,平时在东江边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江边非常的静,也显得  相似文献   

16.
<正>(续上期)笔者1974年从事养蜂工作之后,从害怕蜜蜂到熟悉蜜蜂,从熟悉蜜蜂到热爱蜜蜂,从非常被动地去养蜂,到心甘情愿地在蜂场扎根,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过程。但是,从一名养蜂员成长为一名养蜂技术员,则需要更长的刻苦学习和潜心实践过程。当年从事养蜂工作时并没有想到将来还有机会考技术员,只是觉得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学习技术是谋  相似文献   

17.
正(续上期)"一顶帐篷支个家,追花夺蜜走天涯,风餐露宿千般苦,只为生活能养家。"这就是养蜂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笔者养蜂7年的生涯中,虽然没有养家糊口的负担,但也充分感受到养蜂人生活的苦和乐。在完达山的深山老林里放蜂,几十里路没有人家。周围没有地方买东西,没有蔬菜,更没有文化生活。就是在蜂场的大本营虎头小西山,看一场电影来回都要走8 km路程。当年养蜂的环境太苦,生活也非常艰难。刚到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当年在蜂场养蜂,由于养蜂员的能力和业务素质问题。导致蜂场出现过许多事故。平时如果损失只蜂王或者蜂群繁殖和发展慢一点,这些都可以原谅。但有些错误却是常识性和责任心的问题,一旦出现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同时,也让你对解决这种问题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9.
正(续上期)虎林地处边疆,开发较晚,深山老林里面的老虎、黑熊、野猪很多。在山里养蜂,而且是在完达山的深山老林里,就难免受到野兽的侵扰。就在2015年,虎林、饶河这一带还发生多起黑熊祸害蜂场的事情。虎林最严重的一家,十几箱蜜蜂都让黑熊给祸害了。当年,我们在完达山林区养蜂的时候,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谁也说不清。但是在笔者的记忆中,那次惊险的蜂场保卫战就十分精彩。那一年,我们有一个小组在山里放蜂,蜂场就放  相似文献   

20.
正(续上期)冬天挺难熬,但过起来也挺快。转过年,笔者到蜂场就是第2年了。经过1年的锻炼,成长了许多,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公司在蜂群入窖后不久,就辞退了雇来的兰师傅,笔者也就开始担负起领导蜂场的工作。春节过后,笔者琢磨应该做一个生产计划,把今年的工作干好。1975年,按照椴树流蜜的大小年规律,应该是大年。一些老养蜂员都说:"去年绝产,今年肯定不错。"1974年椴树蜜绝产笔者是亲自上山看到的。按照椴树营养积累和消长的理论,我也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