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仕敏 《蜜蜂杂志》2010,30(2):30-30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是一种令所有中蜂爱好者头痛的蜂病。该病一般不会感染成蜂,主要感染4~6日龄的幼虫。幼虫感染以后,虫体在  相似文献   

2.
中蜂是我国宝贵的蜂种资源,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是危害中蜂的主要疫病。  相似文献   

3.
张建国 《蜜蜂杂志》2006,26(9):25-26
上世纪70年代首先暴发于我国广东,继而在南方大面积流行,导致上百万群中蜂毁灭的一种传染疾病——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本世纪初又在我国北方流行蔓延,患病蜂场几乎垮场,中囊病直接危害着我国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饲养的中蜂。由于没有特效药,中囊病对中蜂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意蜂等外来西方蜂种轻染囊状幼虫病并能自愈,表现出对囊状幼虫病毒的较强抗性。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易感染。囊状幼虫病病毒在幼龄中蜂成蜂体内增殖而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工蜂的泌浆能力降低并携带病毒,诱使6日龄幼虫发病。患病幼虫封盖前呈尖头…  相似文献   

4.
东北型中蜂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北部以及吉林省的南部山区,是优良的地方蜂种.具有采集力强、维持群势强、分蜂性弱、耐寒性强等诸多优点,但多年来困扰我地蜂农的东北型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发展.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是危害我省中蜂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蜂群一旦感染此病,很难治愈,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导致全场蜂群灭亡.而且.目前尚未发现能较好地治疗中囊病的药物.因此,要想养好中蜂,必须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做好中囊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中蜂生产危害极大,我站根据广西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5,(6):35-36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严重危害我国中蜂的发展,它传播速度快,一家有病传十家,一地有病传一片。中囊病应早发现,早隔离(5~8 km),早治理。扣王停产和培育抗病蜂种是关键。中囊灭1999年开始研制,下面简单介绍中囊灭制剂使用方法:一、成分介绍商品名:中囊灭,熏蒸剂,成分为酸类及多种复合制剂合成。用途:专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意蜂烂子病。中  相似文献   

7.
薛运波 《中国蜂业》2013,(15):29-31
下蜂场反复试验育蜂种本人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多数是蜜蜂良种选育方面的,如:主持"黄环系蜜浆高产蜜蜂选育研究"、"蜂胶高产蜜蜂选育研究"、"抗逆高产蜜蜂选育研究"、"雄蜂精液超低温冷冻技术研究"、"中蜂抗囊状幼虫病选育研究"等;参加的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都说中蜂是一宝,那是因为中蜂不仅能为农作物授粉,而且可以使离土不离乡的人在家也能养蜂致富。我是养意蜂过来的,深知一个人很难养100箱意蜂,但若按我的管理方法,一个人养200箱中蜂也觉得轻松。而且,除去开支后的收入比意蜂高多了。但养中蜂怕"中囊病"。因为长期没有找到发病的主要原因,人们大多还没有走出误区,仍然按照生病就用药的惯性思维,喂药喂到底,结果常是蜜蜂全死了。我饲养中蜂的第一年,一群蜂患了"中囊病"。那  相似文献   

9.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分布广、数量多。我省是全国中蜂主要产区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中蜂资源也较丰富,约有二万多群。中蜂对高原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蜜源分散等自然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具有外来蜂种不可取代的许多优良性状。但也有群势大小不齐、分蜂性强、易飞逃、抗囊状幼虫病能力差等缺点。为了选育群势大、抗病力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黔南中蜂,我们于1979年以教学蜂场为基地,进行了中蜂地方纯系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对中蜂危害很大,也是广大中蜂养殖者最头疼的疾病。我养意蜂30多年,同时也养中蜂,2015年我的中蜂群发展到40多箱,蜂群很强,我暗自欢喜,结果中囊病一来,飞的飞逃的逃死的死,最后只剩十来箱。我对养中蜂丧失了信心,干脆全养意蜂。2016年1月,我把中蜂和意蜂一块运到贵州安顺春繁、采油菜,将中蜂放在亲戚家饲养,我只管意蜂。中蜂到贵州同样也发展不起来,  相似文献   

11.
徐祖荫 《蜜蜂杂志》2001,(12):22-22
中蜂仍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主要蜂种 ,特别在野桂花等优质蜂蜜生产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中蜂易感中囊病 ,该病严重影响了中蜂群的正常生产。我省中蜂的主要分布区锦屏、天柱一带 ,中囊病每隔数年就要爆发一次 ,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疾病流行时 ,蜂群损失巨大。等蜂群经过数年恢复、发展 ,形成一定饲养规模后 (2 0~ 6 0群左右 ) ,又会再次爆发 ,造成巨大损失。如此的恶性循环 ,严重挫伤了蜂农饲养中蜂的积极性。有些蜂场甚至就此一蹶不振 ,给进一步发展中蜂饲养带来重重困难。近几年我们在抓中蜂生产的过程中 ,经认真调查、分析认为 ,…  相似文献   

12.
据我了解 ,中蜂囊状幼虫病又开始发生 ,务请重视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 ,我地农民称之为“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等。自 1 973年在我县发生以来 ,90 %的中蜂发病死亡 ,蜂农损失惨重 ,这是极为沉痛的教训。当时 ,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检疫 ,控制中蜂场的转移流动 ,加强饲养管理 ,清巢消毒 ,控制蜂王产卵 ,中断传染源 ,选育抗病蜂群育王繁殖 ,结合药物防治 ,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使我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现将防治方法介绍于后 ,供参考。1 中蜂治囊散当时由富顺县养蜂协会配制供应 ,…  相似文献   

13.
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它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在我国的养蜂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西蜂引进我国后,由于西蜂经济效益高于中蜂,所以饲养西蜂的人越来越多,西蜂发展迅猛,就形成了一个“西进东退”的局面。饲养中蜂人数少,规模小,效益不高,加之中蜂受中囊病的困扰,当前中蜂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当前蜂业界有识之士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1959-1960年湖南的意蜂暴发大小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损失巨大,而中蜂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免受其害,显示了其独特优势。1973年春湖南省平江县首先暴发中囊病,来势凶猛,危害极大,而西蜂偶尔发病,病情较轻或…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2004年,我地(赣东北地区)暴发中蜂囊状幼虫病,传播迅速,虽然现在各个中蜂场都已更换新蜂王,可仍会对蜂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今年中囊病发病较晚,出现在换王和蜂群高度发展的后期,尽管现在患病对蜂群没有毁灭性的威胁,但必然会给蜂群发展和今年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中囊病是一种顽固、发生普遍、传播迅速、危害严重的疾病。从1979年中囊病初次暴发至今,科研工作者和中蜂饲养者一直没有间断对中囊病治疗措施和合适治疗方案的研究,曾先后对患病蜂群进行换脾、换箱、换王和采取对蜂具消毒灭菌、饲养强群、饲喂中西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才使…  相似文献   

15.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蜂种,囊状幼虫病是目前危害中华蜜蜂最主要的病害。试验以囊状幼虫病流行后自愈的蜂群为基础选育素材,采用人为感染、逐级淘汰、闭锁繁育、固定有益基因的育种手段,进行中蜂囊状幼虫病抗病品系的选育,大大地提高了其抵抗囊状幼虫病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卢源甫 《中国蜂业》2006,57(9):21-21
中囊病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易传播、易复发,感染性极强。近年来我饲养的中蜂总是有起有落,持续了六年。但是我并没有灰心,坚持对蜂具消毒,更换药物,更换蜂种,对病蜂进行隔离治疗。从中摸索出中囊病防病胜于治疗,去年开始几十群中蜂已经复壮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南方各省中华蜜蜂普遍发生囊状幼虫病.中囊病是中蜂的一种十分可怕的传染病,发病快,传播广,死亡率高.蜂群一旦患病,十有九死.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即使能救活,蜂群短期也很难复壮.倘若再利用发病群来培育蜂王在条件较差的环境里饲养,照样会有中囊病滋生,危害蜂群. 在无药物根治的条件下,只有培养抗囊状幼虫病的蜂王,才能使蜂群健康快速地发展壮大.现将我们培养抗中囊病蜂王的五步法介绍给大家,供蜂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是一名基层养蜂员,1965年开始新法饲养中蜂,1974-1984年专业养意蜂,20年多的定地加小转地中蜂和西蜂并养,利用西蜂清理中蜂巢脾上的巢虫和患有"中囊病"巢脾上的死蛹,进行中西蜂营养杂交育王,越冬时抽出中蜂老脾利用脾上贮存的花粉给西蜂春繁期间育虫,流蜜高峰期用西蜂巢脾给中蜂群贮蜜,用西蜂出房子补给中蜂的弱群和幼虫病群。  相似文献   

19.
巢虫(大蜡螟,又称绵虫)是与中蜂囊状幼虫病并列的2大中蜂病敌害之一。巢虫在中蜂蜂巢中隔内蛀食巢脾,使大批蜂蛹"白头"死亡,成为"白头蛹"。被巢虫危害的蜂群,轻者采蜜、育子能力下降,群势受到严重削弱;重则停止产卵,继而全群飞逃[1]。为防治巢虫对中蜂的危害,自1996年以来,我们在贵州省中蜂主产县、黔东南州中蜂野桂花蜜  相似文献   

20.
<正>(仅供东北三省,外省勿扰)本场有部分中蜂群出售,长白山中蜂以抗严寒(-40℃)、耐大群(10脾蜂以上三箱体)、无病(从没发现中囊病等)等优势。我中蜂场地处2011年确立的国家级长白山中蜂保护区(农业部1587号文件),同时成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站长白山中蜂示范场。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