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根据经典和新型水禽呼肠孤病毒σ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通过优化病毒RNA提取方法和PCR条件,建立了番鸭呼肠孤病毒通用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自1株经典型或4株新型水禽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扩增出436 bp条带,其最低病毒检出量为3.6 TCID50,而对鸭甲肝病毒、鸭瘟病毒、新城疫病毒、坦布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扩增均为阴性。对2011~2012采集的224份(番鸭74、鹅68、鸭82)疑似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 56份为阳性,番鸭、鸭和鹅阳性率分别为59.5%(44/74),11.0%(9/82)和4.4%(3/68),表明水禽呼肠孤病毒主要在番鸭中流行。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经诊断后提出防治措施,总结诊治体会,以指导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7个病毒分离株。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病毒核酸型为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4.
选取1998~2009年福建省不同地区番鸭中分离到番鸭呼肠孤病毒分离株中具有代表性的10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S1和S4基因的功能区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S1基因的目的片段为819bp,S4基因目的片段为992 bp.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S1和S4基因序列,构建番鸭呼肠孤病毒的遗传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国内各分离株S1基因同源性为92.2%~96.7%,与国外89026株同源性为88.5%~92.8%,与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同源性为76%~78%.国内各分离株S4基因同源性为95.2%~99.3%,与国外89026株同源性为92.3%~94.5%,与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同源性为21.2%~21.5%.通过遗传进化树可以看到MDRV与同属的ARV序列形成了2个大分支,而MDRV序列分为2个小分支:一支为10株分离株和国内分离株,说明国内分离株没有明显差异;一支为国外分离株89026株,这说明国内分离株与国外毒株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交替传代选育出适应CEF繁殖的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株。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5~10-5.5;在雏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88%以上,且不同代次弱毒的外源病毒检验结果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株无外源病毒污染、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  相似文献   

6.
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在感染早期(15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显著下降(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比对照显著下降(P<0.01),IL-2含量也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但在感染后期(特别是感染后20 d)各指标均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由此可见,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早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感染后期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7.
番鸭呼肠孤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呼肠病毒病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侵害番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脏器出现白色坏死为主要临床症状,给养殖业的预防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为了减少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从阐述该病的致病机理入手,为进一步明确和研究该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人工感染番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排毒规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ld可在肝、脾脏、法氏囊、胸腺和盲肠扁桃体中检出病毒RNA,表明病毒首先入侵免疫器官;随后其他器官中逐渐检测到病毒.高峰期为攻毒后7~14 d,所有器官中均能检测到病毒,此时也是病毒感染发病最严重的时间.感染后14 d,在肺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抗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间接免疫荧光(IFA)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制备MDRV抗原,用之免疫Babl/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采用IFA和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其生物学特性,应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MDRV IFA快速诊断方法。【结果】筛选到237-11,45-12和3-H3 3株特异性好并能稳定分泌抗MD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45-12株单抗为IgM亚型,237-11和3-H3株单抗为IgG3亚型。45-12和3-H3 2株单抗具有ELISA特性,效价分别为10-4和10-5;237-11株单抗具有IFA特性,效价达103。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仅与MDRV反应,而与正常细胞培养物(MDEF)、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禽呼肠孤病毒(ARV) 、鸭副黏病毒(PMV)和鸭肝炎病毒(DHV)均无交叉反应。应用抗MDRV单抗建立的IFA方法与病毒分离法(VI)的符合率为91%。【结论】筛选到2株具有ELISA特性、1株具有IFA特性且能分泌抗MD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MDRV IFA快速诊断方法,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感染番鸭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番鸭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1日龄敏感番鸭,潜伏期3-11d,死亡率100%;接种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抓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爪垫和肌肉注射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和蚕噬细胞聚集,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电镜观察表明,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调亡小体,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5日龄健康番鸭,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室隔离饲养。试验组雏鸭每只腿部肌肉注射番鸭呼肠孤病毒细胞毒0.2 mL(0.01个TCID50=10-3.7558),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隔5 d,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脾脏和法式囊中浆细胞数量,间接血凝法检测血清中禽流感抗体水平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2,IL-6含量的变化。【结果】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法氏囊和脾脏中浆细胞数量试验组均比对照组少,在感染后15 d达到最少,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可抑制禽流感抗体形成,感染后15d抗体水平最低,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此后又逐渐升高;血清中IL-2和IL-6的含量也在感染初期降低后又逐渐回升,感染后10 d均达最低,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5日龄雏番鸭,通过破坏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中的浆细胞,降低了机体抗体形成能力,同时,也通过对免疫分子的影响反过来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提示,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是防制该病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10年9月贵州省某养鸭场送检病鸭5例,为确诊病因,同时为其及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剖检病变观察、细菌学、PCR检测。结果表明:该病例为番鸭细小病毒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分离的沙门氏菌具有高致病性,仅对氧氟沙星敏感,对多种常用药物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3.
天柱番鸭体尺及屠宰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天柱番鸭体尺及屠宰性状间的相关性,对成年天柱番鸭的体重、体尺和屠宰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对测定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柱番鸭的活体重与体尺及体尺性状各指标间相关性极显著,体重和屠宰性状各指标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半番鸭与番鸭精巢组织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半番鸭不育的遗传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半番鸭和番鸭的精巢组织进行研究,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注释和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结果】测序共获得43.84Gb Clean Data,组装后共获得193 535条Unigene。DESeq分析发现3 597个基因在两个鸭品种间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1 194个和下调基因2 403个,包括与生殖功能相关的基因,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7(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7-like,partial,BMK)、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2,GRB2)、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6,FAS)等。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382个差异基因获得功能注释,其中97个基因涉及发育繁殖生物学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共富集到50条信号通路中,其中17个通路显著富集,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MAPK)、甘油酯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以及钙信号途径(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等,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的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 RH)signaling pathway)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经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测序结果可靠。【结论】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出半番鸭和番鸭精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揭示了Gn RH和MAPK信号通路在鸭的生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半番鸭生殖系统的分化机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福州市某鸭场于1991年底,在一群7周龄左右的巴巴厘番鸭雏中发生一种以萎顿、软脚、拉稀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根据临诊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病原学检验,从病死鸭脑中分离培养出一株 O_(87)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诊断为大肠杆菌性脑病,这是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鸭大肠杆菌病的一个新病型。  相似文献   

16.
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人研究表明禽呼肠孤病毒可以经卵垂直传播, 禽呼肠孤病毒能引起雏禽的病毒性关节炎、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肝炎、心肌炎、免疫抑制等。以实验室分离的鸭呼肠孤病毒HP080421株为研究对象,该毒株引起病变主要以鸭软脚为主要临床特征,病鸭肝脏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的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出血为主要病变特点。研究了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通过雏鸡的病理变化特点,探讨所分离的HP080421鸭呼肠孤病毒株是否也可感染鸡群,旨在为鸡场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实验室分离鉴定的HP080421株鸭呼肠孤病毒通过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建立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培养鸡胚至雏鸡出壳,运用临床观察、病理剖检、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SPF鸡胚进行病理学研究和致病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病毒感染鸡胚孵化培养至22-23日龄均啄壳,但不能自主出壳,需人工剥壳。病理剖检可见雏鸡的肝脏、脾脏肿胀质脆,表面及实质分布有黄白色坏死灶;脑部组织肿胀,并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接毒组雏鸡肝脏、脾脏的坏死灶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法氏囊的滤泡髓质部和胸腺的髓质部淋巴细胞减少、缺失;脑、肺脏、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和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肺脏和法氏囊等器官,并且位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质和胞核内。【结论】鸭呼肠孤病毒株HP080421 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主要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和淋巴器官,因此鸭呼肠孤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鸡群,还可导致雏鸡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阐述了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鸡群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防止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污染,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鸡群感染鸭呼肠孤病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被动免疫持续时间,试验取3批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试制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按1.0 mL·只-1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易感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7 d攻毒(抗体试验组),分析攻毒保护情况,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 发表的DHV I的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针对DHV I保守区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快速鉴别诊断的RT-PCR方法,扩增片段大小为632 bp。试验表明,RT-PCR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且该方法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方法。对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料检测证明,该方法能有效鉴别DHV,特异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