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及VA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以3头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2×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一因素为培养底物的精粗比,设2∶8和5∶5两个水平,第二因素为VA的添加剂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每毫升培养液中5.8、11.7和23.3 IU.试验共分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均进行4、8、12及24h4个时间点的体外批次培养,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结果表明,VA添加水平在5.8~23.3 IU/mL范围内,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较小.高精料组的体外培养液中TVFA、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高于低精料组.体外培养24h时,高精料组乙酸/丙酸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高精料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氨氮浓度与BCP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及VA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以3头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2×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一因素为培养底物的精粗比,设2∶8和5∶5两个水平,第二因素为VA的添加剂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每毫升培养液中5.8、11.7和23.3IU。试验共分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均进行4、8、12及24h4个时间点的体外批次培养,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结果表明,VA添加水平在5.8~23.3IU/mL范围内,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较小。高精料组的体外培养液中TVFA、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高于低精料组。体外培养24h时,高精料组乙酸/丙酸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高精料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氨氮浓度与BCP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及维生素A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以3头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2×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一因素为培养底物的精粗比,设2:8和5:5两个水平,第二因素为维生素A的添加剂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每毫升培养液中5.8、11.7和23.3 IU。试验共分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均进行4、8、12及24 h四个时间点的体外批次培养,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结果表明:维生素A添加水平在5.8~23.3 IU/ml范围内,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较小。高精料组的体外培养液中TVFA、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高于低精料组。体外培养24 h时,高精料组乙丙比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高精料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氨氮浓度与BCP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  相似文献   

4.
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培养试验,通过测定培养24h后培养液pH值、BCP、NH3-N、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等各项指标,综合评定了奶牛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后对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添加4mmol/L、7mmol/L的延胡索酸试验组的培养液pH值显著提高(P<0.05);添加4mmol/L和10mmol/L延胡索酸试验组BCP含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各剂量延胡索酸对培养液NH3-N含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添加4mmol/L、7mmol/L处理组均提高了培养液的乙酸(P<0.05)和丙酸(P<0.05),添加10mmol/L处理组提高了丙酸(P<0.05)浓度,降低了丁酸(P<0.05)。  相似文献   

5.
利用体外培养试验,通过测定培养24h后培养液pH值、BCP、NH3-N、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等各项指标,综合评定了奶牛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后对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添加4mmol/L、7mmol/L的延胡索酸试验组的培养液pH值显著提高(P<0.05);添加4mmol/L和10mmol/L延胡索酸试验组BCP含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各剂量延胡索酸对培养液NH3-N含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添加4mmol/L、7mmol/L处理组均提高了培养液的乙酸(P<0.05)和丙酸(P<0.05),添加10mmol/L处理组提高了丙酸(P<0.05)浓度,降低了丁酸(P<0.05).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异位酸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25.48±1.51)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阉割南江黄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用体外发酵法考察在3个精粗比(30∶70、50∶50和70∶30)饲粮中添加异位酸(1%)后的体外发酵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4 h体外培养,不添加异位酸时,随精粗比由30∶70升高到70∶30,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乙酸/丙酸和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产气量及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和丙酸占TVFA的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30∶70时,添加异位酸pH无明显变化,NH3-N浓度下降,产气量及微生物蛋白质(MCP)和丁酸浓度上升,但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50∶50时,添加异位酸可显著降低NH3-N浓度(P<0.05),提高产气量及MCP、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P<0.05),而对pH、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当精粗比为70∶30时,添加异位酸NH3-N浓度显著下降(P<0.05),产气量及MCP、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显著上升(P<0.05),而对pH和乙酸/丙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异位酸有利于提高有机物的消化率和NH3-N的利用,增加MCP、乙酸、丙酸和TVFA的合成.在本试验中,对于MCP和TVFA的合成而言,精料比例越高,添加异位酸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红花油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的可能影响,试验以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美利奴羊作为瘤胃微生物的供体动物,采用体外产气量法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红花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动力学的影响。红花油的添加水平分别设0(对照组)、1%、2%和3%。结果表明:日粮添加2%和3%的红花油使产气速率和最大产气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水平的红花油并未显著改变发酵液pH值、NH3-N浓度、CMCase及XYLase活性(P>0.05)。3%组的DM降解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他2个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NDF降解率较对照组也略有降低(P<0.05)。总挥发酸(TVFA)浓度、乙酸、丙酸摩尔百分比和乙丙酸比等指标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超过3%水平的红花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动力学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9.
选取2头安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良好和体质量约450 kg的延边黄牛,采用单因素多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在饲料底物中添加一定量苹果酸(16 mmol/L)的条件下,不同精料粗料比(C∶F)即玉米粉∶苜蓿草分别为8∶2、5∶5和2∶8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及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料粗料比2∶8组的pH在各培养时间均高于其他2组,在12h时2∶8组与8∶2组相比差异极显著,2∶8组与5∶5组相比差异显著;培养液中氨态氮(NH3-N)的质量浓度,12h时精料粗料比2∶8组与另外2组相比差异极显著;12h时精料粗料比2∶8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最高,且与5∶5组差异显著,与8∶2组差异极显著.乙酸、丙酸和异丁酸在12h时精料粗科比2∶8组较8∶2组差异极显著.乙酸/丙酸比值则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精料粗料比2∶8组在6h时与8∶2组差异显著,在12h时与5∶5组相比差异显著,与8∶2组相比差异极显著;精料粗料比2∶8组的CO2、CH4和H2生成量最低,且6h时,CH4产量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极显著,CO2与5∶5组相比差异显著.综上所述,12h时精料粗料比2∶8组与8∶2组相比在pH、NH3-N和TVFA等瘤胃发酵指标方面差异极显著,与5∶5组相比差异显著,部分差异极显著.说明在添加一定量苹果酸的条件下,精料粗料比2∶8组相对其他试验组可以更好地改善瘤胃发酵性能.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赖氨酸(lysine, Lys)添加水平对高精料日粮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组,分别添加0、0.05%、0.10%、0.20%和0.40%的Lys,每个组5个重复,其中0添加作为对照组,体外发酵48 h后收集发酵液用以检测瘤胃发酵参数,并采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对添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发现:(1)添加Lys对12、24、36、48 h产气量以及有机物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0.05%、0.10%、0.20%添加组的甲烷产量显著高于0.40%添加组(P<0.05);(2)添加Lys显著提高了发酵液的pH(P<0.05),0.05%、0.10%、0.20%添加组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0.40%添加组(P<0.05),0.10%、0.20%添加组的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0、0.40%添加组(P<0.05);(3)MFAEI分析发现,添加0.20%的Lys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改善效果最好。本试验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中添加0.20%的Lys可以改善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1.
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牛,采用单因素对照试验设计和体外培养法研究不同种类异位酸的单独添加水平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并利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对培养液pH值、氨态氮浓度、菌体蛋白含量和残留有机物的含量进行综合评定,筛选3种异位酸单独使用的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异丁酸0.2%DM和0.4%DM、异戊酸为0.15%DM和0.3%DM、2-甲基丁酸为0.1%DM和0.2%DM添加方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体内逐渐提高奶牛饲粮精料水平与体外批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硫胺素微生物净合成量的影响,以及添加硫胺素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素1为硫胺素添加水平,设0和180 mg/kg 2个水平,因素2为饲粮的精粗比,设4个水平,分别为40∶60、50∶50、60∶40、70∶30。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体外培养0、3、6、9、12 h后采集样品。结果表明: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精粗比为40∶60、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在3、9、12 h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精粗比为50∶50和60∶40的饲粮组(P<0.05或P<0.01)。在12 h时,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极显著降低(P<0.01),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组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pH极显著提高(P<0.01)。在6、9、12 h时,精粗比为60∶40和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乳酸浓度极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的饲粮组(P<0.01);在3、9 h时,添加硫胺素可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乳酸浓度(P<0.01)。饲粮精粗比对培养液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P<0.05或P<0.01);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中牛链球菌的数量降低了3.84%(P<0.01),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提高了4.02%(P<0.01),但乳酸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降低,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硫胺素可通过提高瘤胃pH,降低乳酸浓度,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结构来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3.
采用4×2双因子试验设计,以苜蓿和玉米秸秆为培养底物,培养液中大豆黄酮的添加水平分别为底物的0mg/kg DM、30mg/kg DM、50mg/kg DM和100mg/kg DM,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大豆黄酮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大豆黄酮的添加水平对36h累积产气量无影响;30mg/kg DM可显著提高以苜蓿为底物的瘤胃培养液中pH值(P〈0.05),显著降低以玉米秸秆为底物培养液中pH值(P〈0.05);30mg/kg DM和50mg/kg DM显著提高DM消失率、氨态氮浓度、菌体蛋白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P〈0.05)。从试验结果得出,在以苜蓿和玉米秸两种粗饲料为底物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大豆黄酮较为适宜的添加量为30mg/kg DM。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用持续瘤胃模拟法研究了不同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厌氧真菌的数量、数量优势真菌形态、发酵参数及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粗比增加瘤胃厌氧真菌数量下降、数量优势菌形态发生变化、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增加、pH值显著降低(P<0.05);精粗比增加改变了瘤胃发酵类型,发酵类型由乙酸-丙酸发酵类型转变为丙酸-乙酸发酵类型;但对氨氮浓度和NDF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中添加小肽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以及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5交叉设计,以底物的精粗比(40∶60、50∶50、60∶40)和小肽的添加水平(0、0.75%、1.50%、2.25%、3.00%)作为两试验因素,试验共1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发酵48 h后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NDF和ADF的降解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1.50%和2.25%水平效果较佳。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产气量(GP)和干物质(DM)、粗蛋白(CP)的降解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2)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pH逐渐降低(P<0.01),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逐渐升高(P>0.05),且50∶50和60∶40无显著差异。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pH和MCP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2.25%水平最高。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氨态氮(NH3-N)浓度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挥发性脂肪酸(VFA)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在3种精粗比条件下,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乙酸与丙酸比(乙/丙)和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比例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以1.50%水平时乙/丙最小,乙酸比例最低,2.25%水平时异位酸比例最高。综上所述,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体外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着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精粗比为50∶50和60∶40时效果较好,小肽的添加水平以1.50%和2.25%为宜。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体外产气量法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棉籽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棉籽油的添加水平分别设0(对照组)、1%、2%和3%。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棉籽油使人工瘤胃的最大产气量依次降低,但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棉籽油并未显著改变发酵液pH值和NH3-N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棉籽油可以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木聚糖酶(XYLase)活性,仅在发酵48h后,各处理组的CMCase活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棉籽油添加水平的升高可以依次降低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降解率,发酵48h后,2%和3%组D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棉籽油并未显著影响总挥发酸浓度(TVFA)、乙酸摩尔百分比、丙酸摩尔百分比和乙丙酸比。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体外发酵法,探讨皇竹草和精料以不同比例配制成的全混合日粮(TMR)对雷州山羊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精料与皇竹草按干物质0:100(Ⅰ组)、10:90(Ⅱ组)、20:80(Ⅲ组)、30:70(Ⅳ组)和40:60(V组)比例配制日粮,在体外发酵的第4、8、12、24和48 h取样分析其发酵参数的变化,为皇竹草在雷州山羊TMR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①随着精粗比的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逐渐增高,纤维物质、粗灰分含量逐渐降低,且4、8、24、48 h累积产气量呈现极显著增长(P<0.01)。②随着发酵时间和精料添加比例的增加,瘤胃pH呈下降趋势,同一时间点,Ⅳ、Ⅴ组pH均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同一时间点,Ⅳ、Ⅴ组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48 h的氨态氮浓度均高于4 h,4、24 h时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pH与累积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累积产气量与干物质降解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P<0.01);各个发酵时间pH与干物质、粗灰分、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粗蛋白质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累积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与TMR日粮粗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干物质、粗灰分、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精料和皇竹草的比例为30:70时,可获得较好的发酵效果,且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揭示不同添加量、不同种类的中链脂肪酸对50∶50精粗比饲粮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为中链脂肪酸种类及添加量的选择及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全价混合日粮(TMR,精粗比50∶50)为发酵底物,在体外瘤胃液(取自延边黄牛)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0.2%、0.8%、1.2%、2.0%(干物质基础)的辛酸(C8)、癸酸(C10)和月桂酸(C12)。每个中链脂肪酸5个组(CON组、T1组、T2组、T3组和T4组),每组3个平行。研究它们对肉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产气参数、甲烷产量、瘤胃原虫数量、发酵参数、体外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时间点辛酸和癸酸各试验组的产气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月桂酸T2~T4组产气量从24 h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月桂酸添加量的增加,产气量在24、36 h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2)随着3种中链脂肪酸添加量的增加,甲烷产量和瘤胃原虫数量均呈线性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水平肉桂醛(CA)对肉羊饲粮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特性及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12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杂交成年肉用绵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在每千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200CA组)、300(300CA组)、400 mg(400CA组)的CA,采用尼龙袋法测定饲粮营养物...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剂量过瘤胃淀粉酶对体外发酵及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体外试验采用两步法,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对照)、0.5和1.0g/kg的过瘤胃淀粉酶,在体外发酵培养96h,以模拟瘤胃、真胃和小肠的消化过程,测定底物营养物质消失率。动物试验选择120头产奶量和泌乳天数接近的经产荷斯坦牛,分为3组,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相同胎次的牛随机分配到各组中,分别饲喂0(对照)、10和20g/(头·d)的过瘤胃淀粉酶,试验期42d。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过瘤胃淀粉酶可显著提高淀粉消失率(P<0.05),对干物质消失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过瘤胃淀粉酶添加组数值上高于对照,且1.0g/kg添加组数值最高。动物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20g/(头·d)过瘤胃淀粉酶组产奶量高出1.13kg/d(P<0.05);10 g/(头·d)组产奶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上高出对照组0.65kg/d;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淀粉酶对各种乳成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数值提高了乳成分总产量。由以上两部分试验结果可知,添加过瘤胃淀粉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