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及组合消化酶对奶牛乳腺组织分离的影响以及不同FBS浓度培养基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纯化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25%胰酶+0.20%Ⅱ胶原酶对组织块分离效果最好,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最多,5%与10%浓度FB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纯化效果最好,5%与10%浓度FBS对细胞生长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及组合消化酶对奶牛乳腺组织分离的影响以及不同FBS浓度培养基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纯化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25%胰酶+0.20%Ⅱ胶原酶对组织块分离效果最好,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最多,5%与10%浓度FB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纯化效果最好,5%与10%浓度FBS对细胞生长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1).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研究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对其表达β-酪蛋白mRNA的诱导作用.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机械破碎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对胰酶的敏感性不同,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通过细胞计数法测定纯化细胞的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蛋白18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8种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组合培养液诱导细胞表达β-酪蛋白mRNA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机械破碎法可以分离得到增殖旺盛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与组织块培养法相比,具有细胞迁出速度快等优点.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在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及第20代乳腺上皮细胞中都检测到角蛋白18的表达.100 ng/m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著提高了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mRNA的表达(P<0.05).由结果可知,本试验采用的机械破碎法是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100 ng/mL IGF-Ⅰ对细胞中β-酪蛋白mRNA表达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激素和生长因子对乳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原代外植块培养法,经传代获得乳腺上皮细胞,添加不同浓度的FBS、EGF、胰岛素、氢化可的松和ITS,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5% 的FBS、10 μg/L的EGF、1 mg/L的胰岛素、0.1 mg/L的氢化可的松、10 mL/L的ITS对乳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较大.说明不同激素和生长因子对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均具有调控作用,但作用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体外培养纯化出稳定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试验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取妊娠后期或泌乳期的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分离乳腺腺泡,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奶牛乳腺细胞,应用差时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纯化出来,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细胞的纯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纯化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多为多角形,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清晰可见,多呈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生长,并可分泌乳滴,角蛋白-18反应阳性,波形蛋白反应阴性;纯化的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多为长梭形,呈旋涡状或放射状生长,角蛋白-18反应阴性,波形蛋白反应阳性;经纯化后2种细胞的纯度均可达95%以上,可满足后续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探究乳腺组织冻存方法,选用24月龄无泌乳史荷斯坦奶牛,采用组织块种植法,通过侧置和倒置两种方式,分别从新鲜和冻存(8个月)的乳腺组织中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结果表明,侧置处理能使乳腺细胞爬出时间缩短1~2d,并改善组织块贴壁速度和效果;回收于前次培养后的乳腺组织块再分离培养,贴壁第2天即有乳腺上皮细胞爬出;一步冷冻(-80℃)液氮保存较大奶牛乳腺组织块,冻存液A(FBS∶DMSO∶DMEM/F12=7∶2∶1)冻存的组织块存活率为50%,冻存液B(FBS∶DMEM/F12∶DMSO∶HEPES/丙酮酸钠贮存液=10∶7∶2∶1)冻存的组织块存活率为56%。可见,作者建立的侧置处理法和组织块回收法可以用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以缩短组织块种植法实验周期,冻存液中加入缓冲液HEPES/丙酮酸钠后有利于组织块生物活性保持。  相似文献   

7.
从荷斯坦奶牛乳房无菌采取乳腺组织,通过不同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化牛乳腺上皮细胞,研究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效果.结果表明:组织块接种、0.25%的胰酶和100 u/mL透明质酸酶的混合液37℃消化组织块3 h.可以得到大量细胞用于原代培养.在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在培养液中添加10%的胎牛血清、100μg/mL的双抗、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硒酸钠等,组成的完全培养液中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良好.上皮细胞显微结构显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舍有不同的细胞类型,大多数上皮细胞呈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成片,细胞界限明显,部分细胞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旨在培养功能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为奶牛泌乳调控和奶牛乳房炎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功能性的细胞模型。采用组织块细胞培养法来分离纯化并鉴定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来分析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是否为正常的"S"形;观察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来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上皮型;选择培养至10和20代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组织块细胞分离法能够成功获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传至20代。2)培养5~6 d成纤维细胞迅速增殖且周围分裂出少量的上皮细胞。培养8 d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岛屿状集落,呈单层"鹅卵石"和"铺路石"形态生长。3)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角蛋白18鉴定为阳性。4)培养至10和20代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染色体数为60条,具有正常的细胞二倍体核型。综上所述,采用组织块培养细胞能够获得具有稳定性、功能性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但不是永生化细胞。  相似文献   

9.
机械破碎法分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机械破碎法分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并对分离细胞 (试验组 )和未分离的乳腺组织块 (对照组 )进行体外培养 ,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效果。培养液由DMEM /F1 2 加 2 0 %小牛血清组成 ,培养条件为 5 %CO2 、 37℃。机械破碎法分离的细胞在培养 2d开始生长增殖 ,7d基本长满培养板底部 ;而培养的乳腺组织块细胞到 5d后才呈现旺盛生长 ,长满培养板底部需 1 4~ 1 5d。结果表明 ,机械破碎法是分离乳腺上皮细胞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4,(9):11-14
为建立稳定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BMEC),进一步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体外蛋白的分泌情况,本试验首先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用胰蛋白酶纯化细胞,并运用SDS-PAGE进行鉴定。采用MTT分析细胞活力,瑞氏-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进行分析,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β-酪蛋白(β-CN)含量。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培养出较纯化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生长曲线呈明显"S"型,用瑞氏-吉姆萨法染色细胞,细胞核形态多为卵圆形且呈现明显蓝紫色。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可连续多次传代且未出现永生化,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证明细胞活力良好;测定其β-CN含量为3.3 mg/L。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重荧光定量RT-PCR (real-time RT-PCR)方法,提高对多病原检测的速度和灵敏度,促进对犊牛腹泻的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分别在牛星状病毒(BAstV)ORF2基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5'端非编码区,牛冠状病毒(BCV)N pro基因和牛轮状病毒(BRV)VP6基因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并试验筛选了四对有效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一步利用含4种病毒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以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并对四重Real-time 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各种临床样本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Real-time RT-PCR最适退火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0℃和45 s,BAstV、BVDV-1、BCV和BRV的引物浓度分别为300、300、400和500 nmol·L-1,探针浓度分别为250、150、100和300 nmol·L-1。对BVDV-1、BCV和BR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2copies·μL-1,对BAstV的最低检测限为103 copies·μL-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该方法对临床采集的粪样的阳性检出率高于PCR方法。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四重Real-time RT-PCR方法可以用于犊牛腹泻常见病原BAstV、BVDV-1、BCV和BRV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牛冠状病毒(BCoV)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牛的呼吸道感染和成年牛的冬季痢疾的重要病原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牛冠状病毒可在不同物种间发生传播,目前已在野生反刍动物和人类中检测到类似BCoV的病毒.深入开展对牛冠状病毒的研究对该病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对BCoV基因组结构、流行病学、发...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使用3~6月龄健康易感牛9头(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抗体均阴性),共分3组,每组3头犊牛。第1组首免肌肉注射IBRV-LNM弱毒疫苗株种毒,接种1周后,每头牛接种BVDV-SM弱毒疫苗株;第2组只接种BVDV-SM弱毒疫苗株种毒,接种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为对照组,接种MDBK细胞培养液。接种BVDV-SM疫苗毒后每周采血至疫苗毒接种后28 d,测定接种后BVDV抗体效价,并采用BVDV-JL检验用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第1组与第2组试验动物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能够抵抗BVDV-JL强毒攻击达到免疫保护的效果,说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M弱毒疫苗株接种后在牛体内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M疫苗毒不产生免疫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吉林省黄牛“猝死症”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以来,对吉林省黄牛“猝死症”的病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人工感染试验、毒物检验、牛毛硒元素分析及病尸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A型魏氏梭菌是主要病原菌,其他细菌有协同作用;牛冠状病毒或粘膜病病毒感染、缺硒等为本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16.
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0.76%的EDTA分离剥取输卵管上皮细胞是一种好的试剂,10%胎牛血清(FCS)TCM-199培养其上皮细胞,5-6d即可生长成单层,寿命可延至3-4周,共同培养从第7天开始,其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与颗粒细胞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17.
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目前,ICSI技术已经成功的用于生产试管婴儿,治疗人类的男性不育。在牛上,ICSI技术主要用于生产性控胚胎以及受精机理和转基因的研究。作者综述了牛ICSI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牛ICSI技术的各种影响因素,阐述了ICSI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ICSI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基层临床牛医和牛场(户)技术人员全面认知和科学控制牛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bovine),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从病原特性、流行特点、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控制措施等5个方面进行有侧重点的描述,以期对牛病防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感染,其中急性型和慢性型对牛的生长发育会造成巨大影响。为更好地控制该种疾病发生流行,该文主要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