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茄子杂种一代制种技术实践证明,开展茄子杂种一代优势利用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前景十分广阔。但如何提高茄子杂种一代制作产量呢?茄子杂交制种应在保护地条件下进行,单株上应对茄留2个,四门斗留1个杂交果,每天适宜的授粉时间为上午8小时以后。杂交授粉要在母...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了茄子杂种一代制种技术:不同栽培形式、种株不同留种部位、制种田管理对茄子杂种一代产量的影响。实践证明开展茄子杂种一代优势利用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前景十分广阔。 一、不同栽培形式对F1种子产量的影响 笔者在露地条件下进行茄子杂交制种,平均每666.7m2产15kg左右,而在保护地条件下制种,则平均每666.7m2产30kg左右,同时种子品质也有所改善。 二、种株不同留种部位对F1种子产量的影响 1987年笔者在1333m2大棚内选留种株不同部位的种果进行杂交制种试验,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7.98m2,3个处理,即处理a:对茄…  相似文献   

3.
王华田  贾春梅 《蔬菜》1996,(1):29-30
茄子一代杂种的制种技术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王华田,贾春梅茄子是茄科茄属中以浆果为产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印度东部及缅甸一带,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夏秋主要蔬菜之一。茄子的杂种优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抗病、早熟、丰产、优质、整齐一致等方面都优于一般...  相似文献   

4.
提高茄子制种纯度和产量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茄子在抗病、丰产、优质、整齐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目前我国推广的茄子品种绝大多数为一代杂种,种子生产主要由人工杂交制种。由于制种技术性强,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种子纯度不高,制种产量低,导致一代杂种种子成本高。为此笔者总结了在生产实践中确保一代杂种种子纯度、产量的几点经验体会,供制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据国内外报道,辣椒杂种一代优势非常明显。优良组合比对照增产30-40%以上,其增产效果优于番茄、茄子。 我国辣椒杂种一代优势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比番茄、茄子开展晚,目前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南京、旅大、长沙等地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很多研究单位正在筛选组合,可望在近年内选  相似文献   

6.
茄子一代杂种熊岳紫长茄的选育付政文,杜述林,李立申,康成山,张立今,李福生(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115214)熊岳紫长茄是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育成的茄子一代杂种,具有早熟、优质、抗病、高产等特点。经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平均比...  相似文献   

7.
茄子单性结实种质材料9101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茄子单性结实种质材料9101的发现笔者在进行茄子种质资源耐寒性田间鉴定时,在地方品种中发现了耐寒性强的单性结实株。经过连续多代筛选,已成为单性结实性能稳定且园艺性状优良的种质材料———9101,并与非单性结实茄子品种配制的一代杂种也都表现为单性结实,...  相似文献   

8.
青丰一号绿茄是我们在保存的一代茄子杂种中经多代选育的优良株系杂交而育成的早熟一代杂种,较抗黄萎病,耐绵疫病,适合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早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春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9.
单性结实茄子新品种辽茄15号是以EY3-2-14-5为母本、EY2-2-6-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999年从国外引进优质茄子资源材料57份,2000年在塑料大棚中进行引种鉴定,其中有21份为单性结实茄子资  相似文献   

10.
早熟茄子新品种——丰研2号冷如新陈耀庭(北京市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00071)丰研2号是茄子早熟一代杂种,由北京市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育成。1994年5月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年获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现已在全国...  相似文献   

11.
极早熟优良茄子品种龙杂茄二号龙杂茄二号是黑龙江省园艺所北方茄子研究中心,1987年配制的早熟茄子一代杂种.原代号“88—37”,1992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龙杂茄二号.该品种表现极早熟、抗病、丰产、质优.其突出特点是前期产量高...  相似文献   

12.
茄子苏×长一代杂种,已在生产中应用多年,仍不失为一个优良杂交组合。但露地制种易受不良环境条件影响,座果率低,雨季易烂果;若大棚春季制种,则经济上下合算。根据茄子对温度要求高,耐热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徐州市下河头农科站采用大棚栽培越冬芹菜或早熟甘蓝,后茬进行茄子杂交制种,平均每亩收杂交种53公斤,高的达62公斤,做到蔬菜生产和茄子制种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多年生产实践,根据茄子生理特性及日光温室环境情况,总结了日光温室茄子生产关键技术,以便农民在栽培过程中抓住主要环节,掌握促花促果,环境、植株、肥水调控的技术要领,生产绿色环保型产品,获得较高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一、目的 利用“苏州牛角”与“徐州长茄”配制成的“苏长茄”一代杂种,自1974年以来,在江苏省内多点示范推广的结果表明,它其有适应性较强、果色光泽好、皮薄、肉质较软、种子较少、口味鲜等特点。同时比一般地方栽培品种增产40%左右,是一个早熟、丰产而又较耐热的一代杂种。 目前国内茄子杂交制种大都在露地栽培条件下进行,但在江苏地区,在杂交茄子种果生长期,正值霉雨季节(6月中旬—7月),种果易患轮纹褐斑病而大量腐烂,致使杂交茄子种子产量低而不稳。据南京、徐州等地经验,霉雨期短每由可收杂交种子10—20斤,如霉雨期长,则种子亩产量多…  相似文献   

15.
栽培茄与野生茄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茄子栽培种(Solanum melongena)自交系‘E-35’、‘E-38’、‘E-8’、‘E-30’与野生种水茄(Solanum torvum)为亲本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E-35×Solanum torvum的种间杂种。对F1杂种进行形态学、RAPD、GISH分析以及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种间F1多数形态性状居中,花粉具有较高的活力,具有可稔性。RAPD以及GISH分析表明,F1植株不仅包含双亲带型,而且产生新的特征带,含有栽培茄与野生茄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n=24,表明所得的F1杂种为真正的种间杂种。杂种经过人工接种及田间发病鉴定,表现高抗青枯病,其抗青枯病性状可能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该种质可以作为茄子抗病育种的一个新抗源。  相似文献   

16.
茄子嫁接栽培是目前蔬菜生产上防治土传病害效果最为明显并且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的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云南弥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注重科技,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于2007—2008年在弥城镇张迁村民委员会杨家营村进行了茄子嫁接栽培的试验示范,最终得出:采用野生茄——红茄作砧木、惠农二号作接穗嫁接的茄子,嫁接苗成活率高,达95.2%,抗黄萎病,且生长势强,生育期及果实采收期延长,茄子产量增加(每667m2增产481kg),达到了使菜农增收的目的(667m2增收461元,增幅达8.7%)。且茄子嫁接技术简单易学,便于掌握,所以可进一步在我县推广应用。现将茄子嫁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保护地早熟栽培的茄子是辛口镇农业生产的支柱产品之一,而辛口镇是西青区乃至天津市茄子的主要产区。由于多年的重茬,根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阻碍了茄子生产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了农民种植茄子的积极性,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达5000多万元。 针对这一现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从1996年着手,在大量的研究、试验、示范基础上,结合外地先进经验,到1998年从根本上掌握了防治茄子根腐病的方法一一嫁接防病法。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效、快捷、简单易学;二是生产出的茄子品质好、产量高且能…  相似文献   

18.
茄子嫁接栽培是目前蔬菜生产上防治土传病害效果最为明显并且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的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云南弥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注重科技,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于2007-2008年在弥城镇张迁村民委员会杨家营村进行了茄子嫁接栽培的试验示范,最终得出:采用野生茄--红茄作砧木、惠农二号作接穗嫁接的茄子,嫁接苗成活率高,达95.2%,抗黄萎病,且生长势强,生育期及果实采收期延长,茄子产量增加(每667 m2增产481 kg),达到了使菜农增收的目的(667 m2增收461元,增幅达8.7%).且茄子嫁接技术简单易学,便于掌握,所以可进一步在我县推广应用.现将茄子嫁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茄子种间体细胞杂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应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 获得了茄子近缘野生种Solanum torvum、S. aethiopicum 与栽培种S.melongena (六叶茄, Dourga) 的种间体细胞融合四倍体再生植株。染色体检测表明该植株为四倍体(2n =4x = 48) , 荧光免疫检测证明为种间体细胞杂种, 青枯病抗性鉴定表明带有抗病基因, 田间生长表现为倾向野生亲本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20.
屈小江  杜晓荣  潘绍坤 《蔬菜》2012,(11):33-35
蓉杂茄5号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茄子课题组以早熟、丰产、优质、抗病为目标,于2010年选育而成的极早熟、丰产、优质、抗病性好的一代杂种,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