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大小采伐林隙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非林隙林分中种子库储量远高于林隙,但多样性比林隙低;不同大小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差异显著,其中50~100 m2大小的林隙内种子库储量最大;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减少,但多样性有所增加;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的种子库储量变化较大,且丰富度大小同个体密度大小的变化不一致;种子库中优势种突出,水曲柳、紫椴、山槐与色木槭4个树种的种子数量占种子总量的74.3%以上;地表凋落物层对种子落入土壤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在林隙形成初期,种子库的组成及数量主要由腐殖质层种子库决定,但随时间的推移枯枝落叶层种子库对整个种子库的贡献越来越大;林隙内土壤种子库同地上更新幼苗相似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3.
4.
利用林分生长过程表确定林分生长发育过程,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安排森林经营措施、计算蓄积量、材种出材量和确定森林采伐量等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主要天然次生林(白桦,山杨,柞树)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多年调查的临时样地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从中选出584块符合条件要求的样地,借助Excel、SPSS11.0和ForStat统计分析软件,对中等立地条件下各树种的主要林分调查因子进行方程拟合,并对生长方程进行检验,分别编制了林分生长过程表,为该地区主要天然次生林的生长收获预估等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将林木分为特优木、优势木、中庸木和被压木,应用永仁县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试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资料,分析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林分的生长过程中优势木株数只占林分总株数的27.34%,但材积占林分总材积的比例达66.58%;25年生优势木的单株平均材积是中庸木和被压木的2.91倍和10.46倍。11年生时云南松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为0.83 m,高生长主要在3~11年;33年生时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为2.065 cm。胸径生长主要在11~33年,此期间林分应适度间伐,可促进其快速生长。46年生时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为0.053 693 m3;53年后明显下降;材积生长主要在32~53年期间;60年时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等,说明进入数量成熟阶段,可以主伐。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期长,建议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提高林分质量和缩短大径级培育时间。 相似文献
6.
次生林火后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被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分析黑河地区近20 a来不同重度火烧迹地上植被的演替变化。研究表明:火后初期,草本、灌木迅速占据火烧迹地,灌木在数量和盖度上不及草本,随着火烧年度的推移,草本、灌木在数量和盖度上逐渐减少,物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乔木在数量和盖度上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灌木、草本高频物种所占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灌木高频物种高于草本的高频物种。另外还发现不同火烧迹地上灌木物种的相似度高于草本物种相似度,相似度范围波动较大,火烧迹地上相邻年份物种的相似度高于年份相差久远物种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7.
8.
华北落叶松是冀北山地最重要的用材和生态树种。本文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龙头山分场华北落叶松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分析其生长过程。研究表明:在所测树龄(97 a)范围内,胸径和树高总增长量均是逐年增加,材积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华北落叶松胸径、树高生长过程符合Richards模型,材积的生长过程符合Gompertz模型。依据所拟合的生长过程曲线可推测出华北落叶松数量成熟龄为120 a左右,是培育大径材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林区天然次生林胡桃楸的适宜生长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次生林主林层胡桃楸34株平均木(胸径为11.0~39.1 cm)的树干解析数据,结合反映植物生长空间的冠幅,进行5,10和15年抚育间隔期的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林分蓄积增长量与生长空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不同抚育间隔期胡桃楸胸径与适宜生长空间关系的模型;利用林冠下层27株胡桃楸平均木(胸径为4.6~14.3 cm)的树干解析数据,评价适宜生长空间模型应用于被压状态胡桃楸时的生长促进效果.结果表明:1)3参数S型曲线模型和二项式模型分别能够很好反映胡桃楸前5,10和15年间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林分蓄积增长量与冠幅的关系;2)不同抚育间隔期胡桃楸胸径与适宜生长空间关系的模型为幂函数模型(y=a×x~b);3)对数函数模型(y=a×ln(x)+b)能显著反映适宜生长空间下胸径与材积定期生长量的关系;4)适宜生长空间下胡桃楸5,10和15年材积定期生长量至少比生长空间受限条件下的林木提高97.8%,114.4%和128.5%.采用5,10,15年抚育间隔期时,不同胸径胡桃楸的适宜生长空间分别是相应胸径的0.256 6~0.368 7,0.344 1~0.447 1和0.449 1~0.504 6倍. 相似文献
10.
11.
以长白山过伐林区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林4个局级固定样地连续12年的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样地内主要针叶树种红松、冷杉和云杉,从1978年到1984年6年内的胸径与定期平均生长量对应值数据,建立林木径阶生长转移概率模型,预估林木径阶平均生长量,并利用1990年观测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概率模型实际应用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同时还分析了1978年至1990年12年间云冷杉林的枯损林木株数分布特征,通过模型模拟和检验,表明Weibull分布函数适用于异龄混交林的枯损株数分布模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热带次生林生产潜力与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成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现状、经营情况的相关资料分析和重点地区的实地调查后认为:从目前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来看,对比人工林,次生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益;与原始林比较,次生林在吸收CO2和释放O2和改良土壤的功能相对强,而固土效益和蓄水效益则较低。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样地的调查分析,由于缺乏经营,次生林的木材生产能力相当低,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约仅78m^3/hm^2,为世界平均森林蓄积水平的68%左右。通过经营,中国次生林有较大的生态和经济潜力开发空间。由于中国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存问题都很突出。因此,要保护和发展次生林,只有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其可持续性。通过一年的调研,根据中国的经营传统和结合现实状况,归纳出目前在中国可以普遍推广的三个主要经营模式,即:社区综合经营模式、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和经济物种套种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次生林分布、类型与面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林的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占世界热带林面积约三分之一的热带次生林,其经济和生态效益通常较差,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因此也往往被进一步破坏。将次生林经营纳入可持续经营的轨道,是实现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重要战略。通过对中国热带森林研究、经营和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本项目实施过程的实地调研取得的结果,文章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分布、面积和类型作了阐述。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以及福建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包括124个县市的全部和50个县市的部分地区。据可认可的资料统计,中国热带林地面积(不含台湾省)约1125.6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074.49万hm^2,次生林面积544万hm^2。次生林占热带地区林地面积的48.3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50.63%。中国热带林地和次生林的实际数字估计要比这一数值大6%以上,因为中国这几年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森林植被恢复得很快,林地和次生林一直在不断增加。热带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包括湿润雨林、山地雨林);热带季雨林(包括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南海珊瑚岛植被;海岸红树林等。从森林经理的角度,中国热带次生林的类型可分为:(1)次生阔叶林,包括次生常绿阔叶雨林、次生季雨林和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2)次生灌木林;(3)次生针叶林;(4)次生红树林及次生珊瑚岛林等四大类型。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相关资料,在对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重点热带次生林林区或典型经营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中国热带次生林经营管理政策、经营现状和经营技术。中国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的1951年开始提出,但在20世纪50至80年代中期,主要以利用为目的,经营方式以封山育林为主。到了80年代后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东开始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营林方向转化的大规模经营活动,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加大。1998年发生严重的洪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以林业为主题的生态环境建设,热带次生林开始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阶段的经营特点是生态建设,经营方式以政府主导的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为主。经营技术除封山育林外,强调了退耕还林、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和地带性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但是,中国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始终未能走出木材利用或是生态防护的两个极端,缺乏既提高生态效益又提高经济效益、能满足生态和林区居民生存经济需求的可持续经营技术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了不同时期择伐后形成的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特性,研究了28年恢复期间乔木种多样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内林分的乔木种丰富度S变化较小,始终保持在18-22;(2)在次生林内更新层、演替层及林分的Simpson指数D变化趋势基本类似,主林层在受到干扰后的前15年恢复期Simpson指数D缓慢减小,第15年以后变化比较小;(3)天然次生林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小,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幅度始终保持在原始林的H±10%以内。图3表1参14。 相似文献
17.
帽儿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森林生态学典型样地法设立标准地并获取野外数据,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湿烧法测定植物、土壤中的碳。通过对帽儿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素密度及储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0.331 6~0.501 4 gc/g之间,枯立木、林下植被、枯枝落叶和半分解的有机残体(A00层)各层的碳素密度差异不大,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腐殖质(A0层)>表土层(A层)>亚表土层(B层)。2)硬阔叶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261.31 tc/hm2,山杨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95.20 tc/hm2,蒙古栎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96.41 tc/hm2,白桦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43.18tc/hm2。3)天然次生林年平均净碳固定量为4.647tc/hm2.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