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8个不同杉木地理种源的N-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显带染色体随体及其相对应的短臂末端均为深着色.着丝粒区域多数有两个明显的小点,其大小、形状和位置与cd(cehtromeredot)带相同.N-带显带难度不大,重现性好.易于检出随体染色体、随体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着丝位位置.对提高核型分析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杉木不同地理种源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林业科技》1994,(3):97-108,115
报道了应用改进的制片方法,获得了分布在15个省区48个种源的常规染色的清晰染色体图象,每种源都有3个以上分裂相和核型的照片,用电子计算机测定了6项核型指标的F值,绘制了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地理种源同不同染色体的不同核型指标多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首次成功地了N-带和带纹丰富,重复性高的G-带;比较分析了不同杉木种种源C-,N-和G-带带型,概括出了这三种带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三种显带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已往对我国杉木不同地理种源的表型特征及林业性状有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它所依据的是田间种源试验中树高、胸经、材积等经济性状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评判的。然而,这种表型差异易受环境作用的影响,准确性不高,利用细胞遗传学的理论,采用染色体分析的方法,在种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染色体标准核型和不同带型来鉴定不同种源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异,以确定种源间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4.
杉木不同地理种源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林业科技》1994,(Z1)
报道了应用改进的制片方法,获得了分布在15个省区48个种源的常规染色的清晰染色体图象,每种源都有3个以上分裂相和核型的照片。用电子计算机测定了6项核型指标的F值,绘制了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地理种源同不同染色体的不同核型指标多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首次成功地显出了N-带和带纹丰富、重复性高的G-带:比较分析了不同杉木种源的C-、N-和G-带带型,概括出了这三种带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三种显带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国内外已有多种植物获得 G-显带的成功。但是,从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nb.)HooK.)染色体 G-显带的研究仅有1986年夏晓敏等的一篇报道,并且与玉米、大麦等植物染色体显出的密切邻近的、多重的 G-带带纹比较,相差很大。我们利用 ASG 法同时获得了杉木 G-显带两个地理种源的有丝分裂早中期以及一个地理种源的中期染色体,并进行了 G-显带技术和 G-带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八个杉木地理种源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八个杉木不同地理种源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其中广西融水杉木的核型公式为2n=22=22m(2SATs),其他种源第7对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核型公式为2n=22=20m(2SATs)+2sm。核型类型为1B,第4对染色体短臂上有一对随体。融水杉木少数分裂相发现有一条B染色体,在研究中发现,同源染色体两成员长度差异对数多(核型杂合程度高)的种源,均系属于优良种源。而差异对数少的种源为一般种源(会同杉木除外),核型杂合程度的高低。可作为判定种源优劣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7.
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北缘苏南低山丘陵和苏北平原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寒害主要在苗期和造林初期1~2年生时发生,3年生时一般已无明显寒害.其种源的抗寒力主要受产地生态遗传因素的控制,在苗期具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幼林期受原产地温度因子、引种地异常非节律骤然降温气候及栽植环境条件的影响.引种只要选择避风、温暖的地形栽植,并注意在苗期、造林初期和异常降温天气时采取防寒措施,是可以成林成材的. 相似文献
8.
杉木种源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1、第2次杉木种源试验林进行生长量、开花结实、木材密度、冻害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材积与地理经纬度、海拔高呈显著负相关,树高与枝盘数、胸径与冠幅相关极为密切。不同种源生长期有差异,变幅在190~220d。杉木优良种源大多来自中心产区,产地分布自我国西南到东南。中心产区种源结实率和结实量明显小于南北两亚热带种源,其地理变异呈“V”形趋势。杉木种源冻害程度与地理纬度是密切负相关。木材密度同地理纬度相关极显著,从北到南呈纬向下降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两次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各点试验林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等进行分析,评定种源优劣与环境互作。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一次试验各试点20个参试种源11年生材积前三名平均生产量为后三名的152%—183%;第二次试验各点造林64个种源8年生材积前十名平均生长量为后十名的191%—223%。材积最大种源为最小种源的2—4倍。本省种源也优劣悬殊,我省不同地区种源选择增产效果为0—59%。根据生长量、开花结实状况、稳定性,树皮厚度、侧枝粗度、bi 值等指标综合评定,为我省不同地区选择了一批优良种源并提出了种、条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11.
杉木地理种源间杂交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杉木不同种源杂交表明,杂交亲本间地理位置(经、纬度)相差愈大,杂种优势愈明显。江苏×德昌杉、江苏×广西融水、江苏×广西玉林、江苏×贵州锦屏、江苏×湖南靖排的杂种后代,造林8~9年生时,蓄积比亲本(♀)高16.8~276.3%,比对照(优良林分子代或较好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高14.9~257.2%,据此,认为在种源种子园中进行杂交,可进一步提高种源选择的增益。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杉木染色体G-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2年,Drewry报道了红松(Pinus resinosa)染色体G-带。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多种植物染色体上诱导出了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沿染色体全长分布。这说明Greilhuber关于植物染色体不存在G-带的假说是不可信的。杉木的G-显带研究很少。夏晓敏等采用HSAG分带法,初步显出了杉木的染色体G-带,但多数染色体带纹尚欠清晰,而且没有进行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我们应用改良的ASG法,首次在杉木前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清晰的G-带,并进行了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杉木不同种源地上干材与生物量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均解析木测定材料研究表明,杉木不同种源地上干材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置信的差异。变异具有纬度和温度(热量)影响为主,冷暖变化明显的地理效应趋势,并可用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在较差立地条件下,9年生时,广西融水,湖南江华,贵州锦屏,四川犍为等优良种源,比当地同龄对照杉木生长量高,高径比大,冠径比小,树皮率低;每百平方米林分地上部分和干材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干重)分别增加22.42%-32.19%和38.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在区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尾松种源进行了亚染色体结构水平上的分析鉴别,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具有丰富的着丝粒C-带和中间C-带。抽样研究的5个种源的C-带,在同一种源内带型基本相同,不同的种源带型各不相同,呈现出种源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种源的C-带带型与区划基本上相符合,证明马尾松种源的表型地理变异与染色体亚结构的变异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杉木种源,林分,家系三水平联合试验6年生林分的生长性状和物候观测资料,研究其遗传变异信息,结果显示,种源间,种源内林分间,林分内单株间的胸径,树高,材积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在三水平任何层次上的生长性状选择都是有效的,但各层次变异差别很大,其方差分量排序依次为,种源〉林分〉家系,种源,林分,单株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848,0.399,0.232;选择层次依次是种源,林分,单株,种源(群体)的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