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藻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M)、枯草芽孢杆菌(B)、微藻和枯草芽孢杆菌(MB)及空白对照(CK)4个处理,在室内连续恒温培养35 d,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组成的演替规律,揭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DOC含量和pH,在培养第35天分别增加11.93%、17.80%、5.58%和2.75%。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促进土壤细菌群落间的正向相互作用,显著增加网络拓扑参数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更加复杂。【结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改良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配施对复垦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找矿区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最佳培肥模式。[方法]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机肥、化肥和菌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有机肥+化肥+菌肥处理与其余处理相比,显著降低5.00mm团聚体数量,0.25d≤0.500、0.50d≤1.00mm团聚体数量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复垦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及其玉米产量提高最显著,其中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0.51~4.88mg·kg-1,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提高了0.13~4.78mg·kg-1;玉米产量提高了24.04~2 524.90kg·hm-2。施用菌肥与未施用菌肥的处理相比,5.00mm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93%~21.78%,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62.03%~13.36%,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提高了3.92%~69.18%。2.00d≤5.00mm团聚体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贡献率最高,5.00mm团聚体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贡献率最低。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5.00mm团聚体含量降低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有较大提高。[结论]施用有机肥+化肥+菌肥配合春旱季节耙、耱、镇压等可以有效降低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玉米产量,可作为矿区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最佳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岩溶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特征,可为该地区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滇中高原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3种团聚体(粒径<0.25 mm、粒径0.25~2.00 mm、粒径>2.00 mm)分布特征,团聚体4种水解酶(淀粉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3种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①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团聚体组成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由高到低依次为粒径>2.00 mm(51.31%)、粒径0.25~2.00 mm(36.53%)、粒径<0.25 mm(12.04%)的团聚体。②不同团聚体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土壤酶活性几何平均数及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均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对有机碳、全氮、全磷及酶活性的贡献率均为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最高,其次为粒径0.25~2.00 mm,粒径<0.25 mm的团聚体最低。③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团聚体淀粉酶活性均值为5.70 mg·g?1·h?1,石漠化土壤的石漠化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潜在、轻度、重度、中度,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全氮、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度、轻度、潜在、中度。团聚体粒径及石漠化程度均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但粒径和石漠化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较大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组成上占优势,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而较小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更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积累,其相应的含量也更高。图2表6参45  相似文献   

4.
选择兰州市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2种典型植物——群落碱篷(Suaeda salsa)和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2种植物群落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有机碳的粒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种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含量差异明显,碱蓬群落和盐角草群落在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主要以2 mm和0.5~1 mm粒径团聚体为主。碱篷和盐角草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呈V型分布。2种群落在2 mm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但是其对总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较低,而0.5~1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低,但其对总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却高达27.74%,说明了在内陆盐沼2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能力较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2 mm、1~2 mm和0.5~1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总之,盐角草群落固碳能力更强,提高土壤中2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土壤的抗蚀性,0.25 mm粒径团聚体可以固持更多稳定的碳源,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内陆盐沼湿地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采自吉林省农安县新刘家镇刘家村三社黑钙土中的细菌种群组成:(枯草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类产碱假单胞、荧光假单胞菌变种Ⅰ、施氏假单胞菌、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Ⅰ、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Ⅱ、约氏不动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喜盐微球菌、产黄纤维单胞菌、粪肥纤维单胞菌、柠檬色节杆菌、球形节杆菌、黄黄色杆菌等)及其鉴别特征,并根据其在土壤中的数量组成和分离出现率确定了柠檬色节杆菌、球形节杆菌、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Ⅰ、类产碱假单胞、荧光假单胞菌变种Ⅰ、枯草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粪肥纤维单胞菌为黑钙土的优势细菌种群。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HF)、单施有机肥(OF)、有机肥+低量枯草芽孢杆菌(BOL)、有机肥+中量枯草芽孢杆菌(BOM)、有机肥+高量枯草芽孢杆菌(BOH)和单施枯草芽孢杆菌(BS)共7个处理,研究其对穿心莲生长、有效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长时期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穿心莲的地上部鲜重、叶面积、叶片数、根重、叶片叶绿素含量各指标值大多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各处理。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植株地上部的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总内酯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根际土壤pH值和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且大多差异显著。有机肥配施高量枯草芽孢杆菌处理(BOH)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6个处理;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有机肥配施中量、高量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单施有机...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水稻生长安全,防治穗颈瘟效果较好,其中破口前7d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300mL/hm2+有机硅助剂处理防效最高,达84.1%;破口前7d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25mL/hm2+有机硅助剂处理产量最高,达9321.0kg/hm2。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基质栽培方式,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盐胁迫下对黄瓜植株生长、生理生化代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盐胁迫栽培时,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植株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1 g.L-1NaC l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同样促进植株的生长,增加了株高与叶面积,提高了植株SOD、POD和CAT保护酶的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产量比未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增产18%,且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果实的品质;而在2 g.L-1NaC l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无促进作用。因此,在1 g.L-1NaC l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可一定程度提高黄瓜植株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土壤2.00 mm和0.25~2.00 mm团聚体粒级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2.00 mm粒级团聚体比例较对照提高38.0%;秸秆全量还田除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较对照降低,其余均增加;秸秆1/2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粒级含量(0.25 mm),提高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产量。由此可知,秸秆还田后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与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并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枯草芽孢杆菌B29对黄瓜根际功能细菌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方法]用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和化学杀菌剂(百菌清)灌根处理黄瓜根际土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对根际功能细菌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后,根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在第10、20天显著增加,第30、40天恢复到与对照一致;施用百菌清处理后,在第10、20天根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在0.01水平显著低于枯草芽孢杆菌B29处理组,至第30、40天恢复到与对照一致.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对黄瓜根际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呈现同样趋势.[结论]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29不仅促进黄瓜根际功能细菌的生长,而且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在(≥5.00、2.00~5.00、1.00~2.00、0.50~1.00、0.25~0.50、0.25 mm)6种粒径下的分布情况及稳定性;在对团粒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3种处理方式[慢速湿润法(SW)、扰动湿润法(WS)、快速湿润法(FW)]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振荡次数的增加,≥1.00 mm的粒径百分比逐渐减少,而1.00 mm的粒径百分比逐渐增加。3种处理方式(SW、WS、FW)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不同,≥5.00 mm粒径百分比在SW处理方式下最大,在FW处理下≥5.00 mm粒径百分比最小。[结论]SW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破坏性最小,同种处理方式下随着坡度的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室内培养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秸秆还田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添加4%不同形态玉米秸秆和根系进行室内培养腐解转化,探讨不同土壤圈对微团聚体的作用。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不同圈数,从内层(0)到外层(7),粒径为0.05~0.02mm和0.02~0.002mm依次增加,而<0.002mm及>0.25mm则表现为依次降低。可知:添加有机物降低了粒径0.05~0.02mm和0.02~0.002m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了<0.002mm及>0.25mm团聚体含量;相同圈土壤,不同处理间,团聚体变化最为明显的为N2处理,故各处理间比较,添加秸秆粉末对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影响最为明显。由此可知,添加秸秆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具有明显作用,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盐渍化导致土壤中养分流失、土壤结构被破坏,是阻碍新疆绿洲农业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棉粕对不同类型盐渍化(NaCl盐渍化、Na_2CO_3盐渍化)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探究其变化。结果表明:小粒级团聚体(0.25 mm、0.25~2.00 mm)中有机碳含量高于大粒级(2.01~5.00 mm)团聚体中碳含量,全氮含量则相反。两种盐渍化土壤施入棉粕后可以减少2.01~5.00 mm大粒级团聚体比例,增加小粒级团聚体比例,不同含量氯化钠盐渍化+棉粕处理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增加幅度大于不同含量碳酸钠盐渍化+棉粕处理,小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大粒级团聚体中全氮含量是影响盐渍化壤养分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1.00~2.00 mm、0.25~1.00 mm、<0.2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下,在0~20 cm土层4种粒级的土壤团聚体中,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免耕、少耕、秋翻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对同一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而言,0~20 cm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随团聚体粒级变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在秋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说明对该地区土壤翻动处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可作为改善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黄瓜苗期生长的枯草芽孢杆菌浓度,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设置纳米碳溶胶和枯草芽孢杆菌浓度双因素试验,纳米碳溶胶稀释倍数设0、350、650倍,枯草芽孢杆菌浓度为0、8×107、1.6×108 CFU·mL-1,分析枯草芽孢杆菌和纳米碳溶胶对黄瓜苗期长势、根系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纳米碳溶胶能够显著增强黄瓜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改善土壤状况。单施情况下,1.6×108 CFU·mL-1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可以促进根系生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值)的同时提升土壤P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650倍纳米碳溶胶处理可以显著促进植株叶片生长,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57.36%。8×107 CFU·mL-1枯草芽孢杆菌与650倍纳米碳溶胶共处理使株高相对生长率提高6.51%,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根系干质量、鲜质量、表面积、直径和体积均为处理中最高,比未添加菌剂与纳米碳的处理分别提高56.63%、57.14%、66.15%、56.55%、21.94%,降低土壤EC值,土壤中细菌数量是未添加菌剂与纳米碳的1.85倍,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转化和稳定的作用机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通过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方法,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培养过程中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总矿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均以2 mm和2~0.25 mm为主,其总量在78%以上,玉米单作显著减少2 mm团聚体的比例,但却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的比例。不同种植模式下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全土、2 mm团聚体和2~0.25 mm团聚体。全土中玉米大豆间作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大豆单作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在单作处理与对应的间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全土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作用的强弱表现为单作处理比对应的间作处理更强,并且大豆单作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快,有机碳矿化作用最强,而0.25 mm团聚体C_0/SOC值(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作用消耗土壤中有机碳的比例)较全土及其他两个粒径团聚体显著降低,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2 mm和2~0.25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研究表明,大团聚体(0.25 mm)在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矿化中起重要作用,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白萝卜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菲律宾鳗鲡肌肉营养价值的影响。以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含量饲料饲养菲律宾鳗鲡为对象,对其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营养、脂肪酸营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菲律宾鳗鲡肌肉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菲律宾鳗鲡属氨基酸组成均衡性较好(SRC80,∑EAA/∑NEAA60%)的优质水产品,富含Glu、Arg、Asp等有助于术后病人康复的氨基酸。Lys含量较为富余,适当摄入可平衡谷物中Lys短缺。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对其氨基酸组成无显著性影响(P0.05)。菲律宾鳗鲡肌肉脂肪酸主要组成种类不少于11种,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较高,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四烯酸、EPA、DHA)。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可显著提高菲律宾鳗鲡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8.
施用有机肥提升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收集已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湿筛法)、相对独立的43篇文献的319组成对数据,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种植制度及土壤质地条件下施肥对各粒径团聚体(2、2~0.25、0.25~0.053、0.053 mm)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TSOC)及2、2~0.25、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机肥对总有机碳的提升幅度(38.0%)是化肥(8.8%)的4.3倍,而对各级团聚体有机碳的提升幅度(39.7%~72.3%)是化肥(4.3%~15.8%)的4.6~9.2倍(P0.05)。对于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而言,施用化肥无影响,但有机肥能显著提升其有机碳含量。在同一条件不同粒径下,与不施肥相比,一年两熟、旱地、砂土及黏土下施用有机肥对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在同一粒径不同条件下,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对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幅度(P0.05)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0.25 mm:砂土壤土、黏土;旱地水田、水旱轮作;0.25~0.053 mm和0.053 mm: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旱地水田、水旱轮作。施用化肥与施用有机肥结果类似,但差异不显著。施用化肥显著降低了水田中0.053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幅度为16.4%。0.25和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与TS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TSOC每增加1.00g·kg~(-1)时,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幅度(0.61 g·kg~(-1))要高于0.25 mm粒径(0.23 g·kg~(-1))。可见,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尤其是大团聚体(0.25 mm),而不同条件下,尤其在旱地及质地较轻的砂土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累积更应该考虑有机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苕子、二月兰还田和空白对照3个处理水平下大田土壤的团聚体和有机质分布特征,探讨绿肥还田对土壤结构,特别是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玉米田为例,于2021年5月和9月分别采集苕子、二月兰还田和对照的大田土壤,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其相应的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可蚀性因子(K)。结果表明,苕子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0.25~2.00 mm粒级的大团聚体含量(P<0.05),而二月兰还田处理则显著增加了>2.00 mm的大团聚体含量。从指标的角度而言,5月时二月兰处理的土壤稳定性与抗蚀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二月兰处理的D和K显著低于对照),而9月苕子处理的土壤反超前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蚀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质含量具有相关性,且最强的相关性表现在>2.00 mm粒级的团聚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绿肥还田处理后的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间发生转化,且还田处理0.25~2.00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主要由0.05~<0.25 mm团聚体含量减少引起。因此,绿肥还田能提高土壤团...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光光度法、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不同磁场强度的磁处理水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为0.05 T磁处理水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P<0.01);0.10﹑0.25 T的磁处理水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0.08 T的磁处理水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没有影响(P>0.05)。磁处理水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其生长情况与磁场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