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究内生木霉菌株P3.9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是否有不良影响,采用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跟踪测试了此菌株1个季度内对枇杷根际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内生木霉菌株P3.9后枇杷根际土壤土著真菌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接种后5~60 d,除35~40 d处理组土著真菌数量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时间以10 d为周期呈循环增减变化,接种后60~90 d以3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而对照组在5~50 d时土著真菌数量以15 d为周期呈循环减增变化,50~70 d时以2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70~75 d数量变化不大,75~85 d以10 d为周期呈增减变化,85~90 d数量呈增加态势;对照组土著真菌数量波动幅度比处理组大,真菌数量不稳定;处理组真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内生木霉菌株P3.9对土著真菌有一定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105株枇杷根际土壤真菌对生防木霉菌株P3.9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抑制率30.0%~39.9%的菌株共5个,占供试菌株的4.8%;抑制率20.0%~29.9%的菌株共13个,占供试菌株的12.4%;抑制率10.0%~19.9%的菌株共45个,占供试菌株的42.9%;抑制率0%~9.9%的菌株共42个,占供试菌株的40.0%。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枇杷根际土壤真菌菌株对P3.9生防木霉菌株的抑制率均在40%以下,82.9%的供试菌株抑制率在0%~19.9%之间。枇杷根际土壤真菌菌株不影响P3.9生防木霉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为供试菌株,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与种群密度法,检测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土著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5 d期间,以5 d为周期处理组细菌数量前10 d呈减增变化,后10 d细菌数量持续减少。对照组细菌数量前5 d减少,10~15 d期间保持稳定,后5 d增加。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20~8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其中在20~5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80~9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反。将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3个月内,处理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木霉P3.9菌株可促使枇杷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土壤稀释分离法与平板计数法测定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种群密度,跟踪测试90 d内其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前25 d内,菌株相对含量以10 d为1个周期呈增减增减变化趋势,且于10 d时达到最大值,为9.52×10~5 CFU/g,该时期木霉P3.9菌株在根际土壤中快速适应并定殖存活;25~65 d期间,P3.9菌株相对含量的变化周期延长至20 d,也呈增减增减变化趋势,且波动幅度较5~25 d期间小,该时期木霉能够相对稳定地定殖存活于根际土壤中;65~90 d期间,P3.9菌株相对含量在65~75 d期间出现小幅度增加后呈近直线状下降态势;5~75 d期间,P3.9菌株相对含量维持在10~5 CFU/g水平上,且75 d时较接种量只下降1个数量级,说明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持效期可达75 d。  相似文献   

6.
以抗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为试验材料,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适合内生木霉P3.9菌株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为PDA培养基,碳源为D-果糖、葡萄糖、麦芽糖、α-乳糖或D-甘露醇,氮源为磷酸二氢铵,温度为15~30℃,p H值为3~10。最适合内生木霉P3.9菌株产孢的培养条件是以D-果糖为碳源,以磷酸二氢铵为氮源,温度为28℃,p H值为10,光暗交替。蛋白胨极显著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致死温度为52℃。研究结果为内生木霉P3.9菌株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抗枇杷根腐病病菌的内生木霉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黄瓜及枇杷中的12株内生木霉属(Trichoderma spp.)菌株(J1、J2、J3、J4、J5、JD3、GD3、GD5、GM6、Y2、PZ1、P3.9)为供试菌株,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枇杷根腐病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的抑制率。结果表明,12株木霉对枇杷根腐病病菌均有抑制作用,菌株P3.9和JD3的拮抗等级达Ⅱ,菌株Y2的拮抗等级为Ⅳ,其余菌株的拮抗等级均为Ⅲ。菌株P3.9和JD3的抑菌率分别为80.1%、78.1%。P3.9菌株发酵滤液在50℃水浴2 h,浓度达75%时,对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菌率为78.9%。此结论可以为枇杷根腐病绿色防控提供菌种资源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以分离自枇杷主干韧皮部的内生木霉P3.9菌株为供试菌株,以菌丝生长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组合液体发酵培养液,碳源、氮源、pH及其接种量。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液为马铃薯浸汁,碳源为D-果糖,氮源为磷酸二氢铵,pH 7.0,接种量为1.5%;正交试验表明其菌丝生长的最佳组合培养条件为马铃薯浸汁,在其中添加2%D-果糖、0.05%磷酸二氢铵、pH 6.0、接种量为1.5%。按优化后的培养条件培养,最高菌丝干重可达5.1 mg/m L。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内生木霉P3.9菌株多功能性及其生防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透明圈法、农艺性状观测法、组织分离法、土壤梯度稀释法和盆栽法,分别测定其对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不同化学农药的耐药性、纤维素及磷的降解能力、促生作用、在枇杷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和枇杷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内生木霉P3.9菌株对7种植物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枇杷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93%;对5种化学农药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硫磺三唑酮的耐药性最高;对纤维素及磷有极强的降解能力;对枇杷植株有促生作用,能定殖于枇杷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盆栽防治枇杷根腐病效果可达80%。  相似文献   

10.
为弄清枇杷植株对有益菌及致病菌的激素响应差异,明确内生木霉P3.9菌株诱导枇杷植株抗根腐病病菌的信号转导途径,以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及枇杷根腐病病菌P3.1、P3.5、P3.6菌株为研究对象,将其活体接种于1年苗龄枇杷根茎部,木霉接20 g菌剂,根腐病病菌各接3个直径为5 mm的菌丝块,设木霉P3.9菌株分别与3株致病菌同时接种枇杷根系为阳性对照组,不接种任何菌体为阴性对照组,单独接种木霉P3.9菌剂为处理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处理及对照枇杷根、茎和叶中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霉P3.9菌株与枇杷互作,促使枇杷根部JA、SA含量均增加。茎部SA和JA含量均增加。叶部JA含量不受影响,游离SA含量降低,结合SA含量增加。说明枇杷根、茎和叶对有益菌木霉P3.9菌株的JA和SA响应存在组织特异性。游离SA对枇杷叶防御系统起负向调控作用,枇杷根、茎部防御系统由JA和SA途径共同转导。木霉P3.9菌株分别与致病菌P3.1、P3.5和P3.6互作,在枇杷根部SA含量均增加,JA含量变化不一致,前两者JA含量降低,后者JA含量不受影响。在茎部SA和JA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根际微生态。[方法]采取土壤分离培养分析了施用木霉菌制剂后甜瓜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在甜瓜生长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结果]接种木霉菌制剂后,甜瓜根际不同生长时期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施用木霉菌制剂,能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提高甜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郭辉娟  王薇  贺学礼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2):98-101,105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玉米(Zea mays L.)和高粱(Sorghum vulgare Pets.)4种宿主植物对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根际土著丛枝菌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  相似文献   

13.
甘肃瑞香根际真菌与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研究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笔者对生长在甘肃的甘肃瑞香根茎和根际土壤进行真菌的分离,结果获得真菌66株。经显微形态观察鉴定,它们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的9个属,其中青霉属30株,约占总数的45.5%,属于绝对优势类群。试验结果充分表明甘肃瑞香的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受内生真菌侵染和不带菌宽叶雀稗的根际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分析内生真菌侵染对宿主宽叶雀稗土壤通气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篮状菌属(Talaromyces pinophilus)和小皮伞属(Marasmius)内生真菌,新棘壳孢属(Neopyrenochaeta telephoni)内生真菌侵染后对宽叶雀稗根际土壤通气持水性能的改良效果更好。但由于试验时间较短,带菌和不带菌宽叶雀稗土壤根际物理性质的差异并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对理解禾草宿主、内生真菌以及土壤之间的互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峙培养法,从97株枇杷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对枇杷根腐病病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97株真菌对枇杷根腐病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抑制率≥60%的菌株有25株,在50%~59%之间的菌株共30株,在50%以下的菌株42株。抑制率在50%以上的菌株共55株,占总数的56.7%,其中P3.9、YPG4、PGSC3'、YPLY1、YPLY2、YPG1、DPG3、DPG4和DPG6等9株菌株的抑制率均在70%及以上,P3.9和YPG4等2株菌株抑菌率分别达到88%、82%。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合工业发酵的抗枇杷根腐病病菌中的枇杷主干内生真菌菌株,对抗枇杷根腐病病菌的6株枇杷主干内生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参试菌株中,DPZG15菌株生长适应性最强,对p H值、光无特殊要求,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麦芽糖或蔗糖为碳源、牛肉膏或酵母膏为氮源、25~28℃条件下生长达到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17.
手参为兰科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也是特色蒙药材。手参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长期被过度采挖,加之自然繁殖率低,原生境破坏严重,使其野生资源极度匮乏,现以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二级珍稀濒危植物 。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真菌对手参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恢复生态资源栽培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筛选获取有效促进手参幼苗生长的共生真菌是关键。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整理统计了涉及到中国8个省和其他4个国家的手参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现状,统计到手参内生真菌共隶属于79属,其中角担菌属、青霉菌属、曲霉属、背芽突霉属、木霉属和Zymosep‐toria为手参内生真菌优势类群。从手参不同器官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属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块茎>地上茎、叶>果荚>原球茎>幼苗,花中未分离到;隶属产地排序依次为:西藏>北京>甘肃>四川>吉林>河北、黑龙江。手参内生真菌在植物不同器官及不同产地间存在明显差异。手参根际土壤真菌共隶属于43属,其中镰刀菌属、木霉属、耙齿菌属为手参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类群。手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不同产地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各产地手参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类群各不同。手参内生真菌对手参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并具有明显抑菌活性。要全面了解手参内生真菌需要进一步扩大手参分布范围,考虑手参不同生长期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内生真菌分离鉴定技术的优化与提升以及生物功能的研究与评价等工作,为手参人工繁殖、内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香蕉吸芽苗内生真菌及其根际土壤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香蕉吸芽苗的根、叶等组织内分离到11个属的真菌:曲霉属(Aspergillus)、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孢属(Fu-sarium)、胶帚霉属(Gliocladium)、木霉属(Trichoderma)、球二孢属(Botryodiplod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单格孢属(Ulo-cladium)、散子囊菌属(Eurotium)、直双孢属(D idymaria)和丝葚霉属(Papuladpora)。炭疽菌属为优势菌,占内生真菌分离物总数的50%。从香蕉吸芽苗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个属的真菌:曲霉属、镰孢属、木霉属、丝核菌属、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拟青霉属(Paecilomyces)、帚霉属(Scopulariopsis)、球壳孢属(Sphaeropsis)和盾壳霉属(Coniothyrium)。拟青霉属、青霉属和毛霉属为优势菌,分别占根际土壤真菌分离物总数的39.7%、23.8%和17.5%。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通过烤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单一施用化肥(T1)、化肥+稻草还田(T2)和化肥+稻草还田+饼肥(T3)等3个处理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的土壤真菌OTU个数(776个)高于T1和T3处理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该菌门下物种的相对丰度最高,T2和T3处理分别比...  相似文献   

20.
对槲蕨(Drynaria roosii)的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6株根际真菌,分属2亚门5目6科9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为槲蕨根际真菌优势属;50株内生真菌分属于1亚门4目5科12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为槲蕨内生真菌优势属。槲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根际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