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立适用于酸性富硒土壤有效硒提取的方法,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天然富硒区采集了40份土壤样品进行水稻盆栽试验,采用连续浸提法和10种常用的单步浸提法对土壤硒形态和有效硒进行了提取、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浸提方法提取的有效硒含量与植物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建始县酸性富硒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较低,分别为0.12~46.0、0.58~197.35μg/kg;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等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硒含量分别为0.01~0.34、0.05~0.88、0.04~2.72 mg/kg;在10种单一浸提剂中,0.5 mol/L NaHCO3和0.1 mol/L KH2PO4溶液对土壤有效硒的提取效率较高;在不同土壤硒形态中,交换态硒与植物硒的相关性最高(r=0.80,P<0.01),其余形态硒与植物硒含量的相关性均低于交换态硒。在单一浸提法中,0.1 mol/L KH2PO4溶液和0.5 mol/L NaHCO3溶液提...  相似文献   

2.
根据不同形态硒的溶解度,采用连续浸提法将成都东郊稻田土中的硒分为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残渣态5种结合形态,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测定了样品中5种形态硒及总硒的含量.结果表明,成都市东郊稻田土壤总硒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77 ~0.472 mg/kg,平均值0.364 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0.290 mg/kg,但低于国家农牧业用地土壤有关硒的含量的最大限值1 mg/kg.在水平方向上,成都市东郊稻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残渣态硒存在,占土壤总硒含量的80%以上,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仅占3%左右.从垂直分布特征得出,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与残渣态硒可能存在某种竞争机制,前者控制了土壤中总硒含量的垂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有机高粱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硒的地球化学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基地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4~1.35 mg/kg,平均为0.50 mg/kg,为全国土壤背景值的1.72倍。研究区富硒土壤分布较广,富硒土壤占总面积的50%;土壤硒的化学形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硒为主,占比为57.1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残渣态硒含量相近,占比分别为14.21%、14.19%和12.70%,水溶态硒含量最低,占比为1.76%;水溶态硒与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占比之和较高(15.95%),说明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较强,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有利于富硒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土壤全硒、各形态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表明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硒在土壤中的积累;土壤pH与水溶态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全硒和其他形态硒含量呈负相关,证实碱性条件下硒主要以硒酸盐形式存在,而使硒的生物有效性得到提高。由此可知,研究区高粱基地富硒水平较高,分布面积较大,且硒的生物有效性较强,为提高茅台酒酿造原料红缨子高粱的品质和发展地方富...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测分析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中硒的含量、赋存形态和价态,旨在为正确评价青海省东部土壤的富硒状况,有效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及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342~0.770 mg/kg,平均值为0.487 mg/kg,是我国土壤平均硒含量的1.68倍,远大于全国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属于足硒到中等高硒水平。供试土壤中可溶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分别占全硒含量的10.91%~21.35%、11.56%~23.52%、11.69%~23.9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最少,占全硒含量的3.52%~11.82%;而有机结合态硒占土壤全硒含量的比例高达27.49%~50.65%,平均值为36.55%,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对土壤硒价态的研究表明,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中均存在Se~(4+)、Se~(6+),不存在Se~(2-),且以Se~(6+)为主要赋存形态。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分布集中,含量适宜,供硒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酸性土壤硒有效性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石灰、磷酸盐及硅酸盐类土壤改良物质对酸性水稻土硒有效性及水稻吸收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0.25 mg/kg硒基础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以及三者配合施用对水稻单株产量影响不大;对大米硒含量提升效果以石灰、硅酸钠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三者配合施用的处理较好;酸性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残渣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交换态硒和水溶态硒。石灰、磷酸氢二钠处理显著提升易被植物吸收的水溶态硒及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降低难利用残渣态硒含量;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三者配合施用的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的含量。施用石灰以及施用磷酸氢二钠均可有效提升土壤硒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对硒的吸收,施用硅酸盐对土壤硒有效性影响不大,但能促进水稻对硒的累积。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富硒资源评价项目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区内土壤有效态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农作物调查结果,分析富硒土壤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硒含量范围在0.006~0.071 mg/kg,平均值为0.018 mg/kg;有效态硒占土壤总硒的比例为1.69%~11.49%;有效态硒含量与土壤硒全量、有机质含量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弱负相关性。研究区内有发展富硒产业的潜力,其中不同农作物的富硒能力表现为油菜>茶叶>水稻。对比发现,当土壤硒含量>0.3 mg/kg时即可作为开发富硒农作物的潜力区,并通过调整土壤p H、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有效态硒含量,促进农作物吸收。  相似文献   

7.
以亚硒酸钠为外源硒肥,通过在土壤中施入不同浓度硒肥的方式,探索硒肥对辣椒产量和不同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对硒的富集规律,为富硒辣椒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硒浓度在10 mg/kg以上时可使辣椒增产7.50%~10.8%;辣椒不同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对硒的富集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在苗期时,辣椒植株硒含量随土壤硒浓度增大呈现显著的先增大后降低而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开花坐果期时辣椒叶部硒含量呈现持续增加态势,茎部及根部富硒规律与叶部存在明显不同;收获期时,辣椒叶部硒含量明显高于植株其他器官,各器官硒含量高低依次排序为:叶>根>果实>茎;单株辣椒果实的硒累积量变化规律与辣椒果实硒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并在10 mg/kg浓度处理水平达到最高值。综合考虑辣椒产量、硒含量及果实硒累积量因素后认为,10 mg/kg的土壤硒浓度是最适合辣椒进行富硒栽培的土壤硒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硒肥和土壤类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为富硒稻米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在3种类型土壤(紫色土、青紫泥、小粉土)上,开展施用不同水平亚硒酸钠(0.50和1.00 mg/kg)的水稻盆栽试验,并以不施亚硒酸钠作对照处理,分析土壤硒形态、水稻各部位中硒积累特征的差异。【结果】不同土壤类型和施硒量均显著影响水稻土壤硒形态及水稻各部分硒的含量(P0.05,下同),与对照处理相比,水稻根、茎、叶、籽粒和颖壳各部位的硒含量均随着施用硒肥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紫色土在外源施用硒条件下水稻各部位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紫色土的转运吸收系数高达7.00~8.21,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土壤,3种类型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大部分积累在水稻根部,而向地上部转运较难。施用硒肥后,可溶态、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5种土壤硒形态含量显著提高,且均随着土壤硒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农业生产中建议选用0.50 mg/kg亚硒酸钠作为硒肥使用;3种土壤类型以pH较高的紫色土上施用亚硒酸钠水稻籽粒硒富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开阳县土壤硒含量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省开阳县禾丰乡和冯三镇典型土壤为对象,采用环境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区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制约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含量范围在0.46~2.31mg/kg,均值为1.42mg/kg,高于全国平均值0.29mg/kg,多数土壤达到富硒、高硒水平;硒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在不同地层、同一地层的不同采样点及同一采样点的不同部位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土壤剖面上总体趋势是硒元素多富集于表层土壤中;开阳地区富硒岩层和广泛出露含硒量高的石煤层,是开阳地区存在富硒土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西部土壤硒含量、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洮南市、通榆县和乾安县3个地区的50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土壤硒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吉林省西部土壤硒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洮南市、通榆县和乾安县土壤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0,0.118,0.104 mg/kg。研究区的土壤62%属于缺硒土壤,余下的38%属于少硒土壤。洮南市以残渣态硒(32.77%)、强有机结合态硒(20.17%)和离子交换态硒(16.81%)为主;通榆县以强有机结合态(23.21%)、残渣态(22.32%)和腐植酸结合态硒(22.32%)为主;乾安县以强有机结合态(26.53%)、离子交换态(18.37%)和碳酸盐态硒(16.33%)为主。残渣态和强有机结合态是吉林西部土壤硒的主要形态。土壤铁锰结合态硒与土壤p H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强有机结合态硒与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残渣态硒、强有机结合态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水溶态硒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也呈显著正相关。水溶态硒、离子交换态硒、碳酸盐态硒和强有机结合态硒受到土壤相关组分(Fe、Mn、As、F、Ca O、Si O2)的影响较大,而腐植酸结合态硒、铁锰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与土壤相关组分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叶面喷施氨基酸硒肥对富硒夏黑葡萄的应用效果,考察其富硒特性及可溶态硒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富硒最佳硒液浓度为250 mg/kg,效果明显;从夏黑葡萄生长绽叶期就开始定期喷施叶面硒肥,可显著改善叶片质量,有助于葡萄有机态硒的富集,葡萄硒含量最高达138μg/kg;葡萄富硒时期与富硒效果呈正相关关系(R2=0.959...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外源施硒,研究了大豆不同时期叶面施硒和硒拌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大豆籽粒硒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叶面施硒对大豆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而硒拌种处理则提高了大豆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叶面施硒及硒拌种可以提高大豆籽粒硒含量,叶面喷施硒肥处理的大豆籽粒硒含量范围是0.12~0.67mg/kg,其中开花期喷无机硒为大豆富硒的最佳方式和时期;硒拌种处理的大豆籽粒硒含量范围为0.68~0.82mg/kg,硒拌种处理的大豆籽粒富硒效果要好于叶面施硒;不同大豆品种中以贺豆1号的聚硒能力最强,其生物富集系数为0.4,其次为金源55号,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硒的聚集能力具有差异性;叶面施硒与硒拌种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豆多种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其增产幅度为2.4%~15.0%,拌种用量60g/hm2处理的大豆产量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其产量为2768.1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青海乐都富硒区主要蔬菜对于硒的生物富集能力。【方法】2010年,以研究区内6种主要蔬菜(大蒜、萝卜、胡萝卜、甜菜、菊芋、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35个植物样品和65个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的硒含量,并依据我国粮食中硒含量生态景观界限值对不同蔬菜的富硒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青海乐都富硒区6种主要蔬菜的硒含量为1.4~574.9μg/kg,大蒜、萝卜、胡萝卜、甜菜、菊芋、马铃薯6种蔬菜硒含量平均值依次为181.4,103.0,97.8,88.2,119.8和80.3μg/kg,其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依次表现为大蒜萝卜胡萝卜菊芋甜菜马铃薯。6种蔬菜中,有90.4%的大蒜样品达到富硒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蔬菜。【结论】不同蔬菜对硒的累积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大蒜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硒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根际效应影响茶园土壤的化学组成及特性。通过对江苏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富硒茶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采样调查,比较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硒特性,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为富硒土壤地区开发生产富硒茶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部分茶园茶树根际土壤全硒、有效硒含量及硒的活化率均高于非根际,茶树根际对土壤硒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与活化效应;根际土壤全硒含量与非根际土壤全硒含量有关,而茶树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硒有一定的固持作用,所固持的硒可作为根际土壤硒的来源,有利于根际硒的积累。根际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全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0.938;土壤p H、全磷、速效磷含量未对根际硒的活化效应起主导作用,但根际p H的降低具有降低有效硒含量的趋势。茶树根际特殊的聚铝特性对土壤硒形态具有一定影响,其中以交换态铝(Ex-Al)对硒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Ex-Al决定着土壤潜在酸度,影响土壤硒的有效性,根际土壤Ex-Al的增加使这一影响更显著,与根际土壤全硒、有效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46、-0.659。为提高茶树根际土壤对硒素的利用,应重视茶园土壤酸化、铝毒问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调控土壤p H,降低Ex-Al含量,以利于增加根际土壤全硒、有效硒含量。  相似文献   

15.
土壤施硒对燕麦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含硒量的硒肥进行燕麦土壤施硒的田间试验,研究硒施入量对硒在燕麦中的分布、燕麦产量、燕麦品质及硒在燕麦中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施硒可以明显提高灌浆期和成熟期燕麦茎和籽粒中硒的含量。2)土壤中施加硒10~80mg/kg时,燕麦株高和产量均比空白组有所增加。在施硒量为40mg/kg时,燕麦株高和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5.3cm和7.51kg。而后随着土壤中施加硒量的增加,燕麦株高和产量均比空白组有所下降。3)灌浆期施硒量为10~80mg/kg时,茎和籽粒中粗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高,而粗纤维的含量较对照降低。施硒量超过80mg/kg时,燕麦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较对照组未有显著变化,成熟期时,燕麦籽粒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高于茎中含量,变化趋势和灌浆期相同。4)富硒燕麦茎和籽粒中硒的形态分布为碱溶态盐溶态Tris-HCL态水溶态酸溶态。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安康地区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及其根系土为研究对象,检测根系土pH、总硒和各形态硒含量及农作物硒含量等,比较水稻和玉米根系土各形态硒的比例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总硒含量较高,有效硒含量较低,残渣态硒、腐殖酸结合态硒和强有机结合态硒是研究区土壤硒的主要形态。水稻和玉米均达到食品安全标准,水稻的富硒能力强于玉米。水稻根系土pH、总硒和各形态硒含量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玉米根系土总硒仅与残渣态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覆土短段木紫芝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能力,以短段木熟料栽培的方式制作紫芝菌棒,室内培养发菌至菌棒成熟,然后将紫芝菌棒移至林下脱袋覆土栽培,开展覆土短段木紫芝硒元素富集能力试验。2020年在龙岩市永定区选择3块林下土壤硒含量高于0.4 mg/kg的土壤即富硒土壤进行种植,2021年在龙岩市永定区选择3块林下土壤硒含量高于0.4 mg/kg的富硒土壤和1块土壤硒含量低于0.4 mg/kg的非富硒土壤,并增加不同产地的木材作比较,考查林下富硒和不富硒土壤对紫芝硒富集力情况及紫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硒含量高低与产量和产品富硒均无正相关关系,但不富硒土壤所生产出的紫芝也不富硒,同一块土壤紫芝产品硒含量高的2种木材的硒含量都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活化富硒土壤的有机硒,提高其有效性。【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生化腐殖酸,矿源腐殖酸和鸡粪有机肥)对土壤硒形态转化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结果】施用生化腐殖酸与矿源腐殖酸均显著降低土壤pH值。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处理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施用生化腐殖酸处理较未添加处理可显著提高可交换态硒含量,而土壤可溶态硒含量无显著差异。施用鸡粪有机肥、矿源腐殖酸均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的富集系数,而生化腐殖酸主要提高小麦根富集系数。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小麦籽粒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分别提高34.48%、27.59%。【结论】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可提高石灰性富硒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以及各形态的生物活性、迁移特点是现阶段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集了9个硒含量不同的土壤样品及其上生长的茶树叶,使用标准方法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硒和茶树叶硒含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土壤各形态硒与植物硒含量平衡模型。结果表明,离子结合态硒、腐植酸结合态硒、残渣态硒与植物硒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其中离子结合态硒对植物硒含量影响最大;强有机结合态硒与植物含硒量成负相关。模型设计比较简单,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提出,希望对探讨土壤各形态硒含量与植物硒含量的相互关系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为紫阳县发展富硒产业及硒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对紫阳县双安镇、毛坝镇的土壤和岩石中的硒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双安镇硒含量在0.803 8~16.311 1mg/kg,均超过0.4mg/kg的富硒土壤标准,平均含量2.910 7mg/kg,接近极高硒土壤标准(3.00mg/kg),极高硒土壤占17.8%;毛坝镇硒含量在0.175 7~32.839 4mg/kg,平均4.885 9mg/kg,超过极高硒土壤标准,极高硒土壤占40.91%。岩石样品中,双安镇平均硒含量达18.507 8mg/kg,极高硒岩石占95%;毛坝镇岩石平均硒含量达4.756 1mg/kg,极高硒岩石占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