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玉米转Bt基因后代的抗虫性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接虫鉴定与室内PCR扩增,对玉米4个遗传背景,2个不同回交世代转基因材料进行了抗虫性鉴定.结果表明:回交3代、4代转基因材料平均抗虫性与其阴性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外源Bt基因在回交后代中符合孟德尔定律1:1的分离比例.在4个遗传背景共98株含Bt基因的单株中,田间抗虫性表现高抗73株,抗5株,中抗7株,感2株,高感11株,抗虫株率占86.7%. 相似文献
3.
美国转Bt基因抗虫玉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Hbn.)是北美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以下简称Bt玉米)的商品化,为控制玉米螟为害提供了新的途径。一、Bt玉米的培育植物遗传研究人员将选定的外源DNA插入玉米植株的DNA...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玉米回交二代的抗虫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2-1,8085,综3,N808等4个BC2Bt基因材料进行田间抗虫性接卵鉴定和PCR分子检测。同等条件下,在BC2群体内;田间抗虫性接卵鉴定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的转基因材料,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植株之间抗性各异。MPCR检测结果表明,扩增产物的条带在100bp附近,与引物设计的片段大小吻合,说明转基因后代中外源Bt的存在。田间鉴定和室内分子鉴定基本一致,为抗虫株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8.
玉米Bt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87-1,8085,综3,N808等4个回交一代Bt转基因材料进行田间抗虫性接卵鉴定的结果表明,成株期转基因材料群体茎秆的平抗虫性对照提高45%以上,差异达或极显著水平,叶片的抗虫性提高30%以上,不同遗传背景的转基因材料,抗性表现不一,回交一代群体内,不同单株的抗虫性差异悬殊,均存在高抗到抗感不等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10.
玉米Bt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室内喂虫和田间接种,鉴定了Mo17,478等4个常用自交及其与91-1-8杂交的抗虫转基因杂种F1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材料之间以及同一转基因材料的不同单株间抗虫性差异很大,有少量植株表现高度抗性,个别植株几乎没有抗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虫发生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在安徽省普遍种植的12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以及不同组织器官的Bt蛋白含量,并结合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探讨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Bt蛋白含量差异显著,首先,Bt蛋白在中棉所71、中棉所65、爱棉1号和岱杂2号的各生育期,以及不同组织器官中均能相对稳定地高表达;其次,铜杂411、荃银棉4号和皖棉17在部分生育期及组织器官中Bt蛋白含量较高;与上述品种相比,创072、湘杂棉7号、稼元216、农丰棉1号和鄂杂棉26在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组织器官中的Bt蛋白含量普遍较低。同时,转Bt基因棉花Bt蛋白的含量随着棉花逐渐生长逐步下降,然而其下降趋势并非呈现出平滑和逐渐递减的状态,12个棉花品种三叶期叶片中Bt蛋白的含量普遍较低,随着棉花生长,在七叶期叶片至蕾期叶片的生长过程中出现一个Bt蛋白的表达高峰。室内生物测定表明,其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包含抗鳞翅目害虫基因cry1Ab13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并利用其创制对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具有优良抗性的转基因玉米Zea may L.新种质。【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法将cry1Ab13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CAMBIA3300-Bar上,获得以抗除草剂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cry1Ab13-Bar。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自交系H99幼胚,对再生植株进行逐代除草剂筛选、PCR检测及T2代植株的Southern blotting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田间及室内抗虫性鉴定。【结果】构建了cry1Ab13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玉米获得3株高抗玉米螟和1株抗玉米螟的T2代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ting证明cry1Ab13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ry1Ab13基因已经在玉米植株内表达。抗虫性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对玉米螟的抗性显著提高。【结论】将cry1Ab13基因导入玉米并成功表达,显著提高了转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为抗虫玉米新种质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方差分析群落参数对转Bt基因鲁棉研34F1(A)、常规棉苏棉12(B)和中棉19(C)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相对丰盛度害虫类为A( 92.1%)>B( 85.4%)>C( 77.9%),捕食类为A( 1.4%)<B (1.5%)<C (2.8%),中性昆虫类为A( 6.5%)<B( 13.1%)<C(19.3%);A田害虫类物种数为每10株7.3±0.3种,显著低于C田11.3 ±1.3种;A田总群落个体数为每10株21 827.3±7 293.4头,显著高于B田1 2079.0±1 056.7头,极显著高于C田7 302.3±1 423.8头;A田害虫类个体数为每10株20 101.3 ± 4 198.6头,显著性高于C田5 690.6 ± 881.1头;A田捕食类个体数为每10株298.0 ± 12.7头,显著性高于B田185.3 ± 17.4头;A田优势种天敌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个体数为每10株33.0±1.0头,显著低于C田45.0±2.6头;A田优势种天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个体数为每10株145.6±34.4头,极显著高于B田67.6±7.7头和C田59.3±24.1头;A田目标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的个体数量为每10株18 810.6±7 105.0头,显著高于B田9 164.0 ± 786.0头,极显著高于C田4 790.0±890.9头;A田总群落优势集中性为0.745 7±0.041 3,极显著高于B田0.600 1±0.017 6和C田0.485 0±0.019 3;A田总群落多样性为0.589 1±0.080 5,极显著低于B田0.846 1±0.048 7和C田1.072 4±0.053 2;害虫类多样性为0.262 9±0.093 9,显著低于C田0.469 1±0.131 4;A田总群落均匀度为0.176 7±0.022 4,极显著低于B田0.246 5±0.009 3和C田0.307 8±0.014 7。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转基因玉米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转基因抗虫玉米(HGK60)(Bt Cry1Ah)及对照常规玉米(郑58)为研究对象,采用五点取样法、直接观察法、陷阱调查法进行转基因抗虫玉米田间昆虫群落、线虫群落调查和田间虫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郑58相比,HGK60对田间昆虫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P0.05)。转基因玉米HGK60与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郑58相比,对钻蛀类害虫具有明显抗性。HGK60对土壤中线虫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玉米HGK60的种植对虫害具有抗性作用,对田间昆虫和线虫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盐胁迫的反应,旨在揭示棉花的耐盐机理。【方法】以转Bt基因抗虫棉"鲁棉研16"为材料,在棉花幼苗长到3片真叶时进行盐处理(NaCl含量分别为0(CK),2.6,4.2 g/kg),测定盐胁迫下转Bt基因抗虫棉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盐胁迫使转Bt基因抗虫棉幼苗叶片光合速率(Pn)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升高,叶绿素a/b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盐胁迫初期升高,后期下降。盐胁迫处理MD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POD活性升高。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不同组织中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K+含量变化趋势相同。【结论】盐胁迫条件下,棉花耐盐的主要机理是通过提高POD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抵抗过氧化,通过合成和积累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有机物质抗拒脱水。在组织水平上未发现有利于提高棉花耐盐性的离子区域化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ZZM030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以浮游动物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使用转基因玉米ZZM030及其非转基因对照亲本玉米祥249(X249)饲喂大型蚤28 d,检测转基因玉米ZZM030对大型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28 d测试结果显示,与亲本X249组大型蚤相比,ZZM030玉米组大型蚤在存活率、体长、首次抱卵时间、首次产幼蚤时间、首次产幼蚤数、新生幼蚤总数等参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28 d饲喂结果表明抗虫耐除草剂玉米ZZM030与X249非转基因亲本玉米对大型蚤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转基因玉米的生态安全问题,2015年分别于玉米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和完熟期采集土壤样品,并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了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对土壤古菌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TM)和受体玉米DBN318(PM)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古菌数量为1.41×10~9~4.04×10~9copies·g~(-1)土,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同一生长时期和土壤样品采集区域,2种玉米古菌16S rRNA基因丰度间无显著差异。T-RFLP分析共获得15种不同长度的T-RFs,其中89 bp和184 bp片段为优势种群,同一生长时期和土壤样品采集区域每种优势种群在TM和PM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古菌Shannon指数除PM非根际土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外,其他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TM和PM根际土古菌Evenness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为先降低后升高,而非根际土古菌Evenness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同一生长时期和土壤样品采集区域TM和PM的Shannon指数间及Evenness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古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TM和PM土壤古菌群落在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均未发生明显分离,说明TM和PM土壤古菌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土壤古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与受体玉米DBN318无显著差异,古菌丰度和多样性主要受生长时期的影响,受土壤样品采集区域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总氮和硝态氮是调控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赤霉素(GA)受体GID (gibberellin insensitive dwarf),克隆编码玉米GID的同源基因ZmGID1a,分析其在物种间的保守性和系统进化关系。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玉米中的表达特性以及不同激素对该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亚细胞定位确定蛋白在细胞核和膜上,利用酵母双杂技术分析Zm GID1a与GA负调控因子玉米DELLA-8和DELLA-9的互作。还分析了表达Zm GID1a转基因烟草的生理指标。这些结果表明Zm GID1a和其他已报道的同源蛋白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外源Bt基因的导入对玉米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转Bt基因玉米株系和其受体亲本郑58为材料,比较了接种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ühn)Clint.)后转Bt基因玉米防御酶系统、激素水平及次生代谢的变化情况,探讨了转Bt基因玉米对病害抗性的相关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丝黑穗病菌后,转Bt基因玉米在吐丝期的发病率达到24%,单穗总粒重较对照下降18%,百粒重下降12%,而郑58发病率为15%,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转Bt基因玉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防御酶活性比郑58玉米在抵御病害侵染时表现的较弱,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为严重,这可能是造成转Bt基因玉米产量下降明显的原因之一。生育前期生长素(IA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明显下降,而脱落酸(ABA)含量明显升高使得转Bt基因玉米生长受限,同样造成产量的显著下降。此外,在各个生育时期体内的单宁和总酚的含量都低于其受体郑58玉米,生化防御机制受限也可能造成抗病性的降低,进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玉米ZmPGP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结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玉米ZmPGP1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利用巢式PCR方法克隆出了玉米ZmPGP1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并将该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通过基因枪法转入玉米(Zea mays)中,分析ZmPGP1启动子表达特性。结果显示,在玉米中克隆出ZmPGP1基因5′端上游1 090bp的启动子序列,该启动子序列包括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胁迫诱导及发育相关顺式作用元件。GUS染色表明ZmPGP1基因在玉米幼苗的茎部、叶子及根中都有表达,其中茎的节间处以及叶鞘部位表达量较高,这与ZmPGP1基因的Real-time PCR分析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ZmPGP1基因的功能以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