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落叶松人工林标地为材料求解G=aSDI ̄b(H-1.3)°为密度指数、树高与断面积数学模型;Y=aSDI ̄bX ̄c为密度指数、断面积、株数、直径数学模型。林分疏密度1.0,一定树高时,各地位指数株数、直径、断面积、蓄积一致。换句话说,密度或直径一定时,亦有一定的断面积、树高、蓄积。这是编制林分密度标准表、直径标准表的理论基础依据。编制密度、直径标准表及生长过程表,先编这些标准表(内容包括每公顷株数、直径、树高、形数、断面积、蓄积等),在标准表基础上解出各地位指数、树高之相应林龄,得林分生长过程内容。  相似文献   

2.
应用思茅松人工林解析木所获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其林木胸径断面积生长量的Logistic曲线回归方程:y=202.134/(1 45.92 e-0.5101 t),依据此回归方程的几何特征,对思茅松人工林取样林分的林木胸径断面积生长量、断面积连年生长量的变化特点作了分析。进而确立并论述了以林木胸径断面积连年生长量确定思茅松人工林初始抚育间伐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依据收集于我省福建柏产区的88个福建柏林分标准地资料,求算标准地蓄积量、断面积、形数,拟合断面积与树高、形数与树高的回归方程,并对 G—H平均曲线进行提高,从而编制了福建柏人工林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  相似文献   

4.
以林分平均高为辅助变量,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形数分别为因变量,在以多个方程拟合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巨尾桉人工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形数模型.从所收集的材料中选择3块林分断面积最大的标准地,计算提升系数,获得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3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巨尾桉人工林标准表.该表经检验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可在大面积森林资源清查中确定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5.
闽东地区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地材料,以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因变量,林分平均高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多个方程,经分析对比选择合适的方程作为编制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有约束条件的改进单纯形法建立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三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木荷人工林标准表。可为森林资源清查确定木荷人工林的蓄积量和疏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林分疏密度1.0时,同一树高各地位级之林分总断面积、蓄积、形数一致;疏密度1.0、株数相同时,各地位级之平均直径一致的规律”做为编制标准表、生长过程表的理论依据。以公式∑G_(1.0)=a_m(H-1.3)(b clog(H-1.3))为树高与总断面积数学模型;同时解出各树高阶形数;据此计算蓄积(并解出相应直径、株数)得树种标准表。代入地位指数表,得各地位指数、各龄阶相应树高、活立木总断面积、形数、蓄积、直径及株数等内容。即为各地位级指数生长过程表。此法保证了树种标准表及林分生长过程表数据的一致性;经检验,精度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柳杉人工林标准表编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霞浦杨梅岭国有林场标准地材料,经过多方程拟合对比后,选择合适的方程建立疏密度1.0的每公顷断面积模型,结合形高模型和林分蓄积量构成公式,编制了柳杉人工林标准表,该表经检验证明适用,可供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反映Rieneke所定义的林分充分密集条件下直径与株数间的量变关系,以杉木人工林标准地为材料.通过L=[(N/N_m)~2+(D/D_m)~2]~(0.5)式解出各标准地L值,并由大至小排序。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30块大样本标准地求解N=D~(-h)的b值.得出标准直径与密度指数的变化规律:随着标准直径的降低,密度指数及其范围增大;反之.减小。以拓广Richard式为密度指数、地位指数、树高与断面积数学模型。检验表明.断面积、蓄积精度很高.达99%或以上.证明这些数学模型准确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量变关系。根据这些数学模型及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表或模型参数编制可变密度收获表;以最大密度指数代入模型编制密度标准表。  相似文献   

9.
在岭下溪林场郁闭度0.9的杉木人工林中,收集调查了56个标准地,以林分平均高为自变量,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因变量,采用有约束条件的改进单纯形建立疏密度为1.0的断面积模型.在多方程拟合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合适的以林分平均高为自变量的形数模型。据此,按照蓄积三要素公式:M1.0=G1.0HF,编制了岭下溪林场杉木人工林标准表。该表经检验有较高的使用精度,在大面积森林资源清查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澜沧县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994个思茅松人工纯林小班数据为研究对象,选用4种生长方程和1种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思茅松人工林林木生长过程,利用SPSS19.0和EXCEL2016对5种预选生长模型进行拟合,基于相关指数最大、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原理,确定了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位蓄积的最佳生长模型,模型预估精度高达95%以上,对数据T检验结果,其残差均在95%的置信区间。根据拟合的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位蓄积生长模型及相关公式编制了澜沧县思茅松人工林经验收获表。  相似文献   

11.
火炬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收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福建省火炬松人工林各30株林分平均木和优势木的树干解析数据,运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B分布、Γ分布函数来拟合福建省火炬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的拟合效果好,标准地接受率为80%,用参数回收技术建立火炬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收获模型,经检验,每公顷材积平均相对误差8.37%,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均相对误差6.72%。因此该模型可以用来估测福建省火炬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贮水量以及养分贮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在桂西北乐里林场选择3种林龄段马尾松人工林分别建立标准地,对林地枯枝落叶物进行取样测定。结果表明:1)该区9~14a生马尾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为3.31~5.64t/hm2,最大净贮水量为4.48~10.19t/hm2,并随林龄的增大而递增。2)林地枯枝落叶层元素养分含量以N,Ca为最大,大约各占10种元素养分总含量的1/3~1/2;Mg,K元素含量次之;Mn,Fe,P,Zn,Cu,B元素含量微小。林地枯枝落叶层养分总贮量为70.66~98.82kg/hm2,随林龄的增大而递增。3)林地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净贮水量以及元素养分总贮量分别与林龄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各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林龄段来预测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净贮水量和元素养分总贮量。  相似文献   

13.
从7年生的沙地湿地松实施林调查材料表明,实施林历年生长量均达到湿地松速生丰产林部颁标准,证实了湿地松适宜沙地生长,且长势好、生长快。  相似文献   

14.
沾益县林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沾益县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设置的948块样地和专业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选定以沾益县分布广泛的云南松作为评价树种对林业用地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将不同立地类型上的云南松样地的林分蓄积换算成标准年龄、疏密度为0.80的标准林分蓄积,利用星座聚类法分析,划分各立地类型的立地等级,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特点,并为制定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对该公园2019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该森林公园林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99.4%,森林覆盖率高达90.50%.林地以有林地为主,面积占比为90.9%.森林起源以天然为主,面积占比为77.8%;人工起源为辅....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在桂西北乐里林场设置了3个固定样地,对马尾松人工幼林(4~11a生)的胸径、树高等进行了连续8年的监测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胸径逐年总生长为5.50~12.27cm,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DBH/cm=3.9383Ln(X林龄)+3.7132,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0.77~2.23cm和1.10~1.31cm。2)树高逐年总生长为3.53~11.73m,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H/m=1.2186 X林龄-1.5443,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0.73~1.47m和0.88~1.08m。3)林分逐年总蓄积量为6.5~137.8m3/hm2,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V/m3/hm2=0.0932X3.1119林龄,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5.0~25.0m3/hm2和1.6~12.5m3/hm2。研究充分说明,该区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较为缓慢,林分蓄积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思茅松人工林幼林期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定植3年的思茅松人工幼林进行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思茅松高、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N、P、K肥配合施用。在一般立地条件下,思茅松追肥较为合理的施用量为:尿素50g/株;过磷酸钙200g/株,硫酸钾50g/株。此外,合理施肥能够保持甚至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香椿生长过程及速生丰产林栽培区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香椿林分生长情况、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生产力及所处立地条件等,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的基础上研究香椿人工林,初步划分出了四川盆地香椿速生丰产林栽培区。  相似文献   

19.
洪悦 《防护林科技》2021,(1):24-26,59
为了探究岫岩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内土壤储水能力,对该区域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spp.)林、灌木林、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采伐迹地等5种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水源涵养林中,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相似文献   

20.
Sunström  Erik  Hånell  Björn 《New Forests》1999,18(2):113-129
In 1971, a series of five afforestation trial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a north-south gradient on open peatlands in Sweden. All areas were drained, fertilized and planted with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Survival and height of the planted trees as well as the amount of natural establishment, i.e. downy birch (Betula pubescens), silver birch (Betula pendula),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and other deciduous species: (e.g. Salix sp., Sorbus aucuparia), by seeding from nearby forests were measured 18–22 years later. The amount of naturally established trees exceeded the number of living planted trees in all five areas. Next to downy birch, Scots pine was the most common naturally established species. Large variations in both amount and height of natural establishment were found along the climatic gradient. Planted trees were taller than naturally established trees, except for the northernmost area. Number and height of naturally established tre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to closeness to nearest forest and to nearest ditch. These trees also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PK fertilization in the three southernmost areas. In the two northernmost areas no such response was fou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natural seeding from neighbouring forests can be counted on and recommended in afforestation of low-productive peatlands in Sweden, provided that downy birch is accepted as a dominant t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