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茶叶生产中,采摘是一项颇费工时的劳动,它季节性强,劳动力投入多而相对集中。茶园的采摘用工一般要占茶园管理用工的 50%以上,且手工采摘粗放,工效低,劳动强度大。机械化采茶(机采)技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茶工效,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发展茶园规模经营,并带动茶树修剪、施肥、耕作等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茶叶经营的规模效益。因此,实现茶叶机械化采摘,已成为当前茶叶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随着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已日臻完善,一些采茶机具质量可靠,性能良好,型号较全,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2.
熊才伟 《花卉》2015,(8X):50-51
农业机械作业是一个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规划对一个区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采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推广茶业机械作业为背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为目标。本文通过栽培管理和产品加工作业现状、我国与日本茶业机械化简况.坡地茶园推广机械作业的可能性、茶园机械作业的好处,坡地茶园如何进行机剪机采来阐述机械作业是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茶文化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茶叶生产也具有着很大的生产潜力。机械化设备在茶园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我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要重视机械化设备在茶园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茶-豆科间作对茶叶品质特性的影响,以‘桂热2号’茶园为对象,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茶叶品质效应。结果表明:与单作茶园相比,茶园间作大豆或者花生能有效提高茶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等品质成分含量,改善茶叶的品质。说明进行茶-豆科作物间作,对改善茶叶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叶是丽水市莲都区"三大潜力"产业之一,为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莲都区农业部门于2011年对其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地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茶园优化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6.
推广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对恢复茶园生态系统、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及自主调控能力等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病虫害对茶叶产量及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温州台源茶叶有限公司葛垟茶园基地为案例,根据该基地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茶园病虫害现状的基础上,对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全面探究,以期为泰顺大面积推广应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正洲 《现代园艺》2014,(11):39+38-38
着重对栽培和管理无公害茶叶的技术进行探讨,包括规划与建设无公害茶园、选择茶树良种以及在茶园管理中如何施肥、修剪采摘、冬季管理及茶叶病虫害的防治、加工等方面内容的阐述,希望对推动无公害茶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柴昆 《花卉》2017,(12):169-170
茶叶种植是新农业项目重点,既能丰富农业种植品种类别,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实际收益水平,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绿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为了改变传统茶园种植模式,构建新型茶园改造方案,不仅提高了茶叶种植效率,也能够激发农民参与种植的积极性。据此,结合多年在茶产业发展中经验,对茶叶种植发展现状,特别对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从桑洲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指出示范区休闲观光的发展应以产业的提升为基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支撑,以历史文化的复兴及现代文化的发展为着力点,进行多样化经营,打破相对单一的经营模式,带动示范区多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桑洲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实例,讨论出基于休闲观光的茶园提升改造设计原则,探求在茶园提升改造设计过程中如何将休闲观光的发展与茶叶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域特色文化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创新出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和保护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生态产业园。  相似文献   

10.
洪雅正容白茶园坐落于四川省洪雅县槽渔滩,这里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临水观山、风景秀丽,茶园以白茶种植为主要发展方向,是一座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合作社。洪雅正容白茶园不仅以茶叶生产为主要业务,其更是一所现代化的观光茶园,游客能够在茶园中感受茶文化,观察茶叶种植和生产过程,感受四川地区独有的自然风光。围绕这个建设目标,正容白茶园的总体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茶园的多种用途需求,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将自然风光、茶叶生产、茶文化传承等多种元素结合起来,实现茶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琛 《现代园艺》2014,(13):79-80
<正>众所周知,茶园发展带来的首先是农业生产价值,最直接最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但仅仅只从农业经济考虑必定片面不完整,还有更重要的社会效益,景观生态效益[1-5]。人们漫步在大自然生态茶园中,尽情体验茶园之美,而茶园的美就具体表现在其园相之美、茶树之美、文化之美、体验之美和人造自然景观之美等。将茶园生产和旅游休闲结合后,生态、经济、社会都能得到很好的效益。其中,生态观光茶园的建成能带动当地财政收入和解决广大茶农的经济来源,带动当地的茶叶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就小城市乡镇来说,还可以拓  相似文献   

12.
现代旅游业、茶叶经济发展呈多元化趋势,萍乡市可将生态茶园旅游作为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茶文化、生态民宿主体等休闲旅游为引导,开发茶园观光、茶叶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项目,建设以休闲、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态观光茶园旅游形式。本研究以现代茶园旅游经济导向为主旨,阐述萍乡市现阶段茶园发展情况,分析建立生态茶叶观光园的必要性和优势,提出萍乡市生态观光茶园发展的思路,为萍乡市茶叶经济及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文航 《现代园艺》2022,(20):116-118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有着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茶叶的种植规模非常大,呈现集约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推进5G技术在生态茶园中的应用,促使我国茶业得到了很好的良好发展,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种植出更高品质的茶叶,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而智慧茶园的出现则是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茶园的控制系统,形成茶叶种植的精细化管理。设计智慧茶园的景观时,5G技术的运用还存在基础设施较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传统茶园向智慧茶园的转型。基于此,通过探讨建设智慧茶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国的茶园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泰安小津口茶园土壤和茶树为试材对泰安茶园自然条件、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元素含量、茶树元素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泰安茶园具有高山气候特点的自然条件,是其茶叶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泰安茶园土壤pH值、钙含量过高,有机质含量低,K的含量较低,Mn和Cu的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叶片中Ca过量积累,Cu的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有待于对土壤进行进一步改良,并适时喷施叶面肥,以进一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广西茶产业发展,实现广西茶叶生产机械化已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广西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基本现状,并提出发展广西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建议: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设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示范区;促进山地丘陵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建立"三位一体"推广茶叶机械化生产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控制茶园病虫害,保证茶叶高产稳产,保护茶园的生态平衡,使茶园良性循环,减少生产成本,提出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本文在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高庄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标准园,通过对生物农药(苦参碱、短稳杆菌)防治茶树虫害防效试验,以及利用太阳能杀虫灯、信息素、色板等诱控茶树害虫示范,得出:对茶树害虫的诱捕可以减少虫口基数,从而减少用药。表明了绿色防控对于实现茶叶病虫害的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茶树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品质与栽培模式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就发展复合生态茶园栽培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采取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茶园病虫危害,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的植保技术。本文阐述漳平市茶园病虫害发生概况、控制措施及防控成效等,为茶农、茶企控制茶园病虫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改善茶园土壤环境,试验以信阳毛尖作为研究对象,选择5年生茶园,设置6个沼液追施浓度,以常规水肥管理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沼液追施浓度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合理浓度的沼液能够显著提高茶叶产量、改善品质,且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提...  相似文献   

20.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关系到茶叶品质与安全的重要步骤。综述日照茶园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喷洒次数,减少农药残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