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打孔法),选择双花、连翘、蒲公英、当归、鱼腥草等17种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4种主要致病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不同的中药方剂对病原菌有不同的效果,从而为中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科学配方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22味中草药对3种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平板挖洞灌药法,选择连翘、黄柏、蒲公英等22味中草药对奶牛乳腺炎3种主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测定所筛选的4味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试验结果表明,黄芩、桉叶、蒲公英、丹参4味中药对奶牛乳腺炎3种病原菌的综合效果较好,从而为研制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方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22味中草药对3种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制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方剂采用平板挖洞灌药法,选择连翘、黄柏、蒲公英草等22味中草药对奶牛乳腺炎3种主要致病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并进一步测定了所筛选的4味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试验结果表明,黄芩、桉叶、蒲公英、丹参4味中药对奶牛乳腺炎3种病原菌茵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疾病。对于乳房炎的治疗,一般都是采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随着抗生素长期大剂量的广泛使用,细菌抗药性和乳中抗生素残留问题被普遍关注。另外奶牛乳腺炎多表现为炎症性疾病而非感染性疾病。因此,在治疗时不仅应注意杀菌更应注重促进炎症的消散。中草药是纯天然物质,具有抗菌、消炎、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低毒等特点,具有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应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奶牛乳腺炎,已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笔者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对中草药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为研制防治奶牛乳腺炎中草药制剂的科学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大黄、虎杖、丹参、地榆、甘草和银杏叶对奶牛乳腺炎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强弱,为其在抗感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及抗菌中药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大黄、虎杖、丹参、地榆、甘草和银杏叶对15个种属33种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合SPSS 17.0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及同种属菌株MIC50和MIC90的统计分析,比较6味中药体外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大黄、虎杖、丹参、地榆、甘草和银杏叶6味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强于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6味受试药以地榆的抑菌活性最强,对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MIC为0.39~6.25 mg/mL。而大黄、虎杖、丹参、甘草和银杏叶的抑菌活性强弱因菌株种属差异而明显不同,对于阳性菌,总体以甘草的抑菌活性最强,其次为丹参、大黄和虎杖,最差为银杏叶;对于阴性菌,相对抑菌活性最好的是丹参,其次为大黄和虎杖,再次为银杏叶,抑菌活性最差的是甘草。研究表明地榆和丹参体外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中草药体外抑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味中草药和2种中药复方制剂对奶牛乳腺炎6种主要病原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并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受试中草药及复方对6种病原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确认了病原菌对各中草药及复方的敏感度;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抑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黄芩、金银花、瓜蒌以及复方1、复方2的醇提物抑菌效果显著优于相应的水提物。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对乳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金银花、连翘和蒲公英等12种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对乳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和MBC)。试验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和蒲公英及其复方制剂对这4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针对导致奶牛乳房炎的四种病原菌,用打孔法测定了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鱼腥草等22种中草药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诃子、黄芩等的综合效果较好,从而为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科学配方筛选提供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17种中药对奶牛乳腺炎4种病原菌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虽然对其的研究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仍然是当今奶牛场难以防治的疾病之一。奶牛乳腺炎给奶牛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兽医的治疗、废弃的牛奶、增加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粪链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给应用微生态制剂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依据,将从健康母猪生殖道中分离的一株粪链球菌,与从奶牛子宫内膜炎分离的6种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分别混合培养,观察了粪链球菌对这些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粪链球菌与这些病原菌等量混合培养,或加大致病菌用量后混合培养,或粪链球菌先培养一定时间后再与致病菌混合培养,在混合培养一定时间后,各致病菌的生长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研究蒙药对奶牛乳房炎两种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作用,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5味蒙药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3种蒙方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又以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经口灌服蒙方以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有8味蒙药对两种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环直径均大于12 mm,最大达到22 mm。3种蒙方体外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方Ⅱ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MIC分别为0.125 g/mL和0.25 g/mL,MBC均为0.25 g/mL。口服不同剂量方Ⅰ的感染小鼠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两种治疗奶牛乳房炎蒙药复方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治疗奶牛乳房炎传统蒙药复方和正交蒙药复方的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采用健康昆明系小鼠进行最大耐受量试验,用健康家兔进行皮肤刺激试验及皮肤致敏试验.结果显示,蒙药复方的安全剂量可以高达120 000 mg/kg体重;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刺激平均分值小于0.5.表明这两种治疗奶牛乳房炎蒙药复方无刺...  相似文献   

13.
对两种蒙药复方进行乙醇回流提取,然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石油醚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和水母液浸膏,并分别对各种提取物进行奶牛乳腺炎两种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作用,用牛津杯法测定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又以两种致病菌的混合菌感染小鼠,灌服蒙药复方提取物以测定其体内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蒙药复方的体外抑菌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层浸膏和正丁醇层浸膏内,抑菌环直径均大于16.88 mm,最大达到21.61 mm;对两种致病菌的MIC和MBC最低可达到0.031 5 g/mL和0.062 5 g/mL;两种蒙药复方提取物的体内抗菌成分重要集中在石油醚层浸膏和水母液浸膏内,对小鼠死亡保护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可达87.5%。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O8(E.coli O8)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蒙药,本试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金银花、黄连、何首乌、地榆、五味子、秦皮、穿心莲、甘草、蒲公英、夏枯草、虎杖、柴胡、黄柏、苦参、石榴皮、板蓝根16味蒙药的抑菌圈直径,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蒙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棋盘法测定敏感蒙药对E.coli O8和S.aureus的协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结果显示,黄柏、金银花、黄连、五味子、蒲公英、秦皮6味蒙药对S.aureus的抑菌圈直径为10.22~22.44 mm,MIC为15.6~250 mg/mL;五味子、金银花、黄连、秦皮4味蒙药对E.coli O8的抑菌圈直径为11.29~26.41 mm,MIC为15.6~500 mg/mL;黄柏与黄连联合用药对S.aureus的FICI为0.36,为协同作用,黄连与地榆联合用药对E.coli O8的FICI为0.48,为协同作用。综上所述,金银花、黄连、五味子、秦皮、蒲公英、黄柏6味蒙药对S.aureus综合抑菌效果达极敏或高敏;金银花、黄连、五味子、秦皮4味蒙药对E.coli O8综合抑菌效果达极敏或高敏,黄柏、黄连、秦皮在抑制S.aureus的组方中可优先考虑,黄连与地榆在抑制E.coli O8的组方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为鉴定外伤感染死亡兔的病原菌,采集病死兔肝、肺、肾等器官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靛基质、枸橼酸盐等试验为阴性,凝固酶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阳性,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不能分解淀粉;病菌对青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对氨卡西林,阿莫西林等耐药;枯草芽孢杆菌和鸡唾液乳酸杆菌对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分离菌为免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兔葡萄球菌病,防治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和鸡唾液乳酸杆菌可减少或部分取代抗生素对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双黄连是由黄芩、金银花与连翘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为进一步了解双黄连制剂及其药物组成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自的药理作用及抑菌效果,本文将从药理作用机制、体外抑菌效果研究、影响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双黄连制剂的综合疗效、与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和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等后续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同配比中草药与卵黄免疫球蛋白复合制剂对大肠杆菌分离株(0422)、大肠杆菌O1型(C84010)、大肠杆菌O2型(C84002)、大肠杆菌O78型(C84008)菌株等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种配比的复合制剂对各型大肠杆菌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MIC在15.63mg/mL至125mg/mL之间,中草药与卵黄免疫球蛋白为1:1时大肠杆菌敏感性最高,其余各组对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也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板蓝根、五倍子、黄芪等20味苗药及其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通过水煎法、超声水提法、超声醇取法提取苗药及其组方的有效成分,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苗药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抑菌效果影响不同,单味药效果:超声醇提法 > 超声水提法 > 水煎法。五倍子和仙鹤草超声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18、0.71和1.43 mg/mL(五倍子)及1.56、3.13和3.13 mg/mL(仙鹤草);南五味子、乌梅、刺梨、金银花、绵马贯众、杜仲的MIC值高于五倍子和仙鹤草,低于其他12种药,这6种单味苗药超声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3.69~50.00、3.13~50.00及3.31~66.25 mg/mL。组方药效果结果显示,超声水提法 > 超声醇提法 > 水煎法。组方5超声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最低,分别为0.34、2.75和2.75 mg/mL;组方1超声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MIC比组方2、3、4低,分别为2.88、5.75和5.75 mg/mL。结果表明,五倍子、仙鹤草及组方5对3种常见致病菌抑菌效果较强,南五味子、乌梅、刺梨、金银花、绵马贯众、杜仲和组方1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他苗药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蒙药,试验采用打孔法测定S. aureusE. coli对石榴皮、诃子、小白蒿、黄芩、黄芪、苦参、铁线莲7味蒙药敏感程度,微量稀释法测定蒙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棋盘法测定敏感蒙药对S. aureusE. coli的协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结果显示: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S. aureus的抑菌圈直径为23.30~32.60 mm,MIC为0.98~7.80 mg/mL;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E. coli的抑菌圈直径为5.20~12.50 mm,MIC为7.80~31.50 mg/mL;石榴皮与诃子联合用药对S. aureus的FICI为1.00,为相加作用;诃子与黄芩、石榴皮分别联合用药对E. coli的FICI都为0.75,为相加作用。综上所述,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S. aureus综合抑菌效果达极度敏感或高度敏感;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E. coli综合抑菌效果达极度敏感或高度敏感;在抑制S. aureus的配方中石榴皮、黄芩、诃子可被优先考虑;在抑制E. coli的配方中黄芩、诃子、石榴皮可被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微生态活菌制剂候选菌株的益生特性,将筛选出的牛源嗜酸性乳杆菌NL0908进行体外抑菌试验,通过共培养和上清液抑菌试验,分析发现,菌株NL0908对病原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将其上清液进行相应的热处理、蛋白酶处理、中和酸等,结果表明,其抑菌物质主要是由有机酸和抗菌小肽物质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