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丽宁  董君等 《中国草地》2001,23(4):31-36,47
通过观察无芒雀麦大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生长的生殖特性发现1999年该地的气候我芒雀麦的生殖发育和种子生产,但在种子成熟期的高温干旱导致种子成熟速度加快和种子重量降低。同时,还了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施氮量为180kg/hm^2时,无芒雀麦的种子产量最高,可达1844kg/hm^2,但和施氮量为150kg/hm^2、120kg/hm^2和90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无芒雀麦的抽穗初期喷施调嘧啶和多效唑对无芒雀麦种子的各产量构成要素、种子产量和植株高度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出适宜种植推广的无芒雀麦种用型资源,对已筛选出饲草产量高的14份无芒雀麦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分别从籽粒产量、营养成分和种子活力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饲草兼种用型无芒雀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B10外,其余材料2年间的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14的两年累计种子产量表现最高,为8314.99 kg/hm2。从无芒雀麦各材料产量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单序籽粒数、有效分蘖、单序籽粒重和小穗宽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有效分蘖与种子产量间的正相关性最大,且其对种子产量增产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作为种用型无芒雀麦种子产量评价的关键性状。综合以上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种子活力,以B14、B13和B10,3份无芒雀麦资源总体表现较好,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各种牧草,由于生长环境,发育规律及利用方式不同,适宜的刈割时期亦有一定差异。无芒雀麦在甘肃牧区的高寒条件下,抽穗到开花期正值气温较高的季节。此时,无芒雀麦生长迅速,干物质积累最快,产草量及营养物质也最丰富。试验结果表明:抽穗到开花期刈割的无芒雀麦叶量率可保持在28%-31%左右,粗蛋白质含量在12%以上,糖分40%左右,粗纤维只有30%左右。因此,在无芒雀麦的抽穗至开花期,刈割调制干草最好。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来源的6种无芒雀麦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越冬率达93%以上,生育期为102~106d,均适宜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其中,公农无芒雀麦、内蒙无芒雀麦和波兰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值得在黑龙江西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锡林郭勒缘毛雀麦新品系1996~2002年在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拉盖开发区和呼伦贝尔市三河种马场分别进行了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缘毛雀麦新品系与3个无芒雀麦品种相比,返青早,枯黄晚,牧草青绿期长;草质柔软、营养价值较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2%~16.5%和5.9%~6.7%,种子产量比无芒雀麦高70%以上;在内蒙古中、东部3个试验点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适应青藏高原高产优质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品种,本试验以俄罗斯引进51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为对象,对供试材料的生产性能和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稳定性评价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为进一步选育优质无芒雀麦材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千粒重、叶占比的增加均显著提高种子产量;株高、茎粗、总分蘖数、穗占比、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增加均显著提高饲草产量;各材料在2018年和2019年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B21和B49种子产量表现最优;B12的饲草产量表现最优,在2018—2020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种植年份的增加,无芒雀麦饲草产量、种子产量均呈下降变化;从稳产性来看,饲草和种子高产期均在第1年,最佳利用年限为2~3年;B21和B49种子产量和种子产量性状均表现最优,有极大潜力发展为长期产籽型品种;B30,B12和B49饲草产量和饲草产量性状表现最优,有极大潜力发展为长期产草型品种;B49的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种用型和产草型育种目标亲本。  相似文献   

7.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在中国分布广泛,作为优良的牧草,充分发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不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增加优质饲草产量,为培育优良无芒雀麦品种奠定基础,促进畜牧业发展。文章在对我国野生无芒雀麦优质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主要栽培区域进行调查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育种现状和主要品种,同时对其栽培技术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我国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利用区域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现已育成6个品种。在利用方式上,以混播栽培为主,且集中种植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量种植。国内对无芒雀麦混播栽培研究较多,但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布、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对混播品种的筛选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育种方面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乌苏一号无芒雀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苏一号系历经16年育成的无芒雀麦新品种,试验叙述了该品种的植物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经济性状,栽培技术,利用方法,并与对照——国家注册地方品种奇台无芒雀麦作了全面的比较,表明乌苏一号无芒雀麦新品种整体上优于奇台无芒雀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 < 0.05),其中Q6、Q8、Q2的鲜草产量与Q16、Q4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可作为追求产草量的基础材料利用;Q16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牧草消化率高,营养品质好;Q2、Q4、Q10、Q14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聚类分析将16份种质材料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原产地关系较小。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叶茎比、干草产量、粗灰分、粗蛋白在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系统中权重最大,可作为无芒雀麦品种评价和筛选时的关键性状;Q6、Q4、Q10、Q16、Q2、Q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最好,可为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5种多年生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栽培条件下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粉绿披碱草、多叶老芒麦、短芒老芒麦、无芒雀麦、扁穗冰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生长正常,表现良好,其中以披碱草属的3种牧草和冰草属的扁穗冰草相对稳产,表现最好,无论从产量还是经济性能等方面均表现最佳,而无芒雀麦在高寒地区稳产性最差。  相似文献   

12.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C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五种高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的牧草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所选育的5份材料;在干旱地区旱作条件下进行牧草生产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产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粉绿披碱草>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所有供试材料在建植后,其牧草产量年际变幅较大,无芒雀麦变异系数相对最大。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同时受生长季内的6~8月降水量的影响,但建植后则主要受生长年限的影响。就牧草适应性和稳产性而言,披碱草属的多叶老芒麦、粉绿披碱草最好;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次之,而无芒雀麦虽表现高产,但稳产性最差。因此,在5种供试材料中除无芒雀麦外其它材料对我省高寒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79个奇台无芒雀麦无性系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产量对比试验,对79个无芒雀麦无性系和奇台无芒雀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无性系与对照在生育期上无显著差异,在产量上14个无性系差异显著。优良无性系41号表现优良,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为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锡林郭勒缘毛雀麦新品系1996~2002年在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拉盖开发区和呼伦贝尔市三河种马场分别进行了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缘毛雀麦新品系与3个无芒雀麦品种相比,返青早,枯黄晚,牧草青绿期长;草质柔软、营养价值较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2%~16.5%和5.9%~6.7%,种子产量比无芒雀麦高70%以上;在内蒙古中、东部3个试验点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6.
5种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的牧草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多年生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栽培条件下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粉绿披碱草、多叶老芒麦、短芒老芒麦、无芒雀麦、扁穗冰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生长正常,表现良好,其中以披碱草属的3种牧草和冰草属的扁穗冰草相对稳产,表现最好,无论从产量还是经济性能等方面均表现最佳,而无芒雀麦在高寒地区稳产性最差。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1978—1983年我们先后在玉树州结古地区和海南州共和县切吉公社乔夫旦大队进行了无芒雀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在结古地区(1978-1980)主要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施肥和灌溉等对无芒雀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无芒雀麦与多年生禾草和豆草混播的协同性,试验了用燕麦、箭(竹土口)豌豆、豌豆等一年生饲料作物保护播种的效果。在切  相似文献   

18.
黄薇  常巍  余淑艳  李小云  高雪芹  伏兵哲 《草业科学》2021,38(11):2237-2246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19.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cv.WusuNo.1)为材料,研究灌浆期喷施GA.对无芒雀麦农艺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清水(CK)和浓度分别为10、20、30和40 mg/L的外源GA3叶面喷施处理灌浆期的无芒雀麦,并测定处理后无芒雀麦的分蘖数、叶长、叶宽、株高、生殖枝、小穗数、花序长、种子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结果 表明:叶面喷施低浓度GA3,显著增加了无芒雀麦种子数、小穗数、千粒重及产量,其中喷施10 mg/L外源GA3对提高种子产量最为明显,较对照增产35.94%.  相似文献   

20.
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种牧草在单播和混播(分别占单播量30%和70%)的情况下的生长动态进行分析,探讨2种牧草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单播或混播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长均呈"S"型动态模式,可以用回归方程来表示,生长最快在4月15日到5月15日的抽穗扬花期和现蕾开花期;(2)成熟期混播牧草的生物量为1137.45gDM/m~2,比无芒雀麦单播提高了11.16%(P0.05),比苜蓿单播下降了2.83%(P0.05)。研究结果提示,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和各自的单播相比,有利于无芒雀麦的生长和牧草生产,而对苜蓿的牧草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