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为了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依据《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农业部认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东北农业大学等50家单位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由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牵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作为核心协同单位,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共同组建的湖  相似文献   

3.
<正>本报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2014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全国共72家企业入选,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入围的肥料企业,这也是金正大公司在工信部收获的第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作为国内复合肥行业的领军企业,金正大始终坚持开放合作、自主创新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在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生产装备、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6月10日在京宣布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用5~10年,将中心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据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介绍,中心借国家出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契机,针对我国科研领域的力量分散、封闭、分割和重复等问题,力争打造一个人才特区,实现人员统一标准、统一聘用、统一薪酬、统一考评,从而吸引优秀科学家加入国家队,进一步实现其他科研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5.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1):F0004-F0004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认定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通知》(农办科(2019)35号),首批认定了34个联盟,其中15个为标杆联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宄所(下称: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牵头建设的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热区石漠化联盟)被认定为15个标杆联盟之一。热区石漠化联盟成立于2017年5月,由中国热科院联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17家热区科教单位、3个农民合作社和4家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中国热科院副院长刘国道担任理事长。  相似文献   

6.
正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项目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以净源失活减量低吸技术为主要途径,开展协同攻关与技术集成,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首次证明水稻体内广泛存在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是影响大多数水稻品种镉吸收转运的关键通道,开发了一批削减稻米镉的叶  相似文献   

7.
<正>3月14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2011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农  相似文献   

8.
以定位国家战略急需,瞄准国际一流为目标,中国农业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组建培育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6月10日上午,三所学校在北京举行了中心启动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充分肯定三校推动协同创新的首创精神,并勉励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2011计划核心要求;扎实推进,确保前期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积极探索,深化协同创新理论和实践。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张启发、武维华,在京部分高校主管校领导,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对四川省"十一五"杂交水稻育种攻关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在农作物育种攻关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尤其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作物育种攻关协同创新机制、完善育种资金投入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8年丽江市“11·03”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泄流洪灾是金沙江流域千年不遇的大型水文灾害,灾害对金沙江沿线城镇与乡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丽江市受灾区域的田野进行调查发现,此次白格堰塞湖灾害事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在这次事件中的积极行动与应急响应,体现出社会建设主体多重性“国家”在场与“基层”在场的巨大优势,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此次灾害应急管理和救灾模式,使救灾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丽江市金沙江流域堰塞湖过流泄洪灾害的灾后重建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战略部署,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加快推进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导科研人员由“做科研项目”向“科技事业”转变,促进重点专项实施提质增效,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我就如何做好“十四五”重点专项组织实施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化的思潮推动了第六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兴起与运用驱动了第六产业的协同创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线性回归模型评价广西第六产业发展能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凭借"互联网+"对第六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第六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最后提出其实施策略。广西地区通过加强"互联网+"云服务平台建设,改变农业合作组织结构,完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体系和终端销售渠道,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应对新时代条件下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当下风景园林执业领域发展的新态势入手,结合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剖析创作灵感与图纸转化脱节的问题,阐明在课程体系中从思维到形式训练的必要性,提出运用"M-B-M"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体系,探讨并总结出运用"几何母题"进行二维界面设计的组织方法,为地方院校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思路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我国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策略,为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培养高素质农林管理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立足本科生实践育人,依托旱作栽培与作物生态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探索总结本团队科研训练本科生的实践育人模式,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不断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旱作栽培与作物生态团队多年来开展科研训练的具体做法,提出了"433"实践育人模式:"4"为四阶段的科研训练过程,即基地实践的体验阶段、理论知识的强化阶段、再实践的验证阶段、综合能力的提升阶段;第一个"3"为"三维度"科研训练评价,即:兴趣态度评价、创新能力评价、科研潜能评价;第二个"3"为三层次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即: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完善平台开放制度,构建阶梯式指导团队、制定各级责任制度,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评价激励制度。该模式进一步推广可从4方面入手:保证科研资源开放、增强学科交叉学习;减少公共理论课时、增加实际操作课时;提升方向带头人能力、增强青年教师责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潜能的有效途径。以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的制度和模式为主线,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的X+2+X模式,并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中加以实践,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认定与置换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和创业训练与实践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X"创新发展模式。"互联网+科技管理"是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科技管理资源供给出发,通过整合单位批量科技管理资源,形成规范化结构数据,建设涵盖多类资源的综合性科研标准数据库,从而构建科研管理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然后基于数据库资源,开展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构建了科研闭环系统,并探索了基于科研大数据决策支撑的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单位的科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福建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条件和闽台合作优势,大力发展薯类种植、加工产业,已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薯类加工产业集群。连城县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2013年红心地瓜种植面积10万亩,各类地瓜干加工产量1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90%以上,占全国地瓜干产量的80%以上。当前,福建省薯类加工产业以中小企业、合作社为主,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产品种类偏单一、产品品质不够均衡、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