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愁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情感纽带,包含多层面的功能和价值。本文主要探究乡愁价值功能对于推进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宜居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探索乡愁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情感驱动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带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乡愁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乡愁是人们对于故乡的深情回忆和情感投射,而乡村振兴则是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记忆中的乡村在不断消失,乡愁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乡愁和乡村振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加强对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乡愁。乡愁与产业、生态、文化、乡村善治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保护传承乡愁载体、吸引留住乡村人才、塑造文明乡风、积极利用平台宣传特色乡愁,留住乡愁,发挥乡愁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浙江实施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愁经济大获成功以来,各地竞相学习模仿。一时间,乡愁经济一词频见报端,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意图把做大做强"乡愁经济"作为落实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举措。那么,乡愁经济究竟是什么?乡愁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何关联?乡愁经济真的可以让乡村振兴吗?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基于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的研究,总结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应完善制度保障,夯实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打好产业兴牌,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方案;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助力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守好生态环境红线;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搭建多主体参与的网络体系等具体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愁型"乡村景观成为乡村景观领域的热门话题。目前,中国乡村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乡村文化的丢失。"美丽乡村系列丛书"中提到我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将是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及山青水秀的生产生活空间。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重拾乡村文化是基础。基于"乡愁"概念的乡村景观的出现正是解决乡村文化丢失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标志,为此国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远离家乡的人对乡村的记忆逐渐模糊,他们日夜思念家乡,渴望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园。留住乡愁成为了激励人们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动力,留住乡愁方能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调研与访谈,挖掘出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一是工具性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健康保障,助力乡村健康产业发展。二是建构性作用:助推文明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在价值分析上,中医药文化助力村民健康,助益乡风文明,助推乡村经济,也为农村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基于中医药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与问题反思,中医药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政府为农村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村委提供动力保障,村民提供主体保障。  相似文献   

8.
梳理既有成果对深化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有助于推动有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以CNKI收录的220篇文献为样本,采用主题聚类分析范式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述评,具体包括六大主题:(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与产业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在述评基础上总结有关研究现状及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和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分析农民主体意识现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农民主体意识有所提高,但仍较为薄弱,要从转变农民不良思想观念、提升农民自身素质、破解城乡二元壁垒三方面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重大而生动的时代课题。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发展迫切呼唤更加成熟有效的体系规范。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实现了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理论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理论研究起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智慧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时代表征。“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能够有效保证乡村人民当家做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和助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谌佳文  柳军 《甘肃农业》2023,(5):105-1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核心是以人为本。厘清乡村振兴的人本价值,即:明确乡村居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要让城乡共同富裕、城乡居民共享繁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提高乡村居民自身能力,强化乡村居民主体意识,依靠乡村居民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高质量建设乡村的应有之义,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数字化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快速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守住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两方面发挥着赋能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部分主体观念未更新、数字化转型滞后、乡村数字系统未完善、技术支撑力不足、精神文化需求未满足、资源发掘力欠缺等导致赋能过程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为此,要持续推进乡村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素养融入乡村文化主体,强化优质数字文化内容供给,助力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农村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社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其能通过主体联动发挥其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价值捍卫者、公共政策倡导者、社会资本建设者等多重身份的价值。文章以吉林省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面临的挑战和实施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了乡村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则在于人才智力支撑,只有乡村人才的振兴,才能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性动力,因此,从三乡视域下阐述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其主要的价值导向则是以乡愁、乡情、乡土作为人才精准引入与培育的重要方式,解决当前乡村面临的人才困境,为实现乡村人才的全面振兴建立情感与道路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要在新时代条件下通过构建价值体系复兴乡村文明,为此有必要通过相应的调研,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系统地把握乡村文明“繁荣—衰落—复兴”的发展趋势及其“传统到新生代的”建构的规律。乡村有广阔的文化培养土壤,乡村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发行对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性能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动力。贵州富含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文化是贵州经典的文化资源,以农村广阔天地的文化为背景,以乡村核心的文明为抓手,做到以文化价值聚合主体力量,以经济发展为再生动力助力贵州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提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二者内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解构对于深化数字乡村理解、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数字赋能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明晰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而后基于全国26个省域287个市域1 601个县域2018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乡村指数,以及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的乡村振兴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低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且二者差距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应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增强了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影响机制:数字乡村分别通过乡村经济数字化与乡村生活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对乡村振兴促进效应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中国县域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优势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动机之一,乡愁景观的保护及利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特征切入,以金堂县金箱村为例,对田野调查和集体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系统分析金箱村旅游的乡愁景观元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文化物质景观元素体系建构,深挖非物质景观元素的当代体验价值,完善乡村旅游的公众参与机制等乡村旅游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愁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发,梳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农村金融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但整体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显著。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效率不高,分布格局与农村金融扶贫格局一致。基于此,提出农村金融要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好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主体优势、探索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也是守住乡愁烙印的文化符号。雷剧作为广东雷州半岛乡土文化的代表,在教化民众、家风家教、仁义孝悌、道德感化等方面作用显著。它汇入了地方特色并传播正能量,传递人们情感表达方式,延续当代乡愁记忆。但它在时代共存时空中隐匿危机感,受新艺人传承的萎缩、剧本剧情剧艺的陈旧、精品剧团剧目的缺乏、流行文化的冲击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亟需寻求破解雷剧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方。坚定雷剧文化的价值导向、扶持新艺人的成长成才、叫响雷剧的品牌化建设、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失为助力乡村文明振兴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耕读教育的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和使命。文章解读了耕读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地探讨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现实价值,为更好地延续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探究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