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蟹苗的需求量激增,而天然资源极不稳定,人工繁殖的蟹苗各项成本高,近几年来蟹苗价格成倍增长。因此,在幼蟹饲养过程中分析幼蟹死亡的原因及如何提高成活率是河蟹养殖户极为关心的问题。 幼蟹培育是以河蟹的大眼幼体培育到体重10克左右的养殖过程,在这培育过程中河蟹死亡的原因大致有: 1.蟹苗的质量。天然蟹苗具有生长快,成蟹个体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不同的脂肪源对幼蟹的增重率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纯品饲料中添加7%的鱼油,幼蟹获得极大的增重率,达21.87%。在同样比例下,花生油对幼蟹的增重率为7.39%,而豆油和小麻油(香油)对幼蟹的增重率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这几种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别很大,含量相差甚远,鱼油中含有丰富的20:5ω3和22:6ω3,特别是22:6ω3含量很高,可以促进幼蟹的生长。其他几种油中的必需脂肪酸(20:5ω3和22:6ω3)甚微或不存在,对幼蟹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3.
蟹池勿忘灭生物敌害江苏省盐城市郊区水产局宋长太鼠、蛙、蛇、鸟等是河蟹的天敌,对人工养蟹危害较大。老鼠有“贮粮”习性,除在蟹池边捕食外,还将蟹拖到洞内贮藏。笔者曾在蟹池内挖过一个鼠洞,从里面挖出62只10~30克的幼蟹;在高密度的蟹种培育池中,捕出青蛙...  相似文献   

4.
沈慧 《江西饲料》2005,(6):37-38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生产的个体较大(通常在20g以上),性腺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养殖商品蟹,死亡率达60% ̄90%。当年池塘培育的蟹种,大约20%达到性早熟。识别性早熟蟹种,一是看雌蟹腹部,雄蟹交接器变化。如雌蟹腹部已成团脐、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则表明性早熟;二是看雄蟹螯足绒毛是否稠密且较长,颜色较深,如达到这个标准,则表明性腺已成熟;三看河蟹头胸甲的颜色和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早熟的蟹种背部为墨绿色或青色;下沉的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早熟的蟹种背部凸凹不平;四是看蟹种的性腺…  相似文献   

5.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商品蟹规格的重要一环。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大棚建造及准备 1.搭棚建池:土池面积一般0.034~0.067公顷,池深0.8~1.2米,水深0.3~0.8米,东西向为宜,池底平坦,池坡比1:15左右;塑料大棚钢架或竹木框架,两端开门,  相似文献   

6.
冬春两季是幼蟹投放季节。捕捞幼蟹,通常难度较大。虽然如此,幼蟹的捕捞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掌握了幼蟹生活习性,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捕捞。 1.地笼捕捞法 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幼蟹通常在池边浅滩处及水草丛中生活。这时捕捞可没置地笼、网套等工具,一般在第一天晚上放置,第二天早上起捕。由于幼蟹多在夜间摄食,事先在网袋中放入饵料引诱,效果更好。 2.抄网捕捉法 水草幼嫩、可口,并能起遮阴避暑的作用,是幼蟹池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饲料工业》2017,(16):37-40
以平均初始体重为(9.91±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70 d的养殖试验,探讨在幼蟹基础饲料(D0)中添加50 mg/kg虾青素+50 mg/kg角黄素(D1)对蟹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了虾青素和角黄素后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以及肌肉和全蟹常规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虾青素和角黄素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幼蟹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的水平(P<0.05),两组间过氧化氢酶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虾青素+角黄素混合物(11)可以有效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优质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利用稻田培育蟹种,能达到稻蟹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是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较佳模式。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在大纵湖、龙冈等镇推广这一模式,稻田培育蟹种规模达6000hm^2,取得了较好的回报。现将该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56 d的生长试验确定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苏氨酸的需求量。试验设计了6种以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质源的等氮等能纯化饲料,通过添加晶体L-苏氨酸,使得饲料中苏氨酸含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0.86%(对照,无外源苏氨酸)、1.24%、1.61%、2.04%、2.42%、2.81%。选取初始体重为(0.36±0.00)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幼蟹。结果表明:随饲料中苏氨酸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在苏氨酸含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61%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且此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且该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0.86%、1.24%、2.42%和2.81%组(P<0.05),消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饲料中苏氨酸含量对幼蟹的成活率及体成分无显著影响( P>0.05)。幼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随饲料中苏氨酸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分别在苏氨酸含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61%、1.61%和2.42%时达到最大值。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回归模型分析,得到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苏氨酸的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59%(饲料蛋白质的3.98%)。  相似文献   

10.
蟹种是河蟹养殖的物质基础,科学放养蟹种是养好河蟹的关键环节。现将蟹种放养技术介绍如下。1 放养时间 生产实践证明,蟹种放养以冬放为宜,其优点有:①此时气温低,蟹种活动能力弱,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不易损伤蟹体。放养后成活率高。②蟹种放养后,能很快进入冬眠状态,逃跑机率小。③蟹种越冬后,能很快适应水体新环境,开食早、生长快。④有利于蟹池混养鱼种及其它配套工作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2的适宜需求量。试验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配制了维生素B2含量分别为0、3、6、12、24、48和96mg/kg的7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在静水系统中投喂体重为(1.32±0.1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B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存活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及体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随着维生素B2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增重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饲料中维生素B2添加量达到12mg/kg时,其增重率达到最高(201.15%),显著高于0、3、48和96mg/kg试验组的151.97%、151.39%、155.83%和141.19%。幼蟹体内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维生素B2水平达到12mg/kg时达到最低。另外,饲料中维生素B2含量的变化并不能显著影响幼蟹肝胰腺中维生素B2积累量,但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2会显著抑制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中D-氨基酸氧化酶的活力。根据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率和肝胰腺中D-氨基酸氧化酶的活力,利用折线回归方法计算得出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2的适宜需求量为8.25~10.02mg/kg。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饵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1988)用20μm~40μm胶囊饲料饲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5%。韩小莲等(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II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幼体蜕皮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磷脂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初始体重为 (1.2 3± 0 .36 )g的幼蟹为试验对象 ,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 6 0d的生长试验。以鱼油 /豆油 (2∶1,W/W )为脂肪源 ,以不同大豆磷脂水平 ,配制成饲料脂肪含量为 8%的 3种等氮、等能饲料 ,用于研究饲料中磷脂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虽然各试验组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利用率指标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但试验幼蟹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磷脂水平的上升而提高。这说明 ,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磷脂具有促进幼蟹生长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饲料中磷脂有效促进幼蟹生长的适宜添加量应为 2 %~ 4 %。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镁添加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0、4.5、6.0和7.5 g/kg镁(L-天门冬氨酸镁形式),制成镁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98、1.43、3.40、4.79、6.65和7.98 g/kg的6种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2.97±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90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幼蟹。每组幼蟹随机投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添加3.0 g/kg镁组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全蟹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蟹日摄食率、饲料系数及全蟹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全蟹中镁含量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而钙含量则在未添加镁组最高,导致此组的钙镁比最高。幼蟹肝胰腺和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添加3.0 g/kg镁组达到最高值,其肝胰腺中GSH含量显著高于添加7.5 g/kg镁组(P<0.05),血清中GSH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镁组(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丙二醛(M DA)含量则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在添加3.0 g/kg镁组获得最低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得出,以L-天门冬氨酸镁为镁源,当饲料中镁添加量为3.0~4.5 g/kg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效果较好;以肝胰腺中GSH含量为判据,采用二次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发现,当饲料中镁添加量为3.76 g/kg(饲料中镁含量为4.39 g/kg)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究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抗氧化、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20只体格健全、活力相似、平均体重(4.50±0.75) g的螃蟹,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蟹。对照组(G0组)幼蟹饲喂基础饵料,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5(G5组)、106(G6组)、107 CFU/g (G7组)丁酸梭菌。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饵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G6组幼蟹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G7组幼蟹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G6组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106 CFU/g丁酸梭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抗氧化性、消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幼蟹对几种植物性原料氨基酸表观消化吸收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幼蟹对几种植物性原料氨基酸表观消化吸收率的研究徐新章何珍秀河蟹的幼蟹生长与多种营养素有关,其中蛋白质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实质上是对氨基酸的消化吸收,氨基酸在体内重新组合组成动物的体蛋白质,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氨基酸的平衡。为了弄清幼...  相似文献   

17.
张云庆 《饲料工业》2003,24(3):48-50
黄河口毛蟹是淡水渔业中的珍品,已被列入山东省发展高效渔业的名优品种。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大部分土地无法种植;其次,由于水资源相对充足,土地和淡水呈弱碱性,适合毛蟹生长,因此发展毛蟹养殖必将给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1毛蟹的生态习性1.1毛蟹在淡水中生长,在海水中繁殖。它的一生依次经历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仔蟹(豆蟹)、幼蟹(稚蟹)、蟹种(扣蟹)、黄蟹,绿蟹、抱卵蟹及软壳蟹等阶段、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形成了毛蟹适应自然环境的多种生态习性,为毛蟹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毛蟹…  相似文献   

18.
戎平 《饲料研究》2003,(11):48-48
目前 ,仍有一些养蟹户以人工培育的豆蟹作为种苗放养 ,但成蟹产量不高 ,一般 1 / 1 5hm2 产 5 0kg ,少的只有十几千克 ,甚至几千克。为什么放养豆蟹产量不高呢 ?主要的原因 :一是人工培育的豆蟹 ,受近亲交配、营养不良、使用激素药物以及强化培育等因素的影响 ,先天不足 ,成活率低 ,普遍只有 30 % ;二是投放的豆蟹规格太小 ,有的规格仅为每千克 5 0 0 0~ 1 2 0 0 0只 ,不仅自然死亡率高 ,而且容易遭受青蛙、水老鼠、水蛇和鸟类等天敌的危害 ;三是豆蟹的投放量不足 ,一般养蟹户 ,1 / 1 5hm2 水面约投放豆蟹 2 0 0 0只 ,如果按成活率30 %计算…  相似文献   

19.
河蟹人工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开发性的特种水产养殖业。由于养殖单位及养殖面积猛增,作为蟹种的蟹苗及幼蟹数量也随之增多。蟹苗的来源除天然捕捞外,人工育苗巳获成功。幼蟹来源主要还是靠天然捕捞。把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有些单位在搞,但成活率很低,问题的关键在于从蟹苗到幼蟹这个阶段的适口饵科成分的配比,特别是在饲料中添加某些生长素,促使幼蟹蜕壳迅速以及蜕壳的同步性来提高幼蟹成活率和加快生长。本试验就是探索在河蟹饲料中添加 F.A.M.P—87生长素,对蟹苗及幼蟹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棉籽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豆粕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血淋巴生化指标、肝胰腺抗氧化指标、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的影响。以发酵棉籽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80%的豆粕,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FCM0(作为对照)、FCM20、FCM40、FCM60和FCM80,饲喂初始体重为(0.38±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结果显示:发酵棉籽粕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幼蟹的成活率、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FCM40组肝胰腺指数最高,显著高于FCM0和FCM80组(P<0.05)。发酵棉籽粕替代不同比例豆粕对全蟹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FCM60组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淋巴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替代组(FCM20、FCM40、FCM60和FCM80组)幼蟹肝胰腺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FCM60和FCM80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FCM80组幼蟹肠道组织结构出现明显损伤。发酵棉籽粕替代40%的豆粕不会对幼蟹肠道菌群α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不会改变肠道主要菌群结构。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棉籽粕替代20%~80%的豆粕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以替代比例为20%时生长性能较好;以肝胰腺和肠道健康为评价指标,发酵棉籽粕替代豆粕比例不宜超过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