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稻瘿蚊稻种资源抗蚊青占利用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90年代以来,稻瘿坟在江西赣州地区危害十分严重,年发生面积达13.3万-20.0万/hm^2。为了有效防治,1997年引进广东省农科院选育的抗蚊青占与两系安湘S、培矮64S配相。经种植,所配组合的标葱率均为0,表明抗稻瘿蚊基因为显性基因;同时所配组合产量较高,生产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海拔地区杂交水稻适应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海拔地区对7个杂交水稻组合耐低温能力、抗稻瘟病能力及产量形成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优77,威优77两组合耐低温能力和抗稻瘟病能力均较强,且产量也较高,适宜在高海拔地区光温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3.
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莹  李原萍 《大豆科学》1996,15(3):191-196
1991年以抗大豆孢囊线虫(SCN)4号生理小种的兴县灰布支黑豆、中感或中抗(应县小黑豆)、感和主感4个品种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2个组合,在抗、中感、(中抗)×感和高感5个正交和4个反谘组合中,F1全部感病,F2抗、中感(中抗)和感与高感分离为1:15的比率,测交分离为1:3比率。在抗×中感(中抗)的正反交组合中,F1表现抗病,F2抗和中感(中抗)分离3:1比率,测交为1:1比率,这些组  相似文献   

4.
SC122自交系是昭通地区农科所用赞比亚优良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自交选育而成,具有配合力高、抗病、抗倒、耐旱性好的特性。以SC122为育种亲本,先后育成13个适宜许多生态条件的玉米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38.83万hm^2。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55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55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用Ⅱ-32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2002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分蘖性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米质较优,抗稻瘟病,抗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性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宜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地区中上肥水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实生种子利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地区,那里缺少高产、优质、抗晚疫病的组合。为此,国际马铃薯第八地区中心从总部和乌盟农科所引入14份实生种子于1994~1996年在四川省冕宁县进行试验、观察和评价。结果表明,国际马铃薯中心提供的IP88004、IP88005在产量、晚疫病抗性、生长势和开花结实方面均比对照突出,乌盟所提供的Jgotd×NS40-37、84133×84005在抗晚疫病、成熟性、生长势方面与对照相同,在产量方面极显著高于对照。初步确定这4个组合在这一地区可以推广,应大量制种。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组合大豆杂交后代灰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实验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条件下,利用五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的F_1、F_2、F_3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双亲抗感差异大的组合较双亲抗感差异小的组合的F_2代变异系数高32.4%,但到了F_3、F_4代变异系数之比仅为1.08:0.96。双亲抗感差异大的(抗×感)、(感×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下降;双亲抗感差异小的(感×感)、(抗×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提高。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杂交后代抗性遗传规律的原因,以及在抗性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抗粗缩病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本文对引进玉米自交系和部分自选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了抗粗缩病性鉴定。在鉴定的96份自交系中,大部分表现为感病或中抗,只有P12、P20、BS110、138、6513和E综1214表现高抗,未发现免疫类型。杂交组合中,生产用杂交种绝大部分表现为中感或高感。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与双亲抗病性的中亲值密切相关(r=0.9554)。抗病杂交组合的亲本之一必须达到高抗或中抗水平,用高感自交系作亲本难以选出抗病性好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今优223是用不育系今A和恢复系R223配组育成的感温型杂交稻组合,兼顾了高产和抗性好(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2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广东省除粤北以外地区早造种植。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抗感标准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2):113-116
大豆灰斑病抗感鉴定标准的确立一直是抗病育种及抗病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以大豆杂交组合的后代为材料,从各组合F2植株的病情分布、F3株系的抗感分离以及植株抗重复再侵染能力的角度,对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进行研究。提出:在用混合菌种对大豆材料进行田间接种的条件下,大豆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应定在病斑型级数为B2处,即植株叶片的病斑数量不能超过5-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