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1-71
答:这种是桑褐斑病。此病嫩叶较易发病,呈圆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叶色变黄,叶片枯黄易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暖时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幼嫩叶片上,引起初次侵染。如条件适宜,会多次循环侵染,短期内流行成灾。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雨水多的年份常流行。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四周为河港、池塘等多湿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2.
桑叶枯病是我国桑树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在国内早有记载,我国大部分蚕区均有发生。2002~2003年春季该病在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桑园连续2年发生,株发病率分别高达80%和50%,桑叶损失达35%和20%。2001~2005年我们对该病的危害病状、病原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流行规律开展了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技术措施。1发病症状通过多年田间观察,桑叶枯病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危害叶片,大多发生在枝条先端4~5片嫩叶上。春夏季发病时,被害叶片初期叶尖及附近叶缘呈水渍状,并逐渐变褐,产生深褐色连片病斑,后扩大至前半张叶片。随着病组织的坏死,…  相似文献   

3.
梨叶枯病是甘肃省梨树上近几年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仅分布在甘肃临夏、兰州、定西和天水等地。发病梨园病叶率多为 6 0 %~ 10 0 % ,病情指数 4 0~90 ,病叶上布满病斑 ,引起叶枯早落 ,树势早衰 ,严重影响梨树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产生直径 0 5~ 1mm的紫褐色小斑 ,后扩大为 2~ 4mm近圆形病斑 ,病斑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紫色边缘。病斑中部初为黑色后变灰褐色 ,微下陷 ,并有大量黑色小颗粒 ,即病菌子座。叶片背面病部多呈不规则形灰褐色病斑 ,病部产生灰白色霉层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片叶上有病斑 30 …  相似文献   

4.
桑树细菌性疫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树细菌性疫病即桑疫病有缩叶、黑枯两种病型,是桑树的主要病害。缩叶型:发生在桑树的枝叶上。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常引起点发性圆型病斑,病斑中央裂开,呈穿孔状;病菌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引起叶脉变褐,叶子向背面卷曲皱缩呈缩叶状,严重时病叶脱落。病菌侵染到新梢时往  相似文献   

5.
谢风  水清 《广西蚕业》2006,43(2):51-52
桑树烂头病又称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病斑有两种类型:一种由叶片气孔侵染引起,发病初期呈油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半透明斑点,后扩大转变为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周围叶色稍褪绿,气候干燥时中央会串孔;另一种是通过叶柄、叶脉从维管束感染引起的,病叶叶脉变褐,由叶脉限制形成多数细小的多角形病斑,在叶脉、叶柄上产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细长条斑,严重时叶片皱缩,大部分发黄脱落.病菌侵入嫩梢时,嫩梢和芽叶变黑腐烂,形成烂头.病害蔓延到枝条时,病枝上出现粗细不等的点线状棕褐色斑,斑点上常溢出淡黄色的珠状菌脓,严重时病斑可深入枝条深层组织.  相似文献   

6.
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四川蚕业》2007,35(4):41-42
桑疫病又称桑细菌病是桑树芽叶病害,春季易发生,遇梅雨季节,易发生流行。近年来,我市有少数桑园发生,且有扩展趋势。据调查,我市雪岸、柴湾、如城、袁桥、搬经、高明等镇的部份桑园已发病,发病重的面积达100亩左右。发病轻的有3000亩左右,特别是育71-1品种桑园发病较多。为弄清发生桑疫病的原因,防治方法,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发病症状1·1黑枯型病症表现在叶片、新梢上,引起枝条芽叶黑枯腐死,使枝条不能继续生长,严重影响桑叶产量。1·叶片症状:病菌从气孔侵入,引起点发性近圆形病斑,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在叶片…  相似文献   

7.
茶芽枯病是为害春茶的重要病害。此病发生在春茶早期,为害茶树幼嫩芽叶,使其变褐枯焦,重者嫩梢枯死,严重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成为发展名优茶生产的重要障碍。加强早春茶树保护,做好茶芽枯病的防治,是春季茶园管理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1 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幼芽及1~3叶。罹病茶芽萎缩不长,后呈黑褐色焦枯状;嫩叶发病,多自叶尖或边缘先产生褐色或黑褐色小斑,后渐扩展成为不规则大病斑,病斑边缘有褐色隆起线或不明显,后期病部散生细小黑点,以叶片正面黑点居多,且病叶扭曲而易破裂。2 病原  此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霉…  相似文献   

8.
陆宣  王三九 《四川蚕业》2006,34(3):29-29,14
蚕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  相似文献   

9.
桑叶枯病又称桑卷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树枝霉属真菌(Hormodendrum mori Yendo)侵染引起的桑树叶部病害。主要危害枝条上部嫩叶。发病初期,病叶呈现失水性褪色病斑,进而发展成叶色发黄,叶尖、叶缘及叶脉间产生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成块状,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接成片,使半叶或整叶干枯...  相似文献   

10.
卢德 《广西蚕业》2002,39(2):41-41
问 :今年春季遇连续春旱 ,我种的桑园里的桑叶叶背出现圆形的白色粉末 ,逐渐扩大变厚 ,甚至连接成片 ,叶子变干变脆 ,这是什么桑病 ?答 :从以上桑树症状分析是桑里白粉病。此病典型症状是在叶背上形成白色霉斑 ,后期在白色霉斑上出现黄色小粒状物 (闭囊壳 ) ,当小粒状物由黄转橙红再变褐 ,最后变黑色时 ,白粉霉消失。桑里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病原菌在条件适宜时 ,散出子囊孢子 ,随风落到桑叶上 ,使桑树染病 ,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 ,引起病害传染和流行。过于密植、透风透光差 ,或缺钾的桑地发病较重 ,老叶易发病。防治方法 :1、发现少量桑…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秋季,浙江省淳安县的桑园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特大病斑病害。病叶呈现菌核病的典型症状:叶面形成灰褐色轮纹水渍状病斑,病斑随着病情发展以同心圆状向外延伸,颜色由里到外逐渐变深;叶背的灰色圆形病斑可见多个同心圆形绒毛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与病斑外的部分组织以及病斑同心圆上的绒毛状组织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形态,病斑边缘组织块在P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的病原菌都可观察到菌丝体形成的菌核。依据以上症状和病原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特征,初步诊断该病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调查16个样点的480株桑树,株发病率为81.25%,叶发病率为37.63%,发病指数18.5。9~10月份气温24.4~18.7℃,多阴雨天,加之连片桑园通风透光能力较弱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病原菌繁衍迅速,病害呈流行之势。尚未发现有明显抗性的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2.
甜柿虫害比较多 ,种植头 1~ 2年病害较轻 ,但随着树龄增加 ,病害也从轻到重 ,要注意强防治。柿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也为害柿蒂。叶片发病初期 ,病斑正面黄绿色 ,斑内叶脉黑色 ,病斑边缘较模糊 ,形状不规则。 8月初前后发病 ,9月份病斑颜色逐渐加深 ,呈黑褐或黑色病斑 ;病斑发展受叶脉限制 ,定形病斑呈多角形。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绒球状小点 ,引起叶片大量脱落。柿蒂病斑发生在四角上 ,淡褐至深褐色 ,有时有黑色边缘 ,形状不定 ,两面均可产生小黑点 ,背面小黑点较多。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抗病能力 ;搞好树冠修剪 ,降低树冠湿…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我县陆续引进油桃优新品种 4 0余个 ,并进行筛选推广 ,现在发展面积达 4 0 0hm2 余。近几年来 ,我们观察发现油桃极易感染疮痂病 ,引起果面龟裂 ,甚至引起油桃裂果 ,严重影响油桃的口感和商品价值。为此 ,我们进行了油桃疮痂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现总结如下。1 症状与为害疮痂病是桃树较常见的病害 ,主要危害果实 ,也危害新梢和叶片。由于油桃表面光滑无毛 ,就更易感染发病。病菌主要侵染果实 ,果实的肩部受害最早最重。病斑早期为褐色小圆点 ,后变黑色 ,严重时整个果面病斑连片。由于病菌只在果实表皮扩展…  相似文献   

14.
1主要病害 萝卜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两面现边缘不明显的淡黄色斑,后期病斑现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约1~5毫米,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子囊.病斑多时,病叶枯黄.种株的花梗染病,花轴肿大,歪曲畸形,菌丝体及卵孢子在病残体及种株上越冬.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卵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借助灌溉水传播,直接萌发芽管侵染致病.在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无性态孢子囊及其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借助雨水传播,病菌无明显越冬期.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的植株发病加重.  相似文献   

15.
李班峰 《蚕桑通报》1999,30(4):56-56,
桑疫病又称烂头病,桑细菌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杭嘉湖蚕区均有发生,环太湖一带桑园;由于地势低洼,招风多湿,易发本病。本病为害桑树的新梢及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腐烂或卷缩,顶芽枯萎,新梢变黑,枝条细短,叶片较小,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发病症状不同,桑疫病分为黑枯型和缩叶型2种。黑枯型表现为明显的新梢变黑,烂头症状,病株有棕褐色点线状病斑,春夏均有发病,秋期7,8月份尤为严重。缩叶型,多在春期发生,叶片向后卷缩,后期穿孔,枝条多为裂口状病斑。本所桑园地处施家桥三工区,濒临公路,背靠荒山…  相似文献   

16.
陆宣  王三九 《蚕学通讯》2005,25(3):39-39,50
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爆发僵病.宿城区部分乡镇曾在1998年中秋、2000年晚秋爆发白僵病对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 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1982年4月上中旬,在本所及南充蚕种场桑园同时发生了与常见病症状不同的病害。枝、叶、雄花、桑椹都有受害的。新梢长至1—8寸开始发病,病斑1—3寸,深褐色,干燥时易从患处干裂折断。中下部叶片(特别是枯黄叶)易受害。叶的发病一般从叶尖、叶缘开始,病斑深褐色,病叶叶缘多数向叶面和少数向叶背卷起。温度大  相似文献   

20.
猕猴桃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和褐麻斑病 ,是猕猴桃生长期最严重的几种叶部病害 ,全国人工栽培区几乎均有发生。危害后常导致叶片大量枯焦或提早脱落 ,影响果实产量与品质。1 褐斑病1 1 症状 :发病部位多从叶缘开始 ,初期在叶边缘出现水渍状污绿色小斑 ,后病斑顺叶缘或向内扩展 ,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在多雨高湿条件下 ,病情扩展迅速 ,病斑由褐变黑 ,引起霉烂。正常气候条件下 ,病斑四周深褐色 ,中央褐色至浅褐色 ,其上散生或密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即病原分生孢子器 )。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 ,易破裂 ,后期干枯脱落。叶面中部的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