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茶煤病是茶树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它是以黑刺粉虱、蚧类和茶蚜等害虫的分泌物为物质基础而为害茶树的。因此要防治茶煤病,应针对病源害虫进行防治。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修剪,勤除茶园杂草,合理施肥,增进茶园的通风透光和茶树长势,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的HPLC化学指纹图谱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针对茶多酚类、咖啡碱及黄酮(苷)类物质含量变化的两个HPLC色谱数据的多元信息融合,制作了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3组茶样的化学指纹图谱,并用欧氏距离、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生化组成、化学指纹图谱模式谱、聚类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结果,青饼都与普洱茶(熟饼)有明显差异,而与晒青毛茶相似,说明1~2 a陈以内的青饼在化学成分上与普洱茶(熟饼)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而与晒青毛茶有很高的相似度,本质上还是属于绿茶.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宣传茶文化,弘扬茶艺,目的是要让茶文化为经济服务,促进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一、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国家。据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更确切地说,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茶加以采集利用。在数千年饮茶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春秋  相似文献   

4.
细枝茶蔗是祁连山特有的野生经济树种。无论从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论证都表明该树种具有开发价值。并从采种、种子处理、播种、整地、作床、施肥等方面介绍了细枝茶蔗的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育种的方法,以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和山茶属红山茶组10个原生物种作为杂交育种亲本,设计20个杂交组合,研究其种间杂交亲和性。结果显示,杜鹃叶山茶与红山茶组原生种间反交时的杂交亲和性和育种效率要显著于正交组合。与杜鹃叶山茶进行杂交的亲和性,最好的是多齿红山茶C. polyodonta、南山茶C. semiserrata和浙江红山茶C. chekiangoleosa,其次是尖萼红山茶C. edithae、长毛红山茶C. villosa、滇山茶C. reticulata和全缘红山茶C. subintegra,较差的是厚叶红山茶C. crassissima和怒江红山茶C. saluenensis,最差的是毛蕊红山茶C. mairei。  相似文献   

6.
《森林与人类》2005,25(6):25-27
普洱茶有一个与任何茶叶不同的地方,就是别的茶叶一般是越新越好,而普洱茶却正好相反,“愈陈愈香”。这份“陈韵”也是普洱茶爱好者最为推崇的一点。可以认为,古代茶叶制作和贸易手段限制,造就了普洱茶的这份特别。而这又让人们在饮普洱茶时,真的有一种品味历史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一直见说茶是一种文化,我总是不以为然。茶就是茶,什么文化不文化的。我老爹说:“吃茶就吃茶,硬是把它整得那样复杂搞么?我吃了这么多年茶,从没把它往文化上扯,不一样又解渴又过瘾么?”后来我算是弄明白了,文化么,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生活方式,还是精神生活方式,都是文化。《汉语大字典》上说:文者,文治。化者,教化也。台湾的茶人曾提出过“以茶立国”,着实把我给吓了一跳。小小一杯茶,竟然会被提高到如此吓人的高度?后来我想,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连煎条小鱼都可以领悟到治国安邦之道,更何况是业已形成几千年的茶文化大系?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牡丹雄蕊茶是牡丹的又一深加工产品。它是以牡丹雄蕊为原料,经现代制茶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新品,成品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醇厚浓郁,回味爽口悠长。本文总结了牡丹雄蕊茶的制作工艺,为改进和完善牡丹雄蕊茶的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扁茶炒干机申请号:95225808.0申请人:淳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摘 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茶机械,它由炒茶锅、炉灶、机架和电机及其传动机械组成,在炉灶与炒茶之间固定设有由导火板和隔烟导热板组成的蓄热腔体;蓄热腔体一侧设有与烟囱相通的烟道口。因此,具有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燃料成本低,茶叶成品率较高等特点,从而实现了用薪柴替代木炭作炒茶机的燃料,而深受茶农的欢迎。☆家庭植物园无土电子栽培装置申请号:95204090.5申请人:青岛达同电子研究所摘 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家庭植物园无土电子栽培…  相似文献   

10.
《绿色科技》2012,(2):29
(1)残茶浇花。残茶用来浇花,既能保持土质水分,又能给植物增添氮等养料。但应根据花盆湿度,定期地有分寸地浇,而不是随时随地倒上一杯残渣。(2)变质奶浇花。牛奶变质后,加水稀释来浇花益于花儿生长。但兑水要多些,使之比较  相似文献   

11.
品味古茶树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衍生的茶文化涵盖了饮食、礼仪以及审美等方面。广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记载,象州(今象州县)曾为唐代岭南茶区之一,由此推测,广西种茶和制茶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偶然发现的植物。神  相似文献   

12.
茶史趣谈     
茶是什么?最初的茶就是药.《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摘下茶树的枝叶,嚼以解毒,可见远古时期的人将茶树的叶子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汲取茶汁,可用于解毒.  相似文献   

13.
专利号:200810058743.9黑茶是由黑曲菌发酵制成,外表呈黑色。黑茶中茶多糖含量高、活性强,而茶多糖能够降低血糖、血  相似文献   

14.
茶味人生     
费城 《湖南林业》2011,(8):44-44
一片茶叶要经历多少风雨,忍受多少煎熬,才能百炼成茶?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这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相似文献   

15.
茶味人生     
一片茶叶要经历多少风雨,忍受多少煎熬,才能百炼成茶?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这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相似文献   

16.
书吧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是一剂心灵良方。静心坐下,一杯酽茶,读一本好书,宛若同高尚睿智的作者喁喁私语,这种生活只怕连神仙也不会再挑剔什么了,难怪罗曼·罗兰要说:和好书生活在一起,我永远都不会叹息。  相似文献   

17.
何文进 《云南林业》2003,24(5):22-22
丽江玉龙雪山,是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一座终年积雪的雪山,其主峰“扇子陡”,因形如一柄向上打开的玉扇而得名,是至今尚未被人攀登过的处女峰。玉龙雪山傲然屹立,气势磅礴。虽然最高海拔只有5596米,比世界最高峰要矮得多,可她却坚守住了自己的圣洁,使27支国内外的登山队欲登顶都未成功。玉龙雪山圣洁壮丽,玉龙雪山上的雪茶更是味美可口,有一饮可以“洗尽古今人不倦”之说。雪茶,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中药和保健饮品。据《纲目拾遗》载:“雪茶,出滇南(系讹传误记——笔者注),色白,久则色微黄,以盏烹瀹,清香回胜。土人采得炒焙,以其似茶,色白,故…  相似文献   

18.
正一种文明,在茶中以密码的方式藏匿,这是极有意思的存在。密码原意是用来混淆的技术,它将正常的、可识别的信息转变为无法识别的信息,但又可通过人类智慧再加工并恢复。本文的所谓密码,则是指隐密的信息,它通过象征而隐喻的密码形式,具备"口令"功能,借此通过生态之门,呈现生态文明理念,并向世界传递生态消息。"茶图腾"正是茶之故乡中国的生态密码,解读它自然就成为本文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茶图腾当我们的先民以为人自茶出,人茶一体,茶护族  相似文献   

19.
配方施肥对凤庆红花油茶幼林林分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高山区凤庆红花油茶大面积产量低、质量差的现状,基于土壤养分肥力状况是影响油茶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之一,布设了NP、PK、NK、NPK和对照CK共5组施肥试验,研究分析凤庆红花油茶林下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对配方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1)凤庆红花油茶幼林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丰富,各处理组有机质含量约为42.17-75.19g/kg,而施肥处理组NK、PK、NPK比CK有机质含量稍低,施肥组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小;(2)随着凤庆红花油茶幼林的生长,耕作层土壤pH值均出现上升趋势,对照组上升幅度相对最大,施肥处理组pH值为4.84-4.89,组别之间差异较小;(3)施肥组的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比对照组要高,随着凤庆红花油茶生长进程各处理组养分均有所下降,而施肥组养分含量变化普遍比对照组下降幅度要大,其中又以NPK施肥处理组的下降幅度最大;(4)凤庆红花油茶幼林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都在一个适中范围,表明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良好。土壤含水量和总孔隙度上升以及土壤容重的下降显示施肥组的土壤物理性状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茶条槭的育苗与造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条槭,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经济林和绿化树种。其树叶用于医药工业,从中提取的没食子酸等有效成分为医药原料。由于茶条槭野生而不集中,采集叶片困难,我们集多年的生产实践,撰写了茶条槭经济林的育苗,造林及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