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秋蚕期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僵病是危害秋季养蚕生产的主要蚕病之一,不同种类的病僵菌寄生在蚕体引起不同的僵病,秋蚕期高温多湿发病率较高,对秋蚕生产造成损失常较大。一些蚕区发病率可达80%,损失在20%以上。因此,加强秋蚕期僵病防治对夺取秋季养蚕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1僵病发生原因分析僵病的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僵菌孢子附着在幼虫体壁上,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约经10小时吸湿膨胀,芽管通过所分泌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2.
金坛市秋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秋季,金坛地区的蚕农遭遇了白僵病的严重爆发,从蚕儿二眠时,就发现蚕座中有蚕僵在蚕座中,蚕技员经综合分析后认为,是由于桑叶上野外昆虫尸体上带有白僵病病菌发生交叉传染,从而导致全市白僵病的大面积爆发。  相似文献   

3.
<正> 一、当前黄僵病的流行概况: 黄僵病病菌与白僵病病原同属同种,为Beauvaria.bassiana的另一种血清型。黄僵病是以白僵病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真菌病。黄僵病菌的致病力较白僵病菌,绿僵病菌弱,但由于其寄主范围广泛,包括6个目200多种昆虫,自然界内菌量分布多,与昆虫、野蚕、白毛虫、桑尺蠖等发生交叉感染故发病率高于白僵病和绿僵病。当前,在  相似文献   

4.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桑园里异常地发生着黄僵菌寄生野生昆虫的情况,这作为感染源,对蚕构成了很大威胁。因为桑园里有很多的野生昆虫生了真菌病,桑园便被病原污染,蚕在食桑时就难免食下很多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但关于真菌病原能否从肠道感染家蚕的问题,目前尚未弄得很清,因此,在查明来源与野生昆虫的真菌病原对蚕的传  相似文献   

6.
<正> 家蚕黑僵病在国外文献上早有记述,(林弹作:1902;GLASER、R、W、1926)但至今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导,少数书本对本病所作的简略介绍,都是引用日本的资料,国外文献上论述本病的分布也只提到日本和欧洲!这一病害的病原是著名的昆虫致病真菌,国内有关文献介绍这一菌种的寄主时也未提到鳞翅目的家蚕,总之,对于这一蚕病,  相似文献   

7.
杨增群 《广西蚕业》2004,41(4):44-45
家蚕被僵菌侵染发病死亡,因病尸僵硬,故称僵病或硬化病,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近年来,僵病逐年抬头,损失日益严重,对广大蚕农的经济收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广西局部蚕区家蚕僵病暴发和流行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2009年上半年广西宜州市、环江县等地家蚕僵病暴发和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彻底消毒、净化养蚕环境、及时进行桑园治虫防止野外昆虫交叉传染、合理调节气象环境、高度重视共育室防僵工作、加强蚕体蚕座消毒、正确处理蚕沙及病死蚕、采用熏烟防僵等综合防控僵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感染引起的,养蚕生产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毁灭性传染性蚕病。其传染途径包括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是目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近年来,四川省阆中蚕种场采用原蚕区养蚕、场部收茧的方式制种。但原蚕区森林面积逐年增大,桑园间套种其它作物,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外出  相似文献   

10.
<正> 家蚕被僵菌侵染发病死亡,因病尸僵硬,故称僵病或硬化病。我省蚕桑生产中发生的僵病历来以白僵为主,其次是绿僵和曲霉病。白僵蚕是中药材,习惯由药材部门收购。五十年代起,为了控制白僵菌的传染蔓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曾禁闭市场收购僵蚕,同时在马山公社建立僵蚕繁殖  相似文献   

11.
陆宣  王三九 《四川蚕业》2006,34(3):29-29,14
蚕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  相似文献   

12.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正> 1980年秋蚕雨水多气温比较低,有利于家蚕真菌病的发生,本省各蚕区除了普遍发生白僵病外,还发现有黄僵、绿僵、灰僵和酵菌病。其中酵菌病我国最早报导于1957年,病原是Rhodotorula bombycis,其分类地位属于囊菌纲,原生囊菌目、酵菌科、红酵菌属,(姜白名1957)。  相似文献   

14.
<正> 昆虫是开放血管。因此,各种组织的生理现象都受到体液理化性状的强烈影响,同时各种组织的生理变化也直接地以体液的性状变化表现出来。关于昆虫感染真菌后其体液理化性状上的变化前人还研究的很少,在这方面KODAIRA(1961)对白僵病蚕体液的折射率、粘度、比重发表过研究报告。本研究将黄僵病蚕从得病到死亡期间体液的pH值和比重的变化情况定时和健康蚕进行比较,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及  相似文献   

16.
绿僵病暴发的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兆虎 《蚕桑通报》2000,31(2):43-43
1999年中秋蚕期,我市继临安、桐庐之后暴发了绿僵病。这次蚕病比较罕见,在本地大面积发生,解放以来还是首次,全市各乡镇所有品种蚕均不同程度感染发病,其中以山区、半山区最为严重。据统计,发生绿僵病蚕种占总饲养量的91.5%,虽经多方努力,及时控制了病情,但中秋蚕平均张产还只有31.1kg,比去年同期减产17.3%,给蚕农造成较大损失。为找出绿僵病发生原因,稳定蚕作,笔者进行了生产调查,现把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绿僵病发生原因1.1 野外昆虫流行绿僵病,污染环境1999年7~8月份低温阴雨适宜野外昆虫发生、繁殖,野外昆虫大流行,桑树上、果树上,甚…  相似文献   

17.
<正> 绿僵病是秋、晚秋蚕容易发生的病害,在低温多湿时尤为严重,一般以小蚕感染、三龄以后发病为多。生产上采用各种防僵粉来预防僵病,曾取得显著效果。但可否采用添食服药的途径,控制已经进入蚕体的僵菌的繁殖,使僵病得到治疗而减少损失,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丝状菌(霉)侵入蚕儿皮肤引起的病害有硬化病和曲霉病。硬化病是因病蚕死后不软化腐烂,呈木乃伊状硬化,因而得名,它包括黄僵病,白僵病,绿僵病等数种。这里「僵二僵」,意思是死而不腐,乃由死体状态而束约  相似文献   

19.
陆宣  王三九 《蚕学通讯》2005,25(3):39-39,50
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爆发僵病.宿城区部分乡镇曾在1998年中秋、2000年晚秋爆发白僵病对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