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花时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早花时粳稻品种WAB368-B-2-H2-HB和晚花时粳稻品种六千辛杂交获得的F2群体284个单株作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117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花时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2花时性状呈连续的正态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4个影响花时的QTL,分别位于第1、1、10和12染色体上,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早花时亲本WAB368-B-2-H2-HB.其中位于第12染色体RM511-RM519区间的qFT-12可解释11.3%的表型变异,该位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3.
刘迪  杜敏 《南方农业》2012,(6):55-57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热带地区,充沛的光温资源非常适合杂交水稻繁、制种,至今已有近40年的种业生产经验。文章介绍临高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独特优势,指出"公司+技术指导中介+农民"的经营模式加速了临高种业的壮大,使其正逐渐成为海南省杂交稻繁育制种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热带地区,充沛的光温资源非常适合杂交水稻繁、制种,至今已有近40年的种业生产经验.文章介绍临高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独特优势,指出“公司+技术指导中介+农民”的经营模式加速了临高种业的壮大,使其正逐渐成为海南省杂交稻繁育制种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即将被集约化的种子生产方式所取代的趋势,2010年度开展了机械化育苗、插秧、赶粉等技术的探索,结果初步表明: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可行的。制种生产全程机械化比目前大面积的常规生产每667m2节约成本421.5元,同等条件下增产6%~10%。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对播期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两系杂交水稻主要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播期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两者相关性最显著。播期地单株产量、结实率及结实率相对重要性影响较大,而对单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及结实率的偏相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全省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生长发育、抽穗开花的规律及影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的主要因子,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和四川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微机诊断系统(DSFPMPHRSP),在四川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推广应用,提高调差精度2~3d,增产杂交稻一代种子150~300kg/hm2。  相似文献   

8.
N优2号是重庆市九龙坡区农科所用四川省内江市农科所NJ7A与自育龙恢2号配组而成,2005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2006年通过四川省和贵州省铜仁地区引种认定。为了配合大面积生产,特对N优2号的亲本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水稻抽穗期是指水稻从播种到抽穗(开花)所经历的时间,它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区域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水稻抽穗期的数量性状很复杂,受内源多基因及外源多因素调控。本文介绍了水稻中2条保守的抽穗期调控途径,论述了各抽穗期基因间相互调控关系,并重点阐述了调控东北地区水稻抽穗期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以及东北地区水稻中不同抽穗期基因的单体类型,同时解析了不同基因型组合形式对东北水稻区域分布的决定性作用,并探讨了通过基因编辑手段,对抽穗期抑制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缩短品种熟期,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旨为从南方引进新水稻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此外,针对目前东北地区水稻育种的现状,对分子设计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方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花信灵对杂交水稻制种的影响。结果表明:花信灵能使不育系提早开花,使恢复系推迟开花,达到两系花时相遇;花信灵能促进不育系抽穗,减少包颈长度,增加外露的颖花数;花信灵还能增加两系的开花数和午前花数。因此有利于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使制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两系法水稻制种安全期气候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广东及海南两省有代表性的27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育性转换安全期和抽穗开花安全期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00%、98%、95%三种保证率条件下两系水稻制种安全期的气候分析,制作了广东及海南两省制种安全期区划图。提出了两省两系水稻制种的气象依据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杂交水稻组合、施氮水平、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等因素在强化栽培体系下的增产效应.并对强化栽培技术的改良进行探讨,提出了重庆地区水稻强化栽培超高产技术措施。各因子水平的最佳组合为A_1B_2C_xD_2,即选用穗重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每hm~2施纯氮195kg,栽13.5万窝或18万窝,采取大三围栽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籽粒黄熟度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探究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适宜收获期的感官指标,于2016-2017年以深两优1813、隆两优1813、Y两优1128、创两优华占和Ⅱ优838为材料进行杂交水稻制种,通过不同收获时期形成籽粒黄熟度不同的群体,系统分析了不同籽粒黄熟度群体间种子活力、水分、千粒重及内含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间,籽粒黄熟度的增加速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籽粒黄熟度的增加,种子活力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种子水分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种子千粒重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种子的直链淀粉、总淀粉、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当籽粒的黄熟度为75%~90%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处于高值水平,且差异不显著;种子水分和千粒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黄熟度与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 3**和0.664 0**;与种子水分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42 4**),与种子千粒重相关性不显著(R2=0....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江苏中部地区气象条件与两系杂交稻制种两个安全期的关系,认为苏中地区两系制种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在7月下旬与8月上旬为最佳,最佳的抽穗扬花期在8月中旬。提出以实效积温为依据安排父母本的播种期。  相似文献   

15.
将生产上使用较多的3个不育系(博白A、V20A、珍汕A)和5个恢复系(桂8、桂44、测64-7、密阳46、IR24)组成3×5不完全双列杂交,用于研究17种氨基酸含量的配合力及相关,发现杂交水稻糙米的15种氨基酸含量主要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只有组氨酸的含量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糙米氨基酸含量与农艺性状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为研究对象,以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母本)的育性转换指标集和南方一季稻区域12个地区1951—1992年的逐日温度和理论日长资料为基本分析依据,提出了一种制种播差期决策的气候学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生产特点,首先确定培矮64S在不同地区的稳定不育期和最佳不育期的季节和规律,然后用水稻生育期模型计算制种亲本在不同季节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可以为宏观决策两系法杂交稻的制种区域和播差期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抽穗扬花期低温胁迫对不同晚稻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2个耐冷品种(岳优27、昌粳225)和2个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黄华占)为试验材料,于抽穗扬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处理,分析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等。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晚稻品种花粉活力均降低,除过氧化氢酶(CAT)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SP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AT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低温胁迫也会影响稻米品质及稻米RVA值,具体表现为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晚稻品种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与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降低,冷胶黏度、回复值和消减值逐渐升高。相较于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和黄华占,耐冷品种岳优27和昌粳225的抗氧化酶活性和SP含量较高,MDA含量较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幅度较小,花粉活性降低幅度也较小,其中在第5天昌粳225降幅最小,为4.38%;稻米品质中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垩白度增加幅度较大,RVA谱中峰值黏度降低幅度较大,热浆黏度反应较慢,而冷胶黏度和回复值较先达到最大值,崩解值和消解值的变化幅度较小。综上,耐冷品种岳优27和昌粳225抽穗扬花期相较于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和黄华占表现出较强耐受低温胁迫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抽穗扬花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选育与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以5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光合特性、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前3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水平时最高;后2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为390 kg·hm-2与30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时期超级杂交稻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氮素吸收利用率(REN)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光合利用效率(PNUE)和氮素偏生产力(PEPN)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各时期超级杂交稻品种中,随着品种的演进,其叶片氮含量(LNC)和SLW均得到显著改善,而光合生理特性和PNUE则无明显的变化。综上所述,在超级杂交稻品种改良中对氮素吸收利用的提高幅度大于较光合利用明显,在今后超级杂交稻品种改良中应着重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方面的提高。本研究结果为超级杂交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