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竖向和水平荷载试验中19榀UPC框架梁中的UPS的应力变化与极限应力进行探讨,并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定性定量分析了结构中UPS极限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荷载形式、配箍率、综合配筋力比和跨高比,并提出UPS极限应力计算的修正公式,更适合于UPC框架在地震设防区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屋盖在日照和季节温差作用下容易出现开裂现象,为了研究其裂缝成因,针对屋盖所处的工作环境,应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日照和季节温差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屋盖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应力分布云图.计算表明:这类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屋盖在日照作用下,裂缝主要出现在托板附近,方向平行于托板边缘,托板顶角处的裂缝方向与对应的托板对角线垂直;而在季节温差作用下,裂缝主要出现在后浇带附近,方向平行于托板边缘,且存在贯穿裂缝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以CFRP筋作无粘结预应力筋同时配置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钢筋,设计制作了4根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简支梁,通过静载试验考察该类构件的受弯性能。在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混凝梁的应力增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高程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高程控制方法,分析了与高程控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以陶赖昭松花江特大桥的高程控制为例,建立计算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BSAS和前进分析法计算出各施工阶段的桡度,进而得出各悬浇段的预拱度,为高程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型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墙应力分析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旭东  朱兴吉  胡晶晶 《油气储运》2011,30(11):819-823,4
大型LNG储罐的外墙一般由预应力混凝土建造,其应力分布和变形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提出了储罐外墙纵向预应力筋向外最大偏移量的控制方程,以及环形压力容器最大环向应力位置的计算方法,推导出纵向预应力筋偏移后距罐内侧最大距离的控制方程和最大环向应力位置的计算方程,并根据边界条件,给出计算方程参数的方程组,在此基础上提出纵向预应力筋向外偏移、局部增设环向预应力筋的结构优化方法,并应用ADINA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公式推导的正确性以及结构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可为以后国内LNG储罐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为基础,建立了强力钢筋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名义拉应力控制裂缝宽度的方法。为通过裂缝控制方程和承载力方程计算。确定预应力筋用量和非预应力筋用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按预应力度方法设计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思路,结合实桥设计,通过不同预应力度下的设计方案比较。合理造反 度控制设计,可使设计获得最小用钢量,并能满足应力,变形及裂缝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根据预应力简支钢箱梁的受力特性,考虑预应力索与钢箱梁的相互作用,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MIDAS/Civil建立了预应力简支钢箱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有限元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采用有限元法对预应力钢箱梁跨中截面正应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预应力索的不同布置形式及双折线索水平段长度变化对梁中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移动模架系统的组成、施工原理、组装等施工方法的进行阐述,通过在长江某桥上的应用,验证得出移动模架施工方法是一个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加快施工进度,且能在不中断桥下交通的情况下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凯强 《甘肃农业》2014,(20):72-72
混凝土预应力压力管道是根据实际地形走势,通过泵站加压,达到所需水头工作压力的需求。由于管道属于带压运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道施工工序,避免发生漏水、渗水现象。  相似文献   

11.
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应力分布与裂缝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旭东  朱兴吉  胡晶晶  于晓玮 《油气储运》2011,30(10):746-749,714,715
LNG储罐的外罐主要是由预应力混凝土建造而成,混凝土作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材料,其受力特点为抗压不抗拉。应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钢筋混凝土分离式模型,通过应力云图及裂缝开展图,研究LNG储罐在正常使用状态及内罐完全泄漏状态下预应力混凝土的应力分布、裂缝开展情况及破坏形态。结果表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外罐上下两固定端第一主应力最大;在内罐泄漏状态下,底部约1/4高度第一主应力最大,此三处为外罐最易产生裂缝的部位,破坏形态均为混凝土受拉破坏。研究结果为国内LNG储罐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渡槽结构上拱度的分析认为,预应力、恒载、弹性模量、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等是影响上拱度的主要因素,而上拱度的预测主要取决于对混凝土徐变的合理估算;为了防止上拱度过大对结构使用性能的影响,提出对上拱度的控制应采用降低预应力和减小徐变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混凝土面板与垫层之间接触面的数值计算模型,考虑温度荷载作用,研究面板堆石坝面板的应力变形特性。【方法】以接触摩擦单元理论为基础,采用接触单元模拟混凝土面板与垫层之间的接触面,进行了公伯峡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应力变形仿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面板挠度呈现出中部大、两端小的分布规律,最大值为0.24 m,位于面板的中心位置,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面板的顺坡向应力分布呈现出中部受压、两端受拉的变化趋势,顺坡向压应力最大值为7.9 MPa,出现在约1/2坝高处,拉应力最大值为1.3 MPa,出现在面板的底部与顶部;面板底面点与表面点的应力分布是一致的,在同一高程处,面板底面点的应力较表面点大;考虑温度荷载作用时,混凝土面板的顺坡向应力分布规律与不考虑温度荷载时基本一致,但拉应力值明显增大,并且与实际观测结果更为接近。【结论】基于接触摩擦计算模型,考虑温度荷载作用,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混凝土面板应力变形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较大跨度简支梁的梁高和自重,本文在研究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理论的基础上,制作了4根模型梁并进行了静载试验。结果表明:双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预压钢管能够提供给混凝土有效的预拉应力,预压钢管与混凝土的锚固可靠,试验荷载作用下2者协调变形、共同工作;试验结束后卸载,梁体的挠度和裂缝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工作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动力破损评估,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的分离式有限元模型,推导了四节点矩形粘结单元的刚度矩阵。采用该模型计算了健康和局部破损梁的振动特性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计算及实际测试结果均表明。固有频率是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定性辨识的重要指标;曲率模态振型和应变模态振型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局部损伤较位移模态振型敏感。基于曲率模态振型和应变模态振型可以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局部损伤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大直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裂缝产生机理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混凝土开裂机理,对管道裂缝产生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干缩变形、温度变形、结构应力等是管道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部位裂缝的产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不尽相同,虽然有些裂缝难以避免,但可通过有效防治使其处于微裂状态,而不致影响管道寿命。  相似文献   

1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监测及裂缝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中联水泥集团南阳分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提出在施工中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而产生温度应力裂缝的措施。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降低内外温差,预防收缩缝,减少坍落度损失,延缓凝结时间等,保证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弯曲应力实验小梁的失效分析 ,研究了如何让实验小梁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进行多的实验次数的保护措施。这对于实验室的建设 ,节约实验经费开支 ,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联水泥集团南阳分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期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通过温度和应变监测,得出混凝土温度及应变的变化曲线,可随时掌握混凝土中温度应力的发展情况。保证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过程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始终大于相应的最大温度拉应力,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合理高度的理论计算方法,为结构工程师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确定梁的高度提供了一个理论公式。在建立一般梁的挠度曲线方程的基础上,考虑钢筋混凝土梁的徐变和最优配筋率,并结合抗弯承载力和挠度控制的要求,推导了钢筋混凝土梁的最大跨高比公式。在分析各种典型工况的钢筋混凝土梁参数的基础上给出:一般简支主梁跨高比为8~12。简支次梁跨高比为12~20。固支梁跨高比为简支梁的1.5倍。采用本文方法确定钢筋混凝土梁高,计算结果与常用工程经验取值接近,克服了工程中通常采用的根据经验公式、简化梁的分类粗略估算梁高的不足之处,为不同工况下的梁高取值估算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