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本研究采取育苗用水零交换技术,建立2个添加益生菌组(PB1、PB2)和1个对照组(PBN),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结果显示,弧菌(VLB)与异养菌(VHB)呈现相同趋势,但在两个处理组差别显著。氨氧化细菌(AOB)含量在所有实验组相同,氮化合物及虾生产参数在不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实验对照组不换水措施可以促进自然水体中有益菌生长,添加益生菌没有改善水质或者提高虾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零换水养殖效果的影响,在不额外添加有机碳源(只利用饲料中的碳)的革胡子鲇()养殖系统中,设置了平均絮团质量浓度为561.18 mg/L和780.41 mg/L两个处理组,比较了两实验组的水质、菌群结构、鱼生长及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絮团条件下,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和亚硝酸氮(NO2--N)能分别维持1.84 mg/L和1.79 mg/L以下。两处理组间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TAN、NO2--N、氮素利用效率及主要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N)浓度(822.0 mg/L)明显高于低浓度絮团组(623.33 mg/L)。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两组间门水平的菌群组成种类及优势度无显著性差异(<0.05)。两处理组中的革胡子鲇存活率分别达到(91.11±1.53)%和(94.44±2.08)%,饲料系数为(1.41±0.18)和(1.27±0.26),特殊生长率为(2.13±0.04)%/d和(2.19±0.08)%/d,均无显著差异(>0.05)。两实验组饲料氮的利用率分别达到了72.17%和71.3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仅利用饲料中的碳既能维持革胡子鲇的零换水养殖且能取得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两种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絮团组中的硝化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利用生物絮团结合生物膜调水技术,在一个个移动式支架养殖池里,建起养殖跑道,养出高产南美白对虾……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室张家松博士向《海洋与渔业》记者介绍了一种投资小、产出高的对虾(主要针对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目前已经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推广运用,市场反馈效果较好,改变了大家对工厂化养虾高成本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3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在阳江市江城区海陵镇山自村对虾养殖基地,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基于生物絮团的对虾高密度零换水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进行现场测试检查。  相似文献   

5.
生物絮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的有机体和无机物,经生物絮凝形成的团聚物,由细菌、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质相互絮凝组成。通过对生物絮团研究的发展过程、絮团的结构特征、絮凝机理、影响絮团的形成因素以及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为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生物絮团对中华锯齿米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生物絮团对中华锯齿米虾养殖水体酸碱度、氨氮、亚硝酸氮、COD等水质指标的调节及其在促进米虾生长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添加了生物絮团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养殖水体的亚硝酸氮含量降低54%,COD水平降低39%,氨氮含量降低35%,pH值稳定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中华锯齿米虾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也有显著提高。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的使用,能够有效调节水质,促进中华锯齿米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 塘沽区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从整体上说,是稳定、健康的,现已初具规模。首先,养虾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副食品供应、安排劳动就业、以及出口换汇等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从1987年开始,养虾生产受到外部经济条件变化、自然灾害和管理不善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高价格掩盖高成本的倾向,导致连续两年亏损(总额5331.56万元,其中直接亏损3201万元)。 1990年本区养虾工作出现了转机。这一年,坚持以适度投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目标,经过各级领导和广大虾民的艰苦努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虽然有品质、疾病和安全风险等诸多限制,但逐利和资源压力等原因,使养殖者始终以高产为追求目标。而以高产为目的高密度养殖势必造成饲料高消耗、水体高污染及对环境的高排放,养殖水体也因持续的养殖而造成废氮的超负荷。水产业面临诸多限制和瓶颈,传统的看水养鱼、依靠藻类调控水质等养殖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因此,我国水产养殖必将进入微生物群落管理时代,微生物群落将取代藻类成为池塘主角。而"生物絮团"就是这样的一项技术,在此我们特别邀请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研究员及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服务经理张许光、产品经理蔡玉勇详细讲解这一技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泼洒糖蜜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分析生物絮团营养组成,并探讨生物絮团对罗氏沼虾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对照组和试验组(生物絮团组),其中试验组在养殖过程中泼洒糖蜜。试验在室内水泥池内(2 m×2 m×0.6 m)进行,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每个重复225尾虾(0.26 g±0.02 g),试验周期为90 d。养殖过程中不换水,糖蜜的泼洒量根据饲料投喂量进行计算(C/N为20)。结果显示:添加糖蜜能够显著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到第90天时,试验组的絮团体积达21.22 mL/L;而对照组为6.03 mL/L;试验组絮团粗蛋白含量为29.47%,粗脂肪含量为4.32%,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粗灰分含量为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泼洒糖蜜对罗氏沼虾体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对照组和试验组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1.09%和21.2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91%和3.06%;另外,向水体中泼洒糖蜜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试验组罗氏沼虾肠脂肪酶活性、胃脂肪酶活性和胰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罗氏沼虾糜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泼洒糖蜜对肠淀粉酶、胃蛋白酶、胃淀粉酶、胰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生物絮团营养组成丰富,能够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盐度30~40、pH 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42℃、盐度40~50、pH 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适合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2014,(7):30-30
<正>日前,由山东省潍坊市渔业技术推广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营增殖试验站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山东潍坊龙威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冬季工厂化生物絮团高密度对虾养殖模式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结果表明:应用该项技术冬季低温期养殖凡纳滨对虾104天,平均体长达到(9.6±0.4)cm,平均体重11.3g/尾,推算凡纳滨对虾成活率达到68.7%,亩产3100kg。至收获完毕,实际产量达到3515kg/亩,单茬产值达26.7万元/亩。  相似文献   

13.
14.
15.
硝化型生物絮团的驯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硝化型生物絮团、减少碳源投加、提高絮团效率并缩短培养周期,文章采用养殖废水排污口底泥为接种污泥培养生物絮团,通过逐渐减少碳源投加,开展了硝化型生物絮团的定向培养,并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生物絮团菌群变化。结果显示,排污口底泥主要优势菌群与其他报道的异养生物絮团一致,具有良好的微生物菌群基础,能够在7 d内形成出水稳定的生物絮团。随着碳源减少,生物絮团微生物菌群结构随之改变,32 d后形成硝化型生物絮团。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接种污泥和硝化型生物絮团主要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纲水平上,原始污泥优势菌群为Gammaproteobacteria (γ-变形杆菌属)、Bacteroidia (拟杆菌属)和Deltaproteobacteria (δ-变形杆菌属),而硝化型生物絮团优势菌群为Bacteroidia、Gammaproteobacteria和Anaerolineae (厌氧绳菌属)。硝化型生物絮团硝化菌总相对丰度对比原始污泥有了较大提高,出水水质稳定,能有效调控养殖后期水质并降低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6.
曾雄飞分析今年对虾养殖“排塘”率高的原因时说:2010上半年南方对虾养殖历史最惨,“排塘”率超过90%,其程度超越了历史上虾病害最严重的1993年。新一轮的虾病爆发不能完全排除虾苗有问题,但主要还是养殖模式错误——使用高剂量含氯消毒剂,杀掉有益藻和微生物,  相似文献   

17.
张强  黄德生 《齐鲁渔业》2002,19(5):15-15
近两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三中港水产养殖场采用土池封闭式养虾模式,投资少,效益高。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庐山村养殖户冯尊罗与水产部门专家一起探索出新的“三级养虾”模式,从今年实践情况来看,效果较为理想.亩产成虾2000多斤,每亩产值约5万元.  相似文献   

19.
南方高位池养虾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南方沿海各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养虾热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东、海南等省的高位池养虾模式。所谓高位池就是潮上带提水对虾精养池,与之对应的传统的纳潮式虾池称之为低位池。高位池单位面积产量高、效益好,能抵御风暴潮的袭击,安全系数大,养成率高;清淤、排污、晒塘方便彻底,易于日常管理,便于投饵、池水消毒和病害防治。高位池养殖模式实现了集约化高密度健康养殖,是现代化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海南省的高位池从1997年的0.33万亩猛增到现在的6.24万亩,广东省湛江市现有高位池7万亩,养成率均在70%以上,每亩产量在800~1 000 kg左右,最高可达1 500 kg以上,屡破全国单产记录。  相似文献   

20.
1对虾生物絮团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概述 1.1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提出背景 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最早由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在1999年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主要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实现零换水、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和防治病害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