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17-922
利用DNAStar对GenBank上发布的坦布苏病毒(TMUV)的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按照相同的方法,设计另1对鼠源内参基因β-actin的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E和β-actin的部分片段,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鉴定、纯化后作为阳性标准品,分别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E基因及内参基因β-actin标准曲线的构建。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的检测鼠或鼠源细胞中TMUV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对TMUV的最低检出量为10个拷贝,比普通PCR高1 0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45%;特异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只能检测到TMUV的扩增曲线。对50份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的检出率为100.00%(普通PCR为87.50%),并对组织中病毒载量进行了相对定量,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敏感性高,可用于试验样品的检测,为研究该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特性提供特异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将经SPF鸡胚传代4次的坦布苏病毒尿囊液接种于Vero细胞并进行连续传代,分别取第5、10、15、20、25、30、35、40和45代病毒测定其TCID50并鉴定。结果显示,第1代病毒培养1周后才能观察细胞病变;传至第20代后,第3d就能观察到细胞病变;通过RT-PCR扩增E蛋白全基因鉴定,确定为坦布苏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TCID50测定显示病毒滴度逐渐升高并达到稳定,表明成功获得了能在Vero细胞上稳定培养的坦布苏病毒,为进一步建立坦布苏病毒的诊断方法、研制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以来,坦布苏病毒病给我国水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该病的鸭、鹅等禽类常出现采食量下降、腹泻、神经障碍、卵巢出血破裂、产蛋严重下降等临床症状。就坦布苏病毒对不同细胞的感染性及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禽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坦布苏病毒病对我国南方地区的鸭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疫苗研发等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养殖场(尤其是养鸭场)发生一种以产蛋率骤降、食欲下降和卵巢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并迅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病原明确为坦布苏病毒.论文就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理学变化及诊断防控做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中国大部分种鸭和蛋鸭养殖地区相继发生了以减料、产蛋下降和伴有一定死淘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中国的养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给中国的养鸭业造成的损失达50亿元。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病被确诊为是由一种新型病毒-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文围绕着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检测方法及致病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鸭坦布苏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禽坦布苏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家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概述了禽坦布苏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和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实用性,为临床兽医科技工作者建立快速、简便、准确、实用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可造成蛋鸭、种鸭产蛋骤降,肉鸭发育迟缓。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坦布苏病毒病流行和防控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引起产蛋鸭产蛋急剧下降.目前,没有预防该病的疫苗.为研究DTMU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DTMUV的E基因插入pCAGGS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CAGGS-E.将pCAGGS-E转染293T细胞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检测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检测到了E蛋白的特异性表达.将pCAGGS-E用脂质体包裹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体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及免疫时间的延长,免疫小鼠的抗体滴度逐渐升高.本研究证明,编码E基因的重组质粒DNA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为DTMUV D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鸭坦布苏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主要危害蛋种鸭的新发传染病,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因为该属的病毒多为人畜共患病,从病原学、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等方面介绍了该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禽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MUV)是一种主要引起蛋鸭发病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自2010年4月以来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该病毒也可感染鸡、鹅等多种家禽发病.文章综述了ATMU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诊断技术和疫苗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为进一步研究ATMUV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RT-PCR从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致死产蛋鸭的肝、脾和卵泡膜等组织中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并利用10日龄鸭胚分离出病毒SC2013株。该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不凝集鸡红细胞;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GX2013G(Gen Bank:KM275941.1)的相似性在99%以上;对10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4.59/0.2 m L,人工接种能引起2日龄雏鸭发病死亡并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SC2013株为致病性的鸭坦布苏病毒,在今后养鸭业中除注重鸭坦布苏病毒对产蛋鸭的危害外,也应加强防止幼龄鸭感染。  相似文献   

13.
鹅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表现神经症状、软脚的雏鹅中分离到1株病毒,暂命名为GD06株,经RT-PCR检测初步认定所分离到的病毒为坦布苏病毒.序列分析表明,GD06株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8%,与鸭源坦布苏病毒(WR株、BYD-1株和SD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1%、99.8%和99.8%;与鸡源坦布苏病毒FQ-C1株的同源率高达98.5%;与坦布苏病毒和以色列火鸡脑膜炎病毒的同源性分别为88.3%和76.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D06株病毒与坦布苏病毒共处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禽坦布苏病毒的分类与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功能、非结构蛋白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禽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抗病毒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的作用,作者对5种常见的抗病毒药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利巴韦林、阿昔洛韦进行抗鸭坦布苏病毒体外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巴韦林药物浓度为0.156~0.625 mg/mL时在DF-1细胞中能抑制鸭坦布苏病毒的增殖,利巴韦林在体外对鸭坦布苏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为免疫原,以DTMUV NS1原核表达蛋白为筛选抗原,获得2株针对DTMUV 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N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首先,采用DTMUV脑内接种方式免疫BALB/c小鼠3~4次,取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其次,DTMUV感染BHK-21细胞24 h,加入获得的NS1蛋白单抗,结合TMUV感染细胞过程中产生的NS1蛋白,加入FITC标记山羊抗小鼠IgG反应,DAPI核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位置,确定N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间接ELISA法筛选到2株针对NS1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细胞上清和小鼠腹水抗体滴度高,敏感性强。Western blot鉴定2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代表NS1蛋白的绿色荧光主要位于BHK21的细胞质中,这与软件预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TMUV NS1蛋白亚细胞定位的明确,为进一步理解和揭示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47-1852
为探究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能否垂直传播,57只38周龄的健康樱桃谷种鸭分为A、B、C 3组,每组15只母鸭、4只公鸭。A组母鸭、B组公鸭静脉接种坦布苏病毒TMUV-SDSG株2.5 mL/只(ELD50=10-2.37/0.2mL);C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各组隔离饲养,收集种蛋进行孵化。无菌采集孵化不同阶段的死亡鸭胚的胚脑、尿囊液或卵黄膜以及新生雏鸭和死亡弱雏的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和半套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种蛋的卵黄膜,死亡鸭胚的尿囊液、卵黄膜和胚脑,新生雏鸭和死亡弱雏的脑组织中均能检测并分离到TMUV。其中,A组种蛋、死亡鸭胚、1日龄雏鸭、15日龄雏鸭和死亡雏鸭中TMUV阳性率分别为60%,67.44%,35.48%,16.67%和100%。B组种蛋、死亡鸭胚、1日龄雏鸭、15日龄雏鸭和死亡雏鸭中TMUV阳性率分别为50%,51.35%,46.88%,10%和71.43%。C组各样品中均未检测到TMUV。结果表明,TMUV可在种鸭中经种蛋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8.
2019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某鸭场饲养的60日龄青年麻鸭群发病,发病率高达80%,病死率为3%~4%。发病鸭群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发热、软脚、排黄绿色粪便,后期消瘦,部分鸭表现神经症状。经实验室确诊,引起该场鸭群发病的病原为禽坦布苏病毒,本文就该起病例的诊断作详细报告,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可引起鸭产蛋量下降、采食量下降的新发病毒.自2010年4月以来,该病导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养鸭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迅速蔓延至我国各主要养鸭省市.本文综述了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及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鸭坦布苏病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抗原结构,以鹅源坦布苏病毒SHYG株E蛋白基因组序列为基础,用DNAStar、Antheprot等软件对E蛋白的二级结构、亲水性、表面可能性、抗原性指数、跨膜结构及等电点等进行预测,用I-TASSER分析E蛋白三级结构.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E蛋白等电点为7.15;综合分析显示37~39、80~86、124~126、133~134、233~237、276、315~318、398~399位是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其中80~86、233~237、315~318、398~399位形成抗原表位可能性更高.抗原表位的预测为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抗原表位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