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9年 1 1月我师某团猪场发生了一种繁殖障碍型猪瘟 ,经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得到了有效控制。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该场为商品猪场 ,年存栏生产母猪 5 0 0头左右 ,自繁自养。附近为某连居民区 ,连队居民 5 0 %以上家庭养猪 ,年出栏商品猪 2 0 0 0头以上。1 999年以前 ,该场猪瘟免疫程序为 :公母猪及体重 70 kg以上后备猪每年春秋两季免疫 ;仔猪 30、60日龄二次免疫。免疫剂量均为猪瘟弱毒苗 1头份。自 1 996年以来 ,本地区时有猪瘟疫情发生 ,于是在 1 999年将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做了调整 ,并付诸实施。公猪、仔猪免疫程序同调整前 ;母…  相似文献   

2.
1999年1~3月,哈尔滨市郊某猪场母猪发生早产或晚产,产死胎和弱胎等繁殖障碍,弱胎猪多在2~3日龄死亡,而同窝貌似正常的哺乳仔猪在15~20日 龄时也发病死亡,发生繁殖障碍的母猪占妊娠母猪总数的78.2%(79/101),死亡胎(仔)猪占总产仔数的68.4%(718/1049)。采集死胎猪和哺乳仔猪淋巴结 和脾脏及扑杀母猪肾脏,经实验室诊断为猪瘟。现将发病情况,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繁殖障碍型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地区2个外贸猪场于1993年6-11月陆续发现初产和经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初生乳猪在短期内大批死亡的疫病。  相似文献   

4.
猪瘟(Hog Cholera HC)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控制了猪瘟的流行。但是近年来,在我国猪瘟又有抬头趋势,其发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猪瘟的发生无论在病原,流行趋势,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都发生了趋向慢性化和非典型化。特别是妊娠母猪感染常呈带毒者,不显现临床症状,而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和产弱仔及新生仔猪发病,母猪表现持续性病毒血症等症状,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2.3]  相似文献   

5.
猪瘟是威胁我国乃至全世界养猪业的主要疾病。目前该病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仅就繁殖障碍型猪瘟的发病情况、发病特点及其防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2003年4月,大庆市让湖路区某规范化猪场发生一种主要表现怀孕母猪高热、流产和产出死胎、弱仔等繁殖障碍病症的传染病,流产率高达37%,经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繁殖障碍型猪瘟,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1主要临床症状病初怀孕母猪食欲下降,粪便干结,发热,体温达40~41℃,有的呼吸急促,流产主要发生在怀孕后期,死胎出现比例最高,死胎大小与正常同期胎儿大小相近,尸体表面无明显症状,其次为木乃伊胎和畸形胎,其他为产出弱仔猪。全窝流产少见,多为一窝中有几个至半数发生,存活猪除弱仔猪基本于一周内死亡外,其余能健康生长。患病母猪存在较大…  相似文献   

7.
繁殖障碍型猪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或Hog cholera,HC)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于183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百余年来其流行遍及全球。国际兽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C一株兔化弱毒苗及其换代产品(细胞菌)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疫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大流行。20世纪70年代后期,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无规律的散发性流行;病原毒力降低,临床表现由典型变为非典型。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猪瘟病毒持续感染、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颤抖等隐性感染猪瘟症状,对养猪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繁殖障碍型猪瘟的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繁殖障碍型猪瘟的诊断黄瑜魏振明彭春香(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50013)黄纪铨(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局,350003)张洪光(福建省南平市畜牧水产局,353000)1996年1~3月,在我省某市副食品基地猪场妊娠母猪发生早产或晚产、产死胎和(或)...  相似文献   

9.
1猪瘟流行病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地方流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为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流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猪瘟自183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百余年来其流行遍及全球。国际兽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12株兔化弱毒苗及其换代产品(细胞苗)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疫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大流行。20世纪70年代后期,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无规律的散发性流行。病原毒力降低,临床表现由典型变为非典型,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猪瘟病毒持续感染、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颤抖等隐性感染猪瘟症状,对养猪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98年 1 0月初 ,某研究所猪场 1 0多日龄的哺乳仔猪陆续发生一种以局部皮肤痂状湿疹样病变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经综合诊断为非典型猪瘟 ,随即采取大剂量猪瘟兔化组织苗紧急接种 ,很快控制了疫情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1 发病情况发病的猪为 1 0多日龄未进行过猪瘟疫苗免疫的哺乳仔猪 ,一窝中发病头数不等 ,多以腹泻开始 ,继而出现局部皮肤点状或斑状出血至痂状湿疹样病变 ,体温 40℃左右。该场兽医诊断为皮肤真菌感染给予治疗未见好转。2 临床症状表现为病仔猪吃乳减少 ,精神沉郁 ,饮水量增加 ,个别腹泻 ,消瘦 ,体温 40℃左右 ,有的发…  相似文献   

12.
某猪场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由于基层兽医工作者诊断本病经验不足,误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既消费了不少药物,也延误了不少时间,加重了经济损失。疫病确诊后,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很快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3.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断及防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种猪场发展较快 ,但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困扰着各个种猪场。据调查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在各种猪场有不同程度存在。母猪繁殖障碍病因多而复杂 ,有非传染性因素 ,也有传染性的因素。本文主要叙述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母猪繁殖障碍疾病 ,也是当今重要致病因素。包括有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感染、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乙型脑炎、猪瘟、猪布鲁氏菌病和猪衣原体病等。重点阐述各种疾病的流行特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 ,并且提出综合防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1954年我国自行研制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以来,虽然有效地控制了猪瘟在我国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但是猪瘟仍在我国不间断地流行。而且其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过去的大流行转变为地区性散发,疫点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国家对猪瘟的预防和控制一直都十分重视,尽管我国很早就研制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并在预防猪瘟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出现了所谓的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和无名高热综合征等,以及在出现上述种种迹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同时表现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当前,猪瘟仍是世界养猪业的一大威胁,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猪瘟的传播途径、近年来猪瘟在流行时间、流行形式、流行病型的变化以及当前猪瘟的不同表现症状、病理变化及防制策略,为猪瘟的免疫监测及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饲料工业》2017,(5):61-64
近年来,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一直对规模化猪场造成了极大困扰,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其发病原因多而复杂,给猪场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文章主要针对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PRRS),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猪传染病.近几年,该病在我国迅速流行扩散。现已成为对猪场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疾病。当前,其危害形式也由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转变至以保育猪的呼吸综合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猪的繁殖障碍是以临诊表现为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一类疾病的统称。目前是养猪业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一般临诊情况下很难做出非常明确的诊断。因为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 ,除了生理性、营养性和饲养管理的因素外 ,由疾病引起的猪繁殖障碍越来越突出。在病毒性疾病方面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猪瘟等 ;细菌性疾病包括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和衣原体 ;寄生虫能引起繁殖障碍的有弓形虫和猪冠尾线虫。当前在病毒性疾病中主要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猪瘟…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presents a Brazilian goat herd with reproductive failure over 2009-2010, in which there were abortions (22/50; 44%), embryonic resorption (6/50; 12%) and neonatal deaths (2/50; 4%). A diagnosis of leptospirosis was made, based on serology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 - MAT), bacterial culture,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tibiotic therapy, specific vaccination protocols and change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were instigated. One year after the outbreak, diagnostic methods were repeated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re-analysed. Soon after the outbreak, 61/125 (48.8%) of the goats were seropositive for Leptospira. Pure isolates of Leptospira were not obtained, but Leptospira PCR testing was positive in 48/50 (96%) urine samples. After 1year only 4.2% were seropositive and the occurrence of reproductive problems decreased roughly 10-fold, although five goats (10.4%) remained PCR-positive. A broad-based management approach, including serological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vaccination,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alteration of some environmental aspects, were critical to the control of this outbreak, thereby minimising subsequent reproductive failures and economic losses.  相似文献   

20.
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瘟抗原阴性的20头仔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试验Ⅰ、Ⅱ、Ⅲ组及对照组,分别设计3种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首免后第2周开始每隔2周分别采血检测抗体。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试验Ⅰ组的免疫程序可行,即:21日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分娩前10日龄进行猪伪狂犬疫苗首免,35日龄加强免疫1次,35日龄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