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茶文化呈现之命题,早在一千多年前陆羽所著《茶经》中便有论述,明确表达在被许多人忽略的《茶经·十之图》中。陆羽在"十之图"写道:"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十之图"论述的精神实质,也就是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茶的所有品质,并全方位地传递给关注者。茶文化呈现,正是以"目击而存"为滥觞,并在这一理念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陆羽茶道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相似文献   

3.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4.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5.
<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意是说,茶是我国南方最珍贵的常绿树。《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周武王伐纣后,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之地的小国向武王进贡包括茶在内的许多珍品。"又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各种版本的茶书都较统一地认定,我国地处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茶的原产地,随江河交通传人四川巴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词字的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意蕴十分丰富,仅就“道”字常用的意义而言,《辞海》中就列了15种义项,既指道路或水流通行的途径,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还代表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可以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在传统文化体系中“道”还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人生观,在中国历史上“道”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宗教,即道教。“茶道”一词,既可以指茶的采造煮饮方法和技艺,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思想、理念及宗教性观念,这里的“道”即茶事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所以,“茶道”即茶中之道,既是法规,又是理念。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文献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于辛亥革命前后,在《雅堂文集》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十至二十金,中亦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也。新茶清而无  相似文献   

8.
李荣林 《中国茶叶》2010,32(3):36-37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国名山多为茶产之地,又多寺观庙宇,僧院禅寺常常是种植茶叶、传习茶艺的重要场所。常说的“茶禅一味”,就寓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人文典故。在名山寺观那些代代相传的楹联中,也有很多是既叙茶事义妙述禅味茶味历久弥香的茶联。  相似文献   

9.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0.
一、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概述《茶经》(Tea Classics)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茶叶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业的专门著作。陆羽(733—304),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自号竟陵子,又号桑萱翁,是唐  相似文献   

11.
巩志 《茶叶科学技术》2004,(2):39-39,33
自从陆羽以<神农食经>为依据,主张"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的起源于药用以来.关于茶与药、与饮,一直是比较引人注目的茶的起源的问题.福建之茶,有文字记载;兴于唐而盛于宋,而据史乘考证,实起于商周时的贡茶.  相似文献   

12.
茶具之贵在壶艺茶具,广义地讲,包括采、制、品饮等所有茶事所用的器具。然社会上一般所言茶具,乃是指品茗饮茶时所用的器皿,通常包括茶壶、茶杯、茶船(或茶盘)等。茶具不仅是品茗的器具,而且是组成茶的文化的重要部分。茶具的玩味,也是中华茶道的重要内容。茶具之中,最令茶师茗友所重者,乃是茶壶。台湾茶艺界,不仅将其艺术及其欣赏列为茶道的范畴,而且认为它是考证“茶的文化”的重要依据,其中最  相似文献   

13.
1 安溪茶艺的基本知识和总体要求安溪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 ,属半发酵茶 ,其制作工序复杂 ,冲泡讲究技巧 ,品饮更须细斟慢啜 ,才能心领神会地尝到茶之真味与妙香。安溪茶艺因此亦称作“工夫茶艺” ,它同其它类茶艺一样 ,追求一种美的艺术 ,即“茶艺四美”———茶美(色、香、味、形 )、水美 (清、洁、轻、洌 )、器美 (茶具 )、饮美 (环境、方式 )。现今的安溪茶艺是在乌龙茶传统的泡饮基础上 ,融入品茗者对茶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形成的艺术 ,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安溪茶艺既要求品饮者掌握乌龙茶 (以铁观音为例 )的冲泡技艺 ,又要求品饮者熟悉乌…  相似文献   

14.
品饮名茶,杯盖乍启,香气袭人,虽茶汤未尝,已感心旷神怡。至于茶汤淡淡,一与茶的固有品质,二与茶的用量多少有关,泡饮者则浓淡各有所好。古人品茗十分讲究,蔡襄《茶录》称: “茶叶主于甘滑”,赵佶《大现茶论》则言茶“甘香重滑为味之全”。品尝乌龙茶,亦以茶汤浓重,回味甘滑者为上品;入口即略有甜感者,则近于薄,非佳茗,乃乏味之饮。  相似文献   

15.
正茶者,南方之嘉木。贵州茶,历史悠久、风味独到、特色鲜明,然囿于交通,未获世人共识。经过多年深耕细作,贵州茶厚积薄发,已具潜龙出海、黔茶出山之条件与优势,竞争力凸显。从自然条件看茶选择了贵州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多云雾、无污染且全境产茶宜茶的  相似文献   

16.
定海芽尖     
“定海尖芽”是定海县历史悠久的名茶。《定海县志》载:“定海城东十余华里,有黄扬尖山,主峰为群岛之冠,并产茶,采制亦合法,为定海之最胜。”对于定海尖芽的来历,传说很多,洞岙公社高丰大队陈氏家谱有一段关于芽尖茶的记载:相传其祖先陈传茗,赴考抗城,游龙井,采来茶籽,拌泥沙带回种植,精工采制,作为应酬和馈赠之物。由于茶叶形质优异,求饮者日  相似文献   

17.
竺济法 《茶叶》2008,34(1):64-65
史籍难找丹丘子出处陆羽《茶经》“七之事”先后记述了有关丹丘子的茶事,开头有这样的记述:“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下文又引述《神异记》记载:“《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  相似文献   

18.
陆羽《茶经》六之饮,有“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已出现多种茶类,根据茶类的演变史,当时虽以团饼茶为主,但也有散茶炒青绿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被认为是中唐  相似文献   

19.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20.
古道茶语     
《福建茶叶》2007,(1):F0004-F0004
﹃茶者,南方之姜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枚三曰钱四曰落,五曰舜﹄。入嘴始于神农,品彼兴于店宋。其性晾、味甘,既祛泽解毒,亦清心醒脑。推水土异然,制祛有别,故舍六类:是谓耘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里茶,皆各兵神劫。古道茶系止南方乌龙茶之极品钦观音。其植于龙山,生于奇镶,云羞雾笼,雨润雷滋,赦天地灵气,洒日月精华,造化于斯,着然独绝。古道茶承渊滋,精蛤制,其形若珠,色也琴,味胜兰,气地红而劫多释,地其名可通灵也。古道茶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