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郁南无核黄皮、长鸡心黄皮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相对于长鸡心黄皮无核黄皮活性酸pH较高(酸度较低),总酸度较高,表明无核黄皮比长鸡心黄皮更易入口,食味物质更加丰富;但长鸡心黄皮可溶性总糖、蔗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比无核黄皮分别高22.85%、5.0%、42%,游离氨基酸比无核黄皮低30%,Vc的含量变化不大,表明长鸡心黄皮比无核黄皮营养价值更高,是深加工和开发保健食品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2.
无核黄皮叶片镁硼的周年变化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郁南无核黄皮的不断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急需大量的郁南无核黄皮种苗。经多年来的试验,成功开发出郁南无核黄皮营养杯苗快速繁育技术,通过加温育苗、搭棚遮荫、勤施薄施水肥、多喷叶面肥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实现了郁南无核黄皮营养杯苗快速繁育1年半(7月至次年12月)出圃苗木。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郁南无核黄皮果实膨大期,对不同形态叶片和果实中矿质营养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熟叶片中氮(28.76g/kg)、钾(19.81 g/kg)、锰(275.28mg/kg)、铁(162.17 mg/kg)丰富或者极丰富,磷(1.14g/kg)、铜(6.65mg/kg)、钼(0.24 mg/kg)、锌(40.84 mg/kg)为正常范围,而钙(20.96 g/kg)、镁(2.07 g/kg)、硼(9.35mg/kg)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幼叶、成熟叶和老叶中氮、钙、镁、硼、锰含量显著高于果皮和果肉,磷、铜、铁、钼含量与果皮、果肉均无显著差异;果皮中硼含量和叶片中磷、钼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果皮中镁含量则与这两种元素负相关。建议施肥时应控制大量元素和锰元素,增加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可于无核黄皮生长早期进叶面喷施,并可以在果实膨大期直接向果实喷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6-苄基腺嘌呤(6-benzyladenine, 6-BA)、2,4-二氯丙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和赤霉素(gibberellin, GA3)处理对广东郁南无核黄皮常温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5℃贮藏10 d后, 6-BA (20 mg/L)、2,4-D (50 mg/L)和GA3 (100 mg/L)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黄皮的好果率和可食率,延缓贮藏期间果实硬度、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延缓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含量的比值的上升。同时,3种处理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贮藏期间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减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电导率的增加。三种生长调节剂中,以6-BA处理的效果最显著。6-BA是适宜无核黄皮保鲜的生长调节剂,其通过延缓无核黄皮的成熟衰老进程,从而提高采后品质。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省6份野生与栽培种黄皮的果实、种子形态和果实品质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果实性状,从野生种到栽培种果实质量、纵横径均变大,果实形状也从近圆形或圆球形变成鸡心形或椭圆形。对于种子性状,栽培种种子纵横径均比野生种大。果实品质分析表明,除可滴定酸外,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这3个品质性状在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差异不太显著。在未来的黄皮驯化选育中,应重点关注品质性状,提高可食率,增加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浦东新区引进的四川大五星、广西枇杷和浙江宁海白三个枇杷设施栽培品种为试材,露地栽培大五星枇杷作为对照,对枇杷的物候期、生长习性、花期冻害、病害及果实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枇杷物候期,平均比露地栽培提前了15 d左右。和露地栽培的大五星相比,温室栽培降低了果实锈病发生,裂果率降低了5.0%,但缩果病和炭疽病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玻璃温室栽培提高了果实品质。与露地栽培枇杷的花器受冻比例为40.6%相比,温室栽培花器受冻比例仅为5.6%。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无核黄皮裂果率较高的原因,我们对无核黄皮和有核黄皮果皮/果肉中的果胶含量、甲基酯化度和甲基酯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核黄皮和有核黄皮果皮/果肉中果胶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核黄皮果皮中果胶含量低于无核黄皮,果肉中果胶含量高于无核黄皮,与未甲基酯化的果胶含量趋势保持一致;在果皮/果肉中果胶甲基酯化度均无显著差异,而无核黄皮果皮/果肉中果胶甲基酯酶活性均高于有核黄皮。无核黄皮果皮果胶含量较高,成熟期较高的PME活性可能导致果胶甲基酯化程度降低和未甲基酯化果胶增加,是其裂果率较高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果树设施栽培指采用温室、塑料大棚或者其他设施装备,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改变或者控制局部范围内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照和湿度等,从而对果树生产过程进行调控的新技术措施.2010年以来,在浙江省衢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政策的推动下,衢江区果树大棚设施生产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全区大棚栽培果树面积196.40 hm2,创产值3 200万元.果树大棚栽培已成为当地果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早熟无核葡萄“碧香无核”平均单穗重450g,完全成熟时黄绿~黄色,平均单粒重3.34g,最大单粒重3.84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4%。在合肥地区表现为早熟无核、皮薄肉脆、玫瑰香味、果实不落粒、适应性强等特点,综合性状良好,适合当地高效观光葡萄园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儋州本地黄皮是著名的热带果树,有百年以上种植历史,但是存在着实生繁殖造成核大、可食率低、品质不一等问题,本研究以儋州本地黄皮为材料,开展核型分析和多倍体诱导体系优化,为无(少)核新品种创新奠定基础。儋州本地的体细胞染色体数量2n = 18,未观察到非整倍体和随体,核型公式是2n=2x=2x=18=12m+6sm,相对长度组成是2n=1s+4M1+4M2,2B型。儋州本地黄皮与其它品种相比核型不对称性高、进化程度高。以萌芽的黄皮种子浸泡在秋水仙素溶液中进行多倍体诱导,调查下胚轴膨大率和死亡率,通过染色体计数、气孔大小和密度、流氏细胞仪进行倍性的鉴定,研究发现:下胚轴膨大的植株后期呈现茎短粗、叶皱缩等特征,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下胚轴膨大率和死亡率均有显著的影响,0.5%秋水仙碱浸泡36 h的组合下胚轴膨大率(35.53±1.65)最高。0.5%秋水仙素浸泡36小时多倍体诱导率(4.82±0.53%)和同源四倍体诱导率(2.07±0.03%)最高,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的诱导效率分别为4.82±0.53%和2.07±0.03%,多倍体/表型变异株和同源四倍体/表型变异株分别为13.62±1.95%和5.83±0.20%。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倍体诱导效率,MS+0.5%秋水仙素浸泡36小时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DMSO和 NAA,研究发现:添加DMSO和NAA能显著提高黄皮多倍体诱导效率,在培养基中添加0.1% DMSO和10 mg L-1 NAA的处理组合的多倍体诱导效率(18.18±0.67)和同源四倍体诱导效率(8.74±0.6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混倍体是困扰多倍体育种的常见问题,需要大量筛选、纯化工作以获得同源四倍体,提高四倍体率和降低混合倍体率是多倍体诱导的关键技术难题,本研究发现DMSO和NAA可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和活性,显著提高表型变异株中同源四倍体比例,黄皮同源多倍体诱导效率提高了4倍。儋州本地黄皮最佳多倍体诱导体系为:0.5%秋水仙素+0.1% DMSO+10 mg L-1 NAA浸泡36 h,本研究有助于黄皮种质资源的鉴定、无(少)籽黄皮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贵州无籽刺梨果实为材料,对果实发育进程中的形态和显微结构特征进行测定和观察,旨在为揭示无籽刺梨果实发育的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无籽刺梨果实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即阶段1 (S1)、阶段2 (S2)、阶段3 (S3)和阶段4 (S4)。在S1阶段,果实细胞经历快速分裂,维管束木质化程度低,韧皮部比较发达,部分薄壁细胞中储存淀粉粒,未观察到石细胞;随后在S2阶段细胞再次分裂,维管束部分木质化,石细胞出现,此阶段含大量淀粉粒;在S3阶段,细胞膨大,维管束发达,石细胞含量增多,淀粉粒减少;最后在S4阶段,细胞间隙变大,维管束可见度降低,淀粉粒完全消失,石细胞含量降低,果实达到生理成熟。无籽刺梨败育种子未观察到胚和胚乳,且种皮以内的内部系统皱缩且胚柄系统断裂。无籽刺梨子房壁直接发育而成的果皮特化为三个组织层,即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果实在S1阶段快速生长,在S2阶段缓慢生长,S3阶段快速生长,S4阶段缓慢生长,整个果实生长发育呈双S型曲线生长模式。无籽刺梨未授粉的胚珠发育中止,导致种子败育。  相似文献   

13.
美国引进苜蓿品种半湿润区栽培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苜蓿王、菲尔兹苜蓿、金字塔苜蓿、里奥苜蓿、辛普劳2000苜蓿、诺瓦苜蓿、霍普兰德苜蓿、多叶苜蓿、大叶苜蓿,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9个优良苜蓿品种,其中有8个苜蓿品种属于美国拟于近几年内投放亚洲市场的新品种。以国产优良苜蓿品种中兰1号为对照,2002-2004年在兰州半干旱地区、张掖干旱地区区域试验后,于2008年开始在半湿润区天水继续开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引种的9个美国苜蓿品种,在半湿润区天水均能正常生长生活,完成生育周期的全过程,无异常表现,未发现病虫害侵染;通过对其生育期观察记载、营养成分、生长速度、茎叶比等指标测定分析得出,菲尔兹苜蓿日生长量最高,为1.47 cm/d,茎叶比较小,为0.7,叶片丰富,出苗早,种子成熟早;苜蓿王日生长量为1.39 cm/d,粗蛋白含量在引进品种中最高,为17.57%;中兰1号日生长量其次,为1.22 cm/d,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58%;鲜草产量兰州点在20 001.0~69 196.5 kg/hm2,天水点在29 214.6~125 642.8 kg/hm2,相比较鲜草产量天水点比兰州点高46.1%~81.6%。各指标综合评价得出,菲尔兹苜蓿、苜蓿王、多叶苜蓿和对照中兰1号苜蓿是相对优良品种,建议在我国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区,可作为推广种植品种,北方类似地区亦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高寒牧区燕麦丰产栽培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徐长林 《草业科学》2003,20(3):21-24
在甘肃天祝的燕麦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引进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1-3倍,播量为187.5-225.0kg/hm^2比150.0kg/hm^2的抽穗期刈割产量高8.1%-12.8%,混播比单播增产24.82%-35.44%。燕麦覆膜后分蘖增加60%,增产55%;以青干草为目的的适宜播期为5月20日-6月4日,以收种为目的的播期不得迟于5月15日。  相似文献   

15.
12个引进苜蓿品种适应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善  常根柱  周学辉  路远 《草业科学》2011,28(8):1479-1484
摘要:苜蓿王、菲尔兹、金字塔、里奥、辛普劳2000、诺瓦、霍普兰德、多叶苜蓿、大叶苜蓿、Spreador 3、Pick3006和Pick8925是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的优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以国产中兰1号为对照品种,2003年在半干旱区兰州开展引种试验;2008年在半湿润区天水甘谷继续开展适应性试验,同时对营养成分和抗旱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进的12个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半湿润区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周期的全过程,无异常表现,未发现病虫害侵染。各项试验得出,苜蓿王的抗旱性强,鲜草产量在兰州平均达54 207.00 kg/hm2,在甘谷平均达82 883.65 kg/hm2;Pick3006农艺性状仅次于苜蓿王;Spreador 3具叶大、杆中实、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对照中兰1号具优质、高产、抗旱特点;建议这4个苜蓿品种在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杂花苜蓿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杂花苜蓿2001年从俄罗斯赤塔州引进后,在海拉尔东山呼伦贝尔学院试验地,经过6年的引种栽培试验(2001—2006年)。结果表明,该品种分枝能力强,根系发达,主根入土深,播种当年主根为60cm,侧根3—5条,第2年主根深达110cm,分枝能力和根系长度均与植株密度有密切关系,密度大分枝较小,侧根少,主根入土深;耐寒性较强,越冬率高,越冬率达98.4%;抗旱性较强,土壤含水量大于5%时,植株能正常生长,含水量2%~5%时,植株生长缓慢,植株下部出现枯黄现象,含水量低于2%,植株枯萎,根系不死;正常年份年干草产量可达3600~5600kg/hm^2,适合呼伦贝尔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地区优良牧草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2000-2001年在大兴安岭进行了10种多年生牧草和6种一年生牧草引种栽培试验。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间比淘汰,优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4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和1种菊科牧草(苦荬菜)。结果表明:5种多年生牧草的越冬返青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均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升高,年度间产草量差异显著(P<0.05),一年生牧草均适宜当地种植。由此认为,筛选出的牧草品种是大兴安岭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对ICR小鼠ES细胞的影响,试验以12.5~13.5 d 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为饲养层,以3.5 d ICR小鼠胚胎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血清、生长因子及传代方法对ICR小鼠ES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含15%FBS的ES细胞培养液的囊胚贴壁率及ICM增殖率(79.3%,69.0%)均比含15%KSR、5%FBS+10%KSR的细胞培养液高(42.9%,28.6%;75.0%,54.2%),ES细胞最高传至6代;培养液中添加10 ng/mL LIF+10 ng/mL SCF的效果比单独添加1种因子的效果好,最高传至6代,高于单独添加1种因子的传代数(4代,2代);用3种传代方法进行传代时,采用差异贴壁法传代效果最佳,最高传至8代,酶消化法传至4代,机械加酶消化法传至6代。  相似文献   

19.
Open heart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two groups of dogs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with or without hypothermia to investigate hemodynamic changes dur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During hyp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arterial O2 tension and post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were favorably maintained, indicating that hypothermic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can be perform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normothermic CPB, the average surgical du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marked shift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enzymes were suppressed. However, due to reductions in arterial O2 tension, the length of cardiac arrest time was restricted,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perform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CPB of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 If circulation circuitry can be improved, such a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surpassing oxygenator, normothermic CPB would incur less stress on the body, thus making it preferential to hypothermic CPB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